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12 20:30:14

文档简介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十堰市郧阳中学 黄朝清
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框题是: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学法、教法分析、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民主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并在推翻清王朝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其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反侵略、求富强的斗争中前赴后继,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启下,中国共产党是继承和发展了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开创了民主革命新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缺少三民主义,我们便无法完整地了解先进的中国人反侵略、求民主的全过程。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并综合该课在整本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实践。
②了解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历史意义,通过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认识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
(2)过程和方法
①组织学生观看“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讲话”的视频,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②结合教师补充的史料,设计问题,让学生合作探讨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学会分析史料、评价历史的方法。
③通过列表比较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对比、探讨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三民主义是20世纪重大理论成果,体会孙中山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和为民主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同时深刻认识三民主义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确定依据:内容是认识的载体。只有深刻地理解三民主义及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才会认识孙中山思想的内涵和孙中山关心民众,为民主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
(2)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比较与评价
确定依据:学习思想史要求学生有着一定的思维能力,同时教材中对民族主义、民生主义的阐释不充分,对于这一难点,应当补充历史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法和教法上谈谈:
二、学情学法
(一)学情
1.学习基础:高二学生通过初中、高一的历史学习,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已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但缺乏对三民主义的理性认识。
2.心理特征: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学习态度明确;自我意识趋向成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情感上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3.学习能力:自主阅读、语言文字和口头表达有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
(二)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学生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之上,来实现学习目标。运用自主学习方法处理以下五个问题:
(1)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2)三民主义的内容
(3)三民主义的实践
(4)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
(5)新三民主义的意义
合作探究: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指定小组长,由组员运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探究性问题,最后由组长统一小组意见并交流合作探究成果。运用合作探究方法主要处理以下三个问题:
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三民主义的现实意义
三、教法分析
情景导入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展示“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让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史实。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将指出:孙中山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不仅在于他领导了数十次的斗争,还在于他创造性的提出了指导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理论——三民主义。由此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二)进入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一: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阅读教材P78正文和历史纵横,提出自主学习问题:三民主义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让学生自主学习。(用时4分钟)
(★设计意图:必修一、必修二分别讲述了三民主义背景的相关内容,学生有着一定的学习基础。)
自主学习二:三民主义的内容。展示视频材料《孙中山》。然后提出自主学习问题二:根据孙中山本人对三民主义的阐释,阅读教材P79,指出三民主义中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具体分别指什么?最早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请学生完成表中的内容。(用时5分钟)
三民主义的内容
内容 同盟会纲领 思想内容 关 系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前提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核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涨价归国家所有,国民共享 补充
(★设计意图: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基础,教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叙述了三民主义的内容,再加之学生在初中对三民主义已经有了初步的掌握。)
合作探究一:三民主义的评价。展示《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大会上的演说》,提出合作探究问题:
(1)根据材料一联系当时中国实际,分析民族主义的局限性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民权主义”的进步性是什么?
(3)上述材料反映了“民生主义”的进步性是什么?能不能解决当时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什么?
(4)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是什么关系呢?(用时8分钟)
三民主义的评价: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教师须补充一定的史料指导学生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去评价,学生分小组讨论,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走向集中,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向,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同时培养分析史料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自主学习三:三民主义的实践。学生阅读教材第二个子目,提出自主学习问题: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你知道孙中山是如何实践三民主义的吗 结果如何?(用时3分钟)
(★设计意图:这目内容在新课导入时已经涉及,故进行略讲,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再次回顾孙中山争取和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史实,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
自主学习四: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提出自主学习问题: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以失败而告终,孙中山没有放弃,他的目光由西方转向东方,继续为中国寻找新途径、新力量。阅读教材,看看这里的新途径、新力量分别指的是什么?(用时5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认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最后结局:三民主义指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使学生认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历史必然。)
合作探究二:新旧三民主义不同及原因。展示新旧三民主义内容比较表格,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填写表格。在学生正确填写表格的基础上,提出探究问题: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增加了哪些内容?(用时7分钟)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 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明确反帝民族平等
民权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力 突出权利的广泛性
民生 “核定地价”,国民共享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节制资本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了解新三民主义弥补了旧三民主义的
不足,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是对旧三民主义的重大发展。)
自主学习五:新三民主义的意义。提出自主学习问题:时代赋予了新三民主义新的内容,那么新三民主义在国民革命时期有何重要作用?(用时2分钟)
(★设计意图:学生们在初中和高中已经学习了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活动,现在再次对这一内容进行回忆,帮助学生认识到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极大地推动着国民革命的不断高涨。)
合作探究三:三民主义的现实意义。展示“胡锦涛和鲁迅对孙中山评价”的材料和缩小贫富差距的相关图片,提出合作探究问题:
(1)从孙中山先生一生中的两次重大转变中,可以看出革命伟人具备了怎样值得我们学习的高贵的品质?
(2)民生主义对现在社会民生的改善有何借鉴意义?
(3)三民主义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后进行总结,三民主义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出示《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2011马英九双十讲话》进行佐证。(用时6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开放性、发散性题目,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关注今天,以史鉴今。)
(三)课程小结
本课主要阐述了三民主义的时代背景、内容和历史影响。同学们,要注意顺着时代的脉络来跟随伟人的步伐救国于倾倒,从历史的历程中把握三民主义的内容,从历史事件中认识三民主义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作用,从历史的发展来理解孙中山的品质和三民主义的历史影响。(用时2分钟)
五、板书设计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①经济②政治③主观因素
2.内容: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二、对三民主义的评价:①意义②局限性
三、三民主义的实践
四、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2.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新发展
3.新三民主义的作用
五、三民主义的现实意义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最后再次感谢各位评委和老师,敬请指导!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未明确提出反帝要求
无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进步性
局限性(共32张PPT)
十堰市郧阳中学 黄朝清
说 课 内 容
教 材 分 析
学 情 学 法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程 序
板 书 设 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维新理论
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
三民主义
地主阶级抵抗派:
向西方学习
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体西用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实践。
②了解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历史意义,通过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认识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
(二)教学目标
(2)过程和方法
①组织学生观看“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②结合教师补充的史料,设计问题,让学生合作探讨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并学会分析史料、评价历史理论的方法。
③通过列表比较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对比、探讨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三民主义是20世纪重大理论成果,体会孙中山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和为民主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同时深刻认识到三民主义的现实意义。
(1)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确定依据:内容是认识的载体。只有深刻地理解三民主义及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才会认识孙中山思想的内涵和孙中山关心民众,为民主革命事业不断奋斗的精神。
(2)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确定依据:学习思想史要求学生有着一定的思维能力,同时教材中对民族主义、民生主义的阐释不充分,对于这一难点,应当补充历史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学重、难点
二、学情学法
(一)学情
1.学习基础:高二学生通过初中、高一的历史学习,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已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但缺乏对三民主义的理性认识。
二、学情学法
(一)学情
1.学习基础:
2.心理特征: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学习态度明确;自我意识趋向成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情感上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情学法
(一)学情
1.学习基础;
2.心理特征;
3.学习能力:自主阅读、语言文字和口头表达有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
(二)学法
(1)自主学习
①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②三民主义的内容
③三民主义的实践
④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
⑤新三民主义的意义
(二)学法
(2)合作探究
①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②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③三民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法:情景导入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确立依据:课文理论抽象,学生实际经验少,教师利用热点材料,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能力。
三、教法分析
(一)导入新课
四、教学程序
(二)进入自主、探究学习
(三)课堂小结
(一)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一: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二)进入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P78正文和历史纵横,提出自主学习问题:三民主义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让学生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必修一、必修二分别讲述了三民主义背景的相关内容,学生有着一定的学习基础。
自主学习二:三民主义的内容
展示视频材料《孙中山》。然后提出自主学习问题二:根据孙中山本人对三民主义的阐释,阅读教材P79,指出三民主义中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具体分别指什么?最早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请学生完成表中的内容。
民生主义
民权主义
民族主义
思想内容
内容
三民主义的内容
同盟会纲领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核定地价,涨价归国家所有,国民共享
关系
前提
核心
补充
设计意图: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基础,教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叙述了三民主义的内容,再加之学生在初中对三民主义已经有了初步的掌握。
材料一:
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 ……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
——《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大会上的演说》
合作探究一:三民主义的评价
材料二:
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大会上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联系当时中国实际,分析民族主义的局限性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民权主义”的进步性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民生主义”的进步性是什么?能不能解决当时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什么?
材料三:
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敢有垄断国民之生计者,天下共击之。
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要杀四万万人之半,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那不必去管他……
——《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大会上的演说》
三民主义的评价: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未明确提出反帝要求
无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进步性
局限性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教师须补充一定的史料指导学生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去评价,学生分小组讨论,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走向集中,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向,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同时培养分析史料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自主学习三:三民主义的实践
学生阅读教材第二个子目,提出自主学习问题: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那孙中山是如何实践三民主义的吗 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这目内容在新课导入时已经涉及,故进行略讲,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再次回顾孙中山争取和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史实,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
自主学习四: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
学生阅读P80,提出自主学习问题: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已失败而告终,孙中山没有放弃,他的目光由西方转向东方,继续为中国寻找新途径、新力量。阅读教材,看看这里的新途径、新力量分别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认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最后结局:三民主义指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使学生认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历史必然。
合作探究二:新旧三民主义不同及发展
展示新旧三民主义内容比较表格,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填写表格。在学生正确填写表格的基础上,提出探究问题: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增加了哪些内容?
合作探究二:新旧三民主义不同及发展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
民权
民生
明确反帝
民族平等
突出权利的广泛性
节制资本
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核定地价”,国民共享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力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了解新三民主义弥补了旧三民主义的不足,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是对旧三民主义的重大发展。
自主学习五:新三民主义的意义
阅读教材P80页内容,提出自主学习问题:时代赋予了新三民主义新的内容,那么新三民主义在国民革命时期有何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学生们在初中和高中已经学习了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活动,现在再次对这一内容进行回忆,帮助学生认识到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极大地推动着国民革命的不断高涨。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 
   ——胡锦涛
他(孙中山)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
----鲁迅
合作探究三:三民主义的现实意义
(1)从孙中山先生一生中的两次重大转变中,可以看出革命伟人具备了怎样值得我们学习的高贵的品质?
(2)民生主义对现在社会民生的改善有何借鉴意义?
(3)三民主义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 “振兴中华”的呐喊……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利益。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一百年前,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几乎亡国,国父领导革命,推翻满清,建立“中华民国”,向人民许下富强的承诺。……向人民许下民主的承诺……向人民许下均富与教育的承诺。这些承诺,正是三民主义的理想。
均富是中山先生坚持的理想,让经济成长的果实为全民所共享  
我们认为搁置争议,争取台海长期和平发展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两岸当局应以和解消弭冲突,以合作取代对抗。
——2011马英九双十讲话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开放性、发散性题目,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关注今天,以史鉴今。
(三)课程小结
本课主要阐述了三民主义的时代背景、内容和历史影响。同学们,要注意顺着时代的脉络来跟随伟人的步伐,从历史的历程中把握三民主义的内容,从历史事件中认识三民主义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作用,从历史的发展来理解孙中山与时俱进的品质和三民主义的历史影响。
四、板书设计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①经济②政治③主观因素
2.内容: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二、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①意义②局限性
三、三民主义的实践
四、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2.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新发展
3.新三民主义的作用
五、三民主义的现实意义
敬请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