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 革命

文档属性

名称 辛亥 革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12 20:30:14

文档简介

《辛亥革命》
随县第一高级中学 何晓彬
《辛亥革命》说课稿
随县一中 何晓彬
尊敬的各位评委,您们好!我叫何晓彬,来自炎帝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湖北随州的随县一中。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对本课教材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教材地位简析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上承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着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
了解辛亥革命背景、过程,理解《临时约法》;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设问质疑、合作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铭记历史,启迪未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一步弘扬先烈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临时约法》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
理由: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之一,它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理由:因为局限性的认识较难理解 ,所以将其确定为难点。
突破方法:采用创设情景、合作探究、论从史出来突破重点。 突破方法:通过创设情景、设问质疑、启发引导来领悟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分析 学法指导
①情景教学(创设情景)② 设问质疑 ③分组讨论④教师点评 ⑤试论结合 ①学案导学法; (导学案) ②情景体验法; ③合作探究法;④成果展示法。 ⑤ 论从史出
[设计理念]: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果展示,切实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模式和新课改理念,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视频:胡锦涛出席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创设历史氛围,调动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第二步:新课讲授[高效课堂流程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过程设计(分三小组同时探究)
教学流程 教学主要内容 小组一:背景篇----探究辛亥革命背景? 小组二:过程篇----探究辛亥革命过程? 小组三:意义篇----探究辛亥革命意义?
教法 创设情景 设问质疑 分组讨论 教师点评
学法 生生互动 合作探究 归纳总结 成果展示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情景,合作探究等方法,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创设情景、设问质疑、角色体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来了解辛亥革命的经过,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创设情景、论从史出,让学生在具体的史料分析中突破重点。
小组一探究展示:背景篇----探究辛亥革命背景?
1.创设情景:投影仪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形势图;另一张是辛亥革命前的国内革命形势图
2.设问质疑:思考:结合图片联系教材探讨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3.探究展示:国际:帝国主义 国内:晚清政府、民族资本、革命风暴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情景、设问质疑、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教师点评等方法,了解辛亥革命背景,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
小组二:过程篇----探究辛亥革命过程?
爆发:武昌起义;高潮:成立民国、颁布《约法》;结局:袁世凯窃取果实
创设情景、设问质疑:
情节一:多媒体播放武昌起义视频,让学生结合视频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
情节二:多媒体展示1911年10月12日在美国的孙中山看见了中国武昌发生起义的新闻后迅速回国。思考:设想孙中山归来后可能会干些什么?对比孙中山实际主要做了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突出孙中山的伟大贡献,下面我将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临时约法》。小组甲探究展示
视频投影一段材料:解读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约法特别规定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发布命令必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设问质疑:(小组甲探究展示)
1、《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
2、《临时约法》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3、与美国1787年宪法有何异同?
情节三::多媒体展示图片:袁世凯与他的北洋军阀将领们
[设问质疑]:有人说:“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就意味着辛亥革命失败了”。请你说说理由?
小组乙探究展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体现了它的局限性。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视频再现、设问质疑、角色体验、合作探究。论从史出等方法,来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同时展示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小组三:意义篇----探究辛亥革命意义
第三步: 课堂小结
国际:帝国主义
背景
辛 国内:晚清政府、民族资本、革命风暴
亥 爆发:武昌起义
过程 高潮:成立民国、颁布约法
革 结局:果实被窃
政治:终结帝制
命 意义 经济:经济发展
思想:思想进步
第四步:巩固练习
1、“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2、(2009年广东历史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
A.总统制    B. 联邦制 C. 君主立宪制  D. 责任内阁制
练后反思:我的收获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五步:课外探究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海峡两岸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有何现实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
1.学习革命先烈哪些精神
2.对祖国统一大业有何影响
3.对两岸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拓展思维体现古为今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四、设计反思
1、本节课是在课前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从而确保教学设计能顺利完成。
2、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率高起来,让效果好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我设计的理念.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教师点评等方式,切实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模式和新课改理念。
3、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困惑:
①创设什么样的情景更有效?情景越多越好吗?
②教学设计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体现出来?
③课堂突发生成如何处理?
恳请各位评委赐教!查看( 142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l "xspace-tracks#xspace-tracks"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 评论( 0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l "xspace-itemreply#xspace-itemreply"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 评分( 0 / 0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l "xspace-itemform#xspace-itemfor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辛亥革命》说课稿
通化市靖宇中学历史组:李丽娟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3课的内容,从属于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是本册书中唯一反映资产阶级独立领导革命运动的内容,它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中国各阶级先后进行的英勇抗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又为后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所以这一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课标及重难点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据此确定本课的重点是革命的主要过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过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属于识记要求,通过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自主完成;《临时约法》意义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属于理解层次的要求,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通过提供必要的原始资料、史论分析,配合学生的解读、讨论、参与,使其由抽象到具体方便学生掌握。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虽然经过初中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总体历史知识还是比较薄弱,尤其对抽象的事物较难理解,所以讲课时我比较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建议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解读文字资料,学会从中提取信息并加工处理的能力;通过探究历史事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巨变。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设计思路
将本课内容分成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三部分来讲,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发展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提供一些紧扣重要知识点的练习题提高课堂的效率,通过影视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爆发、过程及其意义的认识。
六、教学过程:
导入:用孙中山先生的图片导入
复习旧课: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重点强调同盟会成立的相关知识点
学习新课:
(二)、辛亥革命过程:
1、爆发与发展:通过向学生展示辛亥革命爆发的视频及示意图,比较形象直观,再由学生说出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2、革命高潮:包括两点内容,第一个中华民国的建立,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自己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二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这一部分内容的重点,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的意义重大。教师通过提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相关规定,从规定中让学生总结出宪法的民主精神和产生的深远意义。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到课堂学习中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他们分析材料的能力,加强对这部宪法意义的理解。
3、革命的结局:首先提问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当上临时大总统后,国家形势又是如何发展的?用课件展示当时形势的示意图,指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讲完这些内容后,抛出一个问题: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说出理由?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所在,我采取讨论的方式,一是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讨论,二是教给学生如何做到论从史出。保护学生大胆思索的积极性和探究的勇气,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对于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引导学生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来探索,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客观上是面临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主观上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通过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就使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资产阶级不能带领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这个任务就交到了共产党的手中,就为下一课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前面分析的历史功绩的基础上,知道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包括性质和功绩即可。
小结:
练习:既有基础性的选择题也有培养提高能力的材料题。呈现出一定的梯度性
关于《辛亥革命》的说课稿
来源:21世纪教育网|http://21世纪教育网/ 点击数:1749 次 时间:2008/1/10 15:59:00 录入:金子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讨论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读、讲、议、练”的综合教学法,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适时给以鼓励和指导,充分当好“导”的作用。
三、说学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法与学法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导入新课。
(二)讲授、学习新课:
1、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1)首先,用剪辑好的音像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用制作大事年表的方式列举出孙中山的主要革命事迹。
(2)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讲述孙中山创立同盟会的背景: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及其性质;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目标和旗帜。
2、武昌起义
(1)历史背景
先让阅读课本P41第一段及有关新军的小字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2)经过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1课文,讨论记录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主要力量、主要事件。
(3)影响
运用电脑展示《辛亥革命形势图》,体现全国各省的响应情况。
3、中华民国的成立(约10分钟)
(1)中华民国的成立
播放电影资料《孙中山》节选,让学生明白中华民国的成立的准备和成立过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提出三个问题,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性质。
(3)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复习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等内容,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性质、功绩及失败的主要原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小结课文
利用表格,让学生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个全面的认识。
课堂练习(如有时间做填充图册)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第13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随县一中 何晓彬
【考纲课标解读】
1.课标:了解辛亥革命背景、过程,理解《临时约法》;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重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
【知识结构】
国际:
辛 背景 国内:
亥 爆发:
过程 高潮:
革 结局:
政治:
命 意义 经济:
思想:
【预习梳理】填一填:书中自有黄金屋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_____________》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的无能,应当推翻。
2.清政府的“________”和“_____”,客观上促进了 。
3.革命知识分子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宣传阵地:_____\_____。
4. 兴中会成立:时间:_____年;地点: ______;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盟会成立:时间:______年;地点:_____;组成:兴中会、光复会|______________等领导者:孙中山、_______等;政治纲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称三民主义);机关刊物_________;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黄花岗等武装起义,_____________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1)爆发:
(2)高潮:成立 ;颁布________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内各民族一律________;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和选举、________权;确立________、立法、________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②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的民主宪法。
③意义:具有反对________制度的进步意义。
(3)结局
(1)结局:________窃取革命果实。
(2)原因
①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法,势力强大。②列强以______、______、经济封锁为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③革命营垒中的______和旧官僚向革命党人进攻。④______被迫妥协退让。
三.辛亥革命的意义:
(1)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制度,建立起______,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推翻了“________”,沉重打击了________。
(3)为________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互动探究】议一议:思想有多远,行动就有多远
探究一:
1.辛亥革命的背景有哪些?试从国内与国际两方面归纳
探究二:解读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约法特别规定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发布命令必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思考:
1、《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
2、《临时约法》有何进步性/ 局限性?
3、与美国1787年宪法有何异同?
探究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有人说: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就意味着辛亥革命失败了。请你说说理由?
探究四:辛亥革命的意义
思考:辛亥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变化及影响?
(提示: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思考)
课外探究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海峡两岸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有何现实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
1.学习革命先烈哪些精神
2.对祖国统一大业有何影响
3.对两岸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效果检测】练一练:一切皆有可能
1、“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2、(2009年广东历史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
A.总统制 B. 联邦制 C. 君主立宪制  D. 责任内阁制
【练后反思】想一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的收获是什么?(共26张PPT)
随县第一高级中学 何晓彬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
5
1
4
3
2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材地位简析
2
教学目标定位
教学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
胡锦涛指出: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此,本课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定位
知识与能力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理解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对所学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归纳,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设问质疑、合作探究再现辛亥革命的过程,通过分析《临时约法》的具体条文,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能力。通过看图片、析史料、说变化、谈影响加深对辛亥革命意义的理解,教会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并加工处理,掌握历史学习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学习一代伟人“一往无前,愈挫愈奋”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Text
教学重点
⑴重点:《临时约法》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⑵理由: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之一,它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教学难点
⑴难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⑵理由: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佷难理解 ,所以将其确立为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材分析
课前:学案导学、自主探究。
课后:练习巩固、拓展提升、反馈知识。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课上:采用创设情景、设问质疑、小组探究、成果展示、教师点评等五步探究法引导学生、
合作探究、体验交流。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 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但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 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但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思路
三大模块
五步探究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设问质疑、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教师点评
探究:
辛亥革命的背景
探究:
辛亥革命的过程
探究:
辛亥革命的意义
模块一:背景篇
模块二:过程篇
模块三:意义篇
三、教学思路
教师 :由内容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
学生 :由内容被动接受者转变为问题的参与者、合作者、解决者。
自主
合作
探究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
合作探究
走进历史
2
联系现实
感悟历史
4
总结巩固
构建结构
3
巩固练习
拓展提升
5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中共中央为何如此重视辛亥革命100周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去寻找答案吧!

学过程
设计
创设情景
思考:结合图片联系教材探讨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从国内、国际)
设计
意图
合作探究
成果展示
通过创设情景、设问质疑、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教师点评等方法,了解辛亥革命背景,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
国际:帝国主义
国内:晚清政府、民族资本、革命风暴
第二环节: 合作探究 走进历史
设问质疑

学过程
设计
创设
情景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2日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得知国内发生武昌起义的消息后迅速回国。
高潮:
武昌首义是
怎么发生的?
设想孙中山归来后可能会干些什么?对比孙中山实际主要做了什么?
学生探究、小组甲展示
成立民国、颁布<<约法>>
设计
意图
通过创设情景、视频再现、设问质疑、角色体验、合作探究。论从史出等方法,来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同时展示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临时大总统袁世凯
结局:
如何理解<<临时约法>>
学生探究、小组乙展示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体现了它的局限性。
探究展示
第二环节 :合作探究 走进历史
爆发:
有人说:“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就意味着辛亥革命失败了。”请你说说理由?
设问质疑
看视频
说过程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通过以上历史图片及文字材料思考:
辛亥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变化及影响?
学生探究、小组甲展示
(政治:终结帝制
建立共和)
学生探究、小组乙展示
(经济:扫除障碍
促进发展)
学生探究、小组丙展示
(思想:共和观念
深入人心)
看图片、析史料、说变化、谈影响?采用创设情景、论从史出、让学生在具体的史料分析中突破重点。

学过程
设计




设问
质疑
探究
展示
设计
意图
第二环节 :合作探究 走进历史
背景
辛亥革命
意义
过程
爆发
高潮
结局
国际
国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图,学会整体把握教材知识。
:帝国主义
:晚清政府、民族资本、革命风暴
:武昌起义
:成立民国、颁布约法
:果实被窃
政治: 终结帝制
经济: 促进发展
思想: 解放进步
第三环节 总结巩固 构建结构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海峡两岸举办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活动有何现实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
1. 学习革命先烈哪些精神
2. 对祖国统一大业有何影响
3. 对两岸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第四环节 联系现实 感悟历史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感悟历史,体现古为今用,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一代伟人“一往无前,愈挫愈奋”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就是要继续积极推动和深化两岸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共谋发展,共享繁荣,共同前进,争取早日实现孙中山先生的祖国统一遗愿 。
提示: 
1、“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2、(2009年广东历史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
A.总统制      B. 联邦制
C. 君主立宪制    D. 责任内阁制
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练后反思
我学了什么?
我学会了什么?
我想到了什么?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 拓展提升
B
D
拓展提升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 拓展提升
一位美国总统说:“影响中国现代史最深远的有三个人,第一是孙中山,第二是毛泽东,第三是邓小平……。”
毛泽东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江泽民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你认为应该如何认识和评价孙中山更为恰当?

教学反思
1、如果课堂是大海,那么学生则是海水,教师就是飓风。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让大海动起来、让海水活起来.
2、本节课我依据高一学生认知特点,把教材内容整合为三大探究模块、采用“五步探究法”、通过教学五大环节,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鼓励学生大胆动口、动手、动脑,达到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在此我预想:本节课必将成为学生展示风采的舞台、师生交流合作的平台。
3、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困惑:
①创设什么样的情景更有效?
②课堂突发生成如何处理?
在此恳请各位专家评委赐教!
设计意图:阅读材料分析问题,让学生讨论探究,合作交流,突破重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解读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约法特别规定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发布命令必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效。
合作探究 : (学生探究、小组甲展示)
1《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
2《临时约法》有何进步性/ 局限性?
3 与美国1787年宪法相比有何异同?
武昌起义视频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