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一、选择题
1.学者罗素说:“这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发展的原因则是由于以下因素:俄国渴望占有君士坦丁堡;德国在控制土耳其后,还渴望扩展到巴格达和波斯湾;而对于波兰的独立问题而言,虽然德国希望波兰享有自治权,但是俄国却并不希望如此。”罗素强调的是( )
A.帝国主义国家政治发展不平衡演化成战争
B.列强争夺势力范围斗争的发酵引发了战争
C.巴尔干地区成为一战前欧洲的“火药桶”
D.德俄两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孕育了战争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各国工人纷纷支持本国政府参加大战,甚至加班加点生产军需品,可是到了1917年,大规模的工人罢工运动却在欧洲爆发了,工人纷纷反对战争。这表明( )
A.大战使欧洲各国生产力下降
B.大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C.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D.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加剧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迫切要求尽快建立一个国际性组织,以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各国政府也深感战争的残酷。于是,经过巴黎和会的酝酸,国际联盟于1920年正式成立。国际联盟能够成立主要缘于( )
A.各国之间交往要求日渐强烈
B.美国总统威尔逊的积极努力
C.各协约国政府能够同心协力
D.一战给人类带来的深刻教训
4.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整个欧洲大陆,旧秩序正受到怀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美国成为经济大国
②世界大战带来的创伤
③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④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矛盾,加速了革命发生
C.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国内的延续
D.俄国民众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在和平时期并不尖锐
6.开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格局的历史事件是( )
A.杜鲁门主义
B.法国大革命
C.《共产党宣言》
D.俄国十月革命
7.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面临着国内外敌对势力双重威胁,1919年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1921年被“新经济政策”取代。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计划经济无法推动国家发展
B.马克思主义理论不适合俄国
C.改革必将遭受强大外部阻力
D.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
8.苏联(俄)领导人在推行某项改革时,强调“最重要最困难而又远远没有完成的事业,就是经济建设……我们遭受的失败最多,犯的错误最多……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这一改革( )
A.为大规模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B.保证了战时的物资供应
C.创造性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D.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让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10.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主要特征是( )
A.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
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C.重点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D.以党代政,个人崇拜严重
11.1926~1939年,苏联城市人口增长近3000万,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从18%上升到32%。学术界将这一发展进程解读为“只有拉力,没有推力”。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苏联城市化( )
A.推动了工业高速发展
B.以农业集体化为基础
C.缺乏城乡之间良性互动
D.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12.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认为,争取权利的最佳方式“不是对罪恶的消极的不抵抗”,而是“对罪恶的积极的非暴力抵抗”。下列历史人物与他有类似主张的是( )
A.华盛顿
B.孙中山
C.富兰克林·罗斯福
D.甘地
13.下列事件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表现的是( )
①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②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③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④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1930年7月,一些工商业者派代表到白宫要求胡佛总统采取挽救危机的紧急措施,胡佛回答说:“先生们,你们迟来了6个礼拜,危机现在已经过去了。”1930年12月2日,胡佛在年度咨文中说:“几个月前我们看到了经济复兴,萧条影响将会减轻。”据此可以判断,胡佛( )
A.有限干预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
B.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C.力图缓和严重激化的社会矛盾
D.掩饰经济危机以赢得选举
15.1935年,法国总理曾说:“如果意大利向多瑙河、巴尔干扩张,会造成欧洲战争;如果让它们在非洲沙漠畅通无阻,或许就能够安静下来。”这一观点( )
A.是绥靖政策的体现
B.主张制止法西斯的侵略
C.是法西斯主义主张
D.强调争夺非洲殖民利益
16.下列事件按其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德国突袭波兰
②美国对日本宣战
③德国投降
④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A.①④②③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④①②③
17.欧洲为结束自己大陆上的战祸所做的努力预兆并催生了近代世界的智慧:避免对绝对价值作出评判,转而采取务实的态度接受多元世界,寻求通过多样性和克制渐渐生成秩序。下列各项中体现近代世界智慧的是( )
A.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B.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C.二战后德国的分裂
D.联合国的成立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主要有两点:第一,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但归还时不应该像根据1815年条约那样分割得支离破碎,应按照1790年前的边界归还我们。这样,我们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国的国家。
——摘自[英]莫瓦特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在巴黎和会上,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包括战败的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联盟各会员国应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
——摘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美国对德国政策的区别,并分别指出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和会无法实现真正和平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国会于1938年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材料三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据材料一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措施,并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2)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并指出罗斯福调整农业政策的实质。
(3)综合上述各国经济发展的模式,谈谈你的认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20世纪上半期世界大事记(部分)
对历史事件进行不同侧面、不同时空的宏观和微观分析,可以发现许多历史现象或规律。请从表中选取一组相关联的历史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指出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或规律,并对其予以阐释。(要求:写出所选的事件;阐释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通畅。)
参考答案
1——17:BCDBB
DBCCA
CDBBA
DD
18.(1)法国:严厉制裁德国和肢解德国。原因:法德是宿敌;法国为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企图独霸欧洲大陆。美国:主张吸收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原因:在联盟内部利用德国对抗英法;通过控制国际联盟进而称霸世界。
(2)原因:国家之间矛盾重重;国联缺乏权威性,存在制度缺陷;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导致战争的因素。
19.(1)措施:实施粮食税;允许商品买卖。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意义:缓解危机,巩固政权;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内容:限制生产,提供补贴;政府贷款,稳定物价。实质:国家干预经济。
(3)认识:因时而变;因势而变;遵循客观规律;符合本国国情。
20.【示例1】:历史事件:俄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
历史现象:俄国开辟历史新纪元(俄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阐释:在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俄国十月革命缔造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列宁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物力财力,打退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但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推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巩固了政权。斯大林上台后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随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由此苏联开辟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
【示例2】:历史事件: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历史现象:一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阐释:-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一-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该体系暂时调节了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矛盾,有利于战后和平和经济发展。但对战败国的掠夺性惩罚及分赃不均,这种国际新秩序又潜伏着深.刻的矛盾,和平不可能长久维持。
【示例3】:历史事件:孟买工人总罢工、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写出相关联的事件给2分)历史现象:20世纪初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阐释: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同时亚洲和拉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民族和民主意识觉醒,展开了反侵略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孟买工人总罢工掀起了反英斗争的高潮,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国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这些运动激励了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不懈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