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野田佳彦言论
1、关于领土问题:“冲之鸟岛属于中国领土一部分”。要求国会通过确认“钓鱼岛(日
本称“尖阁列岛”)属于日本领土”的决议案。
2、关于靖国神社:“称作为A级战犯的这些人不是战争犯罪人……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这种论调是不可理解的”。
3、关于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肯定派的论理已经是漏洞百出”,对于日本政府在否
定“南京大屠杀”问题上采取的“软弱”立场进行了批判。
“说”
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学情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一 、 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民版 高一历史 必修一 专题二《 近代
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第三部分内容。
四个方面:“日军侵华罪行”;“关内关外抗日救
亡运动”;“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两条线索:“日本的侵略”和“中国的抗战”。
学史意识淡薄
理性认识不足
知识储备匮乏
历史素养残缺
二、 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识记: 日本侵华罪行和全民族抗战的主要史实;
理解: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全民族抗战形成的原
因、结果。
运用:结合当前时事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
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及怎样理性的看
待当前中日关系。
知识与能力:
方法与过程:
★ 以著名画家徐悲鸿的抗战作品贯穿始终,导入重难点,构建学科逻
辑,提高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 组织学生搜集史料,编写一部日本侵华(1931—1945)的编年体史
书,提高学生对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能力;同时,创设情境,
召开“新书发布会” ,增强学史兴趣的同时,又解读了历史。
★ 创设情境,举办“抗日战争胜利庆功会”,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真切感
受到英雄们的伟大,增强爱国情怀。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也让学生真正
感受到“我的课堂我做主”的乐趣。
★ 创设情境,通过国共两党“代表”为争坐“庆功会” “一席”位置开展辩
论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和以论证、质疑、辩驳等方式与
他人交流成果来解读历史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 通过中国军民团结抗日史实的学习,深刻体
会中华民族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从而增强民
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爱国主义情怀。
★ 通过探讨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中的地位,让学生进一步树立“天下兴
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掌握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原因、表现和结
果,阐述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意义和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难点:
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
争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中的历史地位。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为八个组,指导学生进入“时空隧道”,利
用网络和相关课程资源分别搜集“国民党”、“共产党”、“爱国
民主人士”、“爱国学生”、“人民群众”、“美国” 、“苏联”和
“日本”在中国抗日战争中(1931年——1945年)的相关图
片、资料、影视信息,并通过发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形式
与老师和本组代表交流、探讨。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指导搜集日本史料的“日本”
组学生编写一部有关日本侵华( 1931年——1945年)的编年
体史书。
老师和各小组代表整理学生搜集的资料和观点,制作多
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2】教学设备:
多媒体投影仪,网络计算机。
【3】教学流程:
师 学
生 习
合 新
作 课
知 升
识 华
拓 情
展 感
课 反
堂 馈
总 练
结 习
课 面
后 向
反 未
思 来
图 激
片 趣
导 质
入 疑
【画中立于峻峭巨石上的一只冠红似火的雄鸡,挺胸昂首,望天长鸣,其寓意是唤起人民奋起抗战;石旁象征民族气节的墨竹丛生;背景为“风雨如晦”的漫漫长空。表达了画家对民族危亡的忧愤之情以及对民族解放、自由、独立的期盼之心。】
【图片导入,激趣质疑】
(投影)徐悲鸿抗战作品(一)
“风雨鸡鸣图”(1937年作)
合作探究一:“日本的侵略”——了解日本侵华的原因和罪行,理解全民族抗战的原因。
(设置情境):
搜集日本史料的“日本组”学生在课前合作完成编写史
书的基础上,召开“新书发布会”。在活动的现场,通过角色
扮演,“记者”(老师扮)对“笔者”(“日本组”的学生代
表扮)和现场的“读者”(非“日本组”的其他学生扮)分别
作了以下相应的采访:
【师生合作,学习新课】
“记者”采访“笔者”:
①能否从内容上向“读者”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编写这本书的呢?
②为什么要编写这本书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日本侵华的原因、过程、主要罪行
和结局,进一步认识编修史书“以史鉴今”的重大作用。
“记者” 采访“读者”:
①你觉得这本书的编写存在哪些优点和不足之处?
②如果是你,你会怎样编写这本书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提高思辨能力;同
时让学生认识到:日本加深侵华的过程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
程,为“全民族抗战”的学习奠定基础。
“愚公移山”(1940年作)
【画家意在借愚公的“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气概,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团结奋战,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克服困难,战胜日寇。】
(投影)徐悲鸿抗战作品(二)
合作探究二:“中国的抗战”——掌握全民族抗战的表现,理解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意义和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设置情境):
——穿越时空,回到1945年,中华民族举办“抗日战争
胜利庆功会”,在课前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国民党”、“共产
党”、“爱国民主人士”、“爱国学生”、“人民群众”、“美国”
和“苏联”七个小组各选派一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作为代表
参加这次“庆功会”,每个“席位”分别代表了在中国抗日战争
中作出贡献的各种政治力量。
这“席位”到底该怎么坐呢?
(设置活动):各小组组内讨论,分别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阐述
应坐相应席位的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各抗日力量所作出的努力和英勇表现,激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对“美国”和“苏联”的角色扮演,认识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设置情境):
在“庆功会”的现场,为了争坐“一席”位置,国共两党“代
表” 就“两大战场的地位”和“在具体战役中的作用”问题,开展
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赛。(3分钟)
(设计意图):让学生正确认识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
场在对日作战中的相互配合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计意图):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培养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 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对“全民族团结抗战重要性”的理解。
谁该坐“一席”呢?
还有哪些政治力量应该参加这次“庆功会”呢
【刚劲剽悍的骏马,奔腾驰骋,桀骜不凡,自由奔放,欢快振奋,,“一洗万古凡马空”,是自由、力量的象征,体现了对自由、激情的赞美和讴歌,展现了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
“八骏图”(作于抗战胜利后不久)
(投影)徐悲鸿抗战作品(三)
图片1:日本天皇宣布:投降
合作探究三:感受抗战胜利的喜悦
图片2:中共领导人的祝福
图片3:中华民族的节日
【知识拓展,情感升华】
中国平民的儿子 日本侵略者的女儿
(学生解读):
(设计意图):体会日本军国主义传统和武士道精神给世界人民带 来的巨大伤害;同时,引导学生理性的认识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人类的正义与良知必将战胜邪恶,从而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堂总结,反馈练习】
日本的侵略
中国的抗战
(相互配合)
原因
过程
罪行
(抗日救亡运动)
局部抗战
全面抗战
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
抗战胜利
原因
历史意义
:
板书设计:
伟
大
的
抗
日
战
争
【课堂总结,反馈练习】
巩固习题:
胡锦涛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
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
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觉醒、
空前民族团结和英勇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
决定性因素.”上述材料表明了( )
A.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是抗战胜
利的主要原因.
B.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C.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原因
D.苏美对日作战,对中国的有力配合,是中国抗战胜利
的外因.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后反思,面向未来】
【课后反思,面向未来】
日本:⑴ 歪曲历史,修改教科书
关于《“九一八”事变》:
2001年版说:“关东军炸死满洲军阀张作霖后,希望加强对满洲的控制,中国人的反日运动激化,不断发生妨碍列车运行的事态。此外,对日本来说,北面有苏联的威胁,南面有国民党的力量不断逼近。在这种情况下,石原莞尔等一部分关东军军官制定了通过军事占领整个满洲解决问题的计划。”此次送审本则变成了 “随着国民党统一中国的逼近,中国人的反日运动激化,不断发生妨碍列车运行和迫害日本学童的事件。此外,对日本来说,北面有苏联的威胁,南面有国民党的力量不断逼近。”主语变成了国民党统一中国的逼近,而不是日本的步步进逼,表明是关东军精心策划的句子也删除了。
日本:⑴ 歪曲历史,修改教科书
关于《南京大屠杀》:
2001年版的教科书在《日中战争》一节的正文中的括号内加了一句话:“(那时,日本军队导致民众中也出现了很多死伤者,这就是南京事件)”,将大屠杀以“事件”一词轻轻带过,但是在介绍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时,又以稍小的字体介绍:“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队在1937年的日中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很多中国民众。但是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这就使括号中的那句话进一步大大折扣。但是,在这次送审本中,括号中的那句话被删除了,只是在一张名为“因巷战而遭到破坏的上海市区”的照片上面用小字注解重复了上面的那句话。也就是说,教科书进一步否定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而且几乎不会使读者注意到南京大屠杀这个问题 。
【课后反思,面向未来】
日本:⑴ 歪曲历史,修改教科书
关于《卢沟桥事变》:
2001年版教科书说:“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一早,与中国国民党军队之间进入战斗状态。虽然当时人们希望现场解决,但是不久日本方面大规模派兵,国民党政府也立即发布了动员令,此后进入了持续8年的日中战争。”但是新送审本这样叙述:“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也就是说,旧版本尚承认日本大规模派兵在先,新版本则将卢沟桥事变完全算成中国的责任,是中国方面扩大了事态。
【课后反思,面向未来】
【课后反思,面向未来】
日本:⑵日本防卫省“倒看中国地图”
据日本新闻网消息,在日华人记者发现,日本防卫省把中国地图倒过横放,当中折射了封锁中国出路的日本防卫基本思路。 文章称,我想很多的中国网民会和我一样,站在中国地图或世界地图前,会把日本看作是中国右手边的一双袜子……但是,如果你一旦把中国的地图倒过来看,那麽,你的感觉就马上会变,因为你会发现,日本其实是横在中国家门前的一串铁链。
“暖春之旅”
—— 2008年胡锦涛主席访日
中国
【课后反思,面向未来】
(设置情境):
2011年3月,日本地震引发海啸和核辐射,损失惨重。
我设计蕲春一中高一学生召开“正视历史,珍爱和平”的
主题班会,要求学生结合以上材料,给日本灾区福岛××
高中学生写一封信,并附以下具体要求:
1、向日本中学生表示关切和慰问。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告诉他们你所知道的日本军国主义
罪行,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热爱和平的心愿。
3、注意将日本军国主义、右翼分子与日本人民区分开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时政,形成“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学会理性地看待当前和未
来的两国关系。
课后-----拓展视野,全面了解
(观看电影):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网址:http://www.
(网上参观):
《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