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结构的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经典结构的欣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通用技术
更新时间 2012-04-12 20:3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经典结构的欣赏
第八周 第10次课 班级:高二(5-6)班 执教日期:2012/03/29 累计教案:10个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节欣赏课,通过赵州桥、飞檐、斗拱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结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欣赏、分析和评价。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结构。除此之外,还应结合经典结构设计者的历史背景、设计思想、设计风格等全面分析。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些从结构的牢固、稳定、简约、和谐、美观等细节方面与学生进行分析、评价经典结构的作品,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 除了课文中的案例, 教师也可以补充相应的案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如补充一些经典的结构设计案例供学生欣赏、分析。有条件的话,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古代建筑, 近距离地观察古代建筑的精巧设计,品味其历史文化内涵。  
二、学生对象分析:
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艺术的欣赏具有较好的基础,加上前四节的学习,对结构的欣赏有一定的知识准备。但大多数都是零散、片面的。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师生互动、观看视频、作品的赏析等环节,进行积极思考,形成欣赏角度,加深对结构的理解,丰富设计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典型结构的欣赏,学会观察结构的实用性和美。
2.过程与方法:
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典型结构的欣赏,提高自身的技术素养,拓展学生对设计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评价,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透过经典结构的欣赏,让学生学会观察结构的实用性和美。
难点:学生能从技术、文化等角度欣赏并评阶典型结构的设计案例,并在自己以后的设计中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七、教学方法:
在本课时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当“导游”的角色进行漫游导说,尽量创设出“旅游”情境和营造出“旅游”的气氛,让学生产生犹如亲临其境的感受。学生随“导游”观赏各处的经典结构,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八、教学过程:
1、引入
问: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有没有一个经典的结构?
答:-----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个勘称经典几个结构。
2、案例分析
赵州桥正名安济桥,隋代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是世界上年代最久、跨度最大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
学生观赏赵州桥,小组讨论赵州桥的特点,都说它经典到到底经典在何处?
(1)桥的结构特点
(2)桥的文化寓意
  问:1、优秀的结构设计表现在哪些方面?
   2、如何赏析结构设计作品?
  引导学生回答:
  1、优秀的结构设计不仅表现在结构的实用功能上,也表现在形式上,特别是功能与形式 的统一上。古今中外许多能工巧匠把结构的功能与形式恰当地结合起来, 形成了一些经典的结构。
  2、赏析结构设计作品,可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进行。
  (1)技术的角度主要有:结构功能、稳固耐用、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艺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2)文化的角度主要有:民族特色、历史性、时代性、艺术性
案例分析:独乐寺
九 一八事变后的1932年,日本侵略者大举进攻中国长城各口,随即包围北京、天津----然而,就在这危难之时,却有一个人,竟然冒着生命危险,毅然来到了天津蓟县。这个“不要命”的人就是中国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的长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那么,在日本侵略这个危难的时刻,梁思成先生执意来天津要做什么呢?
原来,在天津蓟县,有一座千年古刹—独乐寺。当年梁思成先生来这里,为的就是“一定要把这座千年古刹测绘下来”。这座古寺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独乐寺建于隋唐年间,寺内的主建筑观音阁和山门重建于辽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大的楼阁式木结构建筑之一。
独乐寺在抗震方面的表现尤其突出。自重建以后千余年来,独乐寺曾经历了37次地震。在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3时42分,唐山发生了7.8级地震,天津也遭受了重创。那么独乐寺这座千年古刹还能保住吗?据工作人员回忆说,当地震发生时有人听到观音阁的梁架斗拱嘎嘎作响,看到观音阁的顶子来回摆动一两米,屋顶上还冒着浓浓的黑烟。然而地震停止后,独乐寺却傲然挺立于废墟之上。那么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榫卯结构是抗击地震的关键
各个构件之间的连接以榫卯相吻合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还有如柱子的生起、侧脚等技法降低了建筑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它的优点表现为:
①结构分工明确,屋顶的重力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隔热防寒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作用。墙壁不承重,赋予结构极大的灵活性。
②有利于防震、抗震。“墙倒屋不塌”即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斗拱是抗震中的又一位重要“战士”
 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若干斗形的木块和弓形的短枋木相互交接组合而成的构件。当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底部。当地震发生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
从外形上来看它向外出挑,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此外,它还是封建社会中森严的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的建筑尺度衡量标准。
  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可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因为斗拱的重要性, 历代建筑对它十分重视, 使它成为判断建筑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飞檐
唐太宗李世民派武侯大将军尉迟敬德修建独乐寺,观音阁架好梁,上椽那天,工匠们吃午饭时,一个黑胡子老者走到跟前说:“我也是木匠,出门断了盘缠,请赏口饭吃吧”工匠们就让老人一起吃,老人端起碗吃了两口吧嗒吧嗒嘴说:“盐短”一个工匠给老人菜中放点盐,老人仍说盐短。老人吃完饭抬头看了看观音阁,嘴里还念叨着“盐短” 尉迟公猛然一惊忽然明白了盐短的意思。原来椽子出檐太短了。他就让工匠把椽子放长一尺,最后就做成了这样飞檐。出跳深远,像飞起来的一样,美观极了。
在中国飞檐式建筑比较多,比如岳阳楼、黄鹤楼、苏州园林
飞檐的主要作用:扩大建筑的采光面,利于排泄雨水。同时向上微翘的飞檐,随着线条的曲折显示出飞动轻快的美感,减轻了古建筑屋顶的沉重感。飞檐的造型传达出尊贵、凝重的寓意,体现了高贵、华美的风韵。
对独乐寺情有独钟的梁思成先生,赞美独乐寺是“上承唐代之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我国建筑蜕变上重要之资料,罕有之宝物也。”
对比案例分析:西方宗教建筑
如果说中国建筑史是“木头的历史”,那么西方建筑就是“石头的历史”。而在西方建筑中最有名就要数宗教建筑。
举例:巴黎圣母院、德国科隆大教堂、德国乌尔姆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等。典型哥特式建筑。
让学生观察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充满了向上的动势,又尖又高的塔群,瘦骨嶙嶙笔直向上的柱子,还有尖拱、飞拱仿佛随时都能够使得这些巨大的建筑飞天而起。冲到天国上帝的脚下。
  尖肋拱顶
   尖肋拱顶,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飞扶壁(Flying Buttress)
   扶壁(Buttress),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
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飞扶壁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花窗玻璃 ( http: / / baike. / view / 1837200.htm" \t "_blank )
   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
  并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景象,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束柱(beam-column)
   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哥特式教堂 ( http: / / baike. / view / 299262.htm" \t "_blank )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宏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
哥特式建筑技术高超精致,又带有艺术性,在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两种建筑的比较:
(1)抵抗自然灾害,中国人以柔性的土木结构防御了地震的破坏,前者是“以柔克刚”,后者是“以刚克刚”。
(2)建筑形式上中国沉静幽思,西方则雄壮奔放。
这是中西方宗教信徒的追求不同,西方信徒对于主对于神表现出一种狂热的追求。而中国的信徒却没有那种狂热而是再现彼岸世界那种精神的宁静和平安。中国古刹本身就是佛国精神的象征或净土的缩影,人们在这里应该寻求到庇护,体验到解脱,不应该有任何的躁动不安,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
(3)从社会地位上来说同样宗教建筑但中西方也有比较大的区别?在西方宗教建筑往往就是该地区的核心建筑,而中国却是皇宫、王府或是衙署。这跟中西方的政治背景息息相关。
虽然中国和欧洲一样也承认君权神授,但欧洲的君权神授重点在神,君主的权利是由教会授予的。中国的君权神授的重点却在君,君是天的儿子,他的权利直接授之于天。无须以教会为媒介,中国也从来没有出现过教皇制。
西方是一个神权的天下,教权是太阳而君权是月亮,君王统治其各自的王国但彼得统治全世,彼得就是教皇。也就是教皇的权利是大于一切的。而在中国权利掌握在皇帝和他的王宫贵族的手上,所以宗教只属于从属地位,或者说只是他们的统治工具。
3、作业
写一篇具有地方特色经典结构的调查文章(包括其结构特色及艺术特色)。字数200字以上。
赵州桥补充资料:从技术上第一点赵州桥主要制桥技术叫石拱券,石拱券的技术在中国出现得比较早,但是基本形状都是呈半圆形只有赵州桥呈一段弧形,这样就降低桥的高度减少了修桥的石料和人工。但是在国外有很多人不相信中国人有这种技术,他们怀疑赵州桥露水面上的只是整座桥的一部分,在河床的下面应该还有另外一部分。结果专家过去勘测过后发现整个赵州桥的结构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段。所以这也说明中国在当时的力学和工程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一个水平。二是“撞”空而不实。券的两肩叫“撞”。一般石桥的撞都用石料砌实,但赵州桥的撞没有砌实,而是在券的两肩各砌一两个弧形的小券。这样桥体增加了四个小券,大约节省了一百八十立方米石料,使桥的重量减轻了大约500吨。而且,当洨河涨水时,一部分水可以从小券往下流,既可以使水流畅通,又减少了洪水对桥的冲击,保证了桥的安全。三是洞砌并列式。它用二十八道小券并列成9.6米宽的大券。可是用并列式砌,各道窄券的石块间没有相互联系,不如纵列式坚固。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建造赵州桥时,在各道窄券的石块之间加了铁钉,使它们连成了整体。用并列式修造的窄券,即使坏了一个,也不会牵动全局,修补起来容易,而且在修桥时也不影响桥上交通。
从文化上赵州桥不仅科学水平很高,而且造型艺术十分优美。它的弧形平拱和敞肩小拱的造型,巨身空灵,线条柔和,雄伟秀逸,稳重轻盈;远眺犹如苍龙飞架、初月出云,又宛若长虹饮涧、玉环半沉。在桥的主拱顶上雕有龙头形龙门石一块,八瓣莲花的仰天石点缀于桥侧。以造型逼真的石雕群像,运用浪漫手法,塑造出想像中的吸水兽,寄托人们期望大桥永不遭受水灾、长存永安的愿望。桥两边的栏板和望柱上,雕刻有各种蛟龙、兽面、竹节、花饰等。蟠龙汪洋戏水,苍龙意欲腾空,龙兽之状,若腾若飞。石雕的刀法苍劲古朴,艺术风格豪放而新颖,刻工精细,意境深远,显示了隋代浑厚、严整、矫健、俊逸的石雕风貌。整个大桥堪称是精湛的艺术珍品,隋唐艺术的精华。元代刘百熙有诗赞曰:“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1991年,赵州桥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认定为世界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并赠送铜牌立碑纪念。这标志着赵州桥已与埃及金字塔、巴拿马运河、巴黎埃菲尔铁塔等世界著名历史古迹并称而齐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