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复习检测卷: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1.酒精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酒精挥发 B.稀释酒精 C.碘溶于酒精 D.酒精消毒
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质加热
B.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试剂瓶
C.把烧杯置于铁架台的铁圈上直接加热
D.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3.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4.某同学用量筒取液体,将量筒平放,用正确方法读数为2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1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约为( )
A.大于10mL B.小于10mL C.等于10mL D.无法判断
5.《礼记》记载中国秦代酿酒古法:“秫稻必齐…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上述步骤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秫稻必齐——备好优质粮食 B.水泉必香——选择优良水质
C.陶器必良——挑选精良容器 D.火齐必得——适宜温度下发酵
6.在化学实验中,实验操作要保证人身安全和仪器试剂的安全,试剂安全是指操作应避免造成试剂的污染或变质。下列操作要求中不是从试剂安全角度考虑的是( )
A.不能用未经清洗的非专用胶头滴管吸取别的试剂
B.从试剂瓶倒完试液后,应立即盖紧瓶塞
C.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D.用药匙取用一种药品后,取另一药品前必须擦拭干净
7.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碘酒作消毒剂 B.稀盐酸作除锈剂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碳酸钙作补钙剂
8.下表列举了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解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 中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解答
A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B
探究火焰不同部位温度的高低?
将火柴梗横插入火焰中2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变色情况
C
火焰上方的黑烟是怎么产生的?
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黑小颗粒
D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石蜡蒸气遇冷形成石蜡固体
9.实验桌上因酒精灯打翻而着火时,最便捷的扑灭方法是( )
A.用灭火器扑灭 B.用泥沙扑灭 C.用湿抹布盖灭 D.用水冲灭
10.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使用后的胶头滴管既不能平放也不能倒置
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竖直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
C.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洗涤的玻璃仪器很透明了,就洗干净了
11.我们曾对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进行过探究,下列关于“用排水法收集人呼出的气体”的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集气瓶盛满水后,玻璃片从上往下直接盖住瓶口
B.将集满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
C.气体集满后,先将集气瓶拿出水面,再盖上玻璃片
D.可将集满气体的集气瓶临时放在水中,等用时再从水中取出
12.已知某蜡烛在一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false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对该图的分析推理,可得出的结论是( )
A.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B.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C.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13.人体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但人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究竟只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也含有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某同学采用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 (填“打开”或“关闭”,下同),活塞B 。
(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 ,活塞B 。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 ,Ⅰ瓶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
14.化学活动小组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图①中,“A”“B”“C”分别代表不同的火焰)
(1)同学用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石蜡,说明石蜡的硬度____;将切下的石蜡放入水中,石蜡会____(填“沉入水底”或“浮在水面”);
(2)图①中,点燃蜡烛后,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看出火柴梗____(填“A”“B”或“C”)处最先炭化,说明蜡烛火焰的____温度最高。
(3)图②中,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再取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
(4)图③中,用火柴可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____。
15.化学小组用如图所示自制装置进行“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
(提出假设)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吸入气体
(进行实验)
实验 1
步骤
操作
现象
①
在饮料瓶中装水至没过长吸管底端,对着短吸管缓慢吹气
水从长吸管端快速流出
②
将饮料瓶中装满水,对着短管吹气,用排水法收集呼出气体,将燃着的木条快速伸入饮料瓶中
饮料瓶中木条熄灭
③
将水倒掉,向饮料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至没过长吸管底,从短吸管端吸气 30 秒,观察石灰水的变化;再从长吸管端吹气 30 秒, 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1)步骤①说明,自制装置的气密性_______(填“良好”或“不良”)。
(2)解释步骤①中出现相应实验现象的原因:______。
(3)步骤②中的现象_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原因是______。
(4)若假设成立,步骤③中,预期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实验2
实验1中有同学发现,吹气一段时间后发现,浑浊的石灰水重新变得澄清。他用上述装置加入与实验1等体积的石灰水,做下列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实验编号
石灰水浓度
持续吹气时间
瓶底现象
2﹣1
0.16%
30 秒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2
0.16%
2 分钟
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又变得澄清
2﹣3
0.08%
30 秒
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又变得澄清
2﹣4
0.08%
2 分钟
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又变得澄清
(反思与评价)
(5)能说明石灰水重新变澄清与石灰水浓度有关的实验是______(填实验编号)。
(6)实验Ⅰ中,吹气时间均为 30 秒,有同学观察到石灰水变澄清,而有的学生未观察到,产生现象差异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答案:D
解析:A、酒精挥发是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稀释酒精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碘溶于酒精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酒精消毒是酒精与蛋白质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2.答案:C
3.答案:C
解析:A、过滤时要用到玻璃棒,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上,使待滤液沿玻璃棒缓慢流入漏斗中,图中无玻璃棒,故A错误;
B、取用液体时:①试剂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防止液体流出;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③瓶塞倒放桌面上,防止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故B错误;
C、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将导管放入水槽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外壁;有气泡冒出时,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图中所示实验操作正确,故C正确;
D、给液体加热时,注意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总体积的三分之一,液体太多,加热沸腾会溅出,影响实验,故D错误。
4.答案:A
5.答案:D
6.答案:C
7.答案:C
解析:A、碘酒作消毒剂,属于碘酒的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稀盐酸作除锈剂是利用盐酸的酸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吸热升华,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碳酸钙作补钙剂,属于碳酸钙的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A、对火焰为什么向上解释原因,属于实验结论或作出假设,故A错误;
B、用火柴梗在火焰中心1-2秒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的变色情况属于设计的实验方案,故B正确;
C、对火焰上方的黑烟是怎么产生的解释原因,属于实验结论或作出假设,故C错误;
D、对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的解释原因,属于实验结论或作出假设,故D错误。故选B。
9.答案:C
解析:实验桌上因酒精灯打翻而着火时,最便捷的扑灭方法是用湿抹布盖灭,利用的是隔绝空气的原理,故选C。
10.答案:A
解析:A、为防止胶帽被腐蚀,故使用后的胶头滴管既不能平放也不能倒置,叙述正确;
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与水平呈45度角,并且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叙述错误;
C、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会造成失火,叙述错误;
D、玻璃仪器洗干净的标准:附着在内壁的水既不聚集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就证明洗干净了,叙述错误。故选A。
11.答案:B
解析:排水法收集气体应将集气瓶盛满水后,先盖住瓶口的一端,然后将玻璃片平推过去;集气瓶收集满呼出的气体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然后将集气瓶拿出水面,最后将集满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故选B。
12.答案:A
解析:A.蜡烛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由图示可知,蜡烛燃烧生成了一氧化碳,所以是发生了不完全燃烧,此选项正确;
B.蜡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图象信息无法确定蜡烛的组成中是否含有氢元素与氧元素,此选项错误;
C.蜡烛发生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一氧化碳的含量应增大,此选项错误;
D.由图象可知,蜡烛熄灭时,氧气并没有完全耗尽,只是浓度小到不能再支持燃烧了,此选项错误。故选A。
13.答案:(1)打开;关闭
(2)关闭;打开;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除去空气中的氧化碳,防止造成干扰
解析:(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打开,活塞B关闭,以吸入空气,Ⅰ瓶中的足量澄清石灰水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干扰实验。
(2)人呼气时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让呼出的气体进入Ⅱ瓶,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证明人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既包含空气中原有的,也包含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
14.答案:(1)小 ;浮在水面(2) A ;外焰(3) 烧杯内壁出现水水珠;烧杯内有浑浊出现 (4)白烟
解析: (1)同学用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石蜡,说明石蜡的硬度小;石蜡的密度小于水,将切下的石蜡放入水中,石蜡会浮在水面;
(2)图①中,点燃蜡烛后,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看出火柴梗A处最先炭化,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3)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水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二氧化碳遇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图②中,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内壁出现水水珠,再取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内有浑浊出现;
(4)图③中,用火柴可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原因是白烟中存在石蜡固体。
15.答案:(1)良好(2)因呼出气体大多数不易或难溶于水,所以对着短吸管缓慢吹气,呼出的气体进入瓶内,瓶内压强变大,所以将水压出(3)不能 (4)呼出的气体中还有氮气,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所以氮气也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吸气后的石灰水不浑浊,吹气后的石灰水变浑浊 (5) 2-1、2-3 (6) 吹气的速度不一致,相同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不一样多
解析: (1)步骤①说明,自制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解释步骤①中出现相应实验现象的原因:因呼出气体大多数不易或难溶于水,所以对着短吸管缓慢吹气,呼出的气体进入瓶内,瓶内压强变大,所以将水压出。
(3)步骤②中的现象不能证明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原因是呼出的气体中还有氮气,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所以氮气也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4)若假设成立,步骤③中,预期会观察到的现象是吸气后的石灰水不浑浊,吹气后的石灰水变浑浊。
(5)能说明石灰水重新变澄清与石灰水浓度有关的实验是2-1、2-3,因为2-1、2-3浓度不同,在持续吹气相同时间时2-1石灰水变浑浊,而2-3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又变得澄清。
(6)实验Ⅰ中,吹气时间均为 30 秒,有同学观察到石灰水变澄清,而有的学生未观察到,产生现象差异的可能原因是吹气的速度不一致,相同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不一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