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复习检测卷: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1.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
A.天然气 B.石油 C.氢气 D.煤
2.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
3.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油锅着火,泼水灭火
B.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C.任何燃料完全燃烧时,一定会生成二氧化碳
D.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可能发生爆炸
4.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 遇到意外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置,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B. 室内起火,不要急于开窗
C. 所在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D. 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逃离火灾区
5.在电影《烈火英雄》中,消防员采用关闭油罐阀门的方法来灭火,该方法的灭火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C.隔绝空气 D.降低着火点
6.2020年6月13日,浙江温岭发生的槽罐车爆炸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下列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面粉加工厂应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
B.运输:为方便运输,将烟花厂建在市中心
C.使用:家用天然气泄漏时,用打火机检测泄漏位置
D.贮存:为节约空间,应将易燃物和易爆物紧密堆积
7.法国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塔楼发生火灾,中空结构的木质塔尖剧烈燃烧而坍塌。下列关于该事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木材是可燃物
B.中空结构的木质塔尖剧烈燃烧的原因之一是木材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
C.用水灭火前要先切断电源
D.水能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8.澳大利亚山火持续数月,消防队员通过飞机投水、砍隔离带等方式进行灭火,其中飞机投水采用的灭火原理为( )
A.隔绝氧气 B.降低着火点 C.隔离可燃物 D.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9.野炊时,小明发现火焰很小,他将木柴架空一些后火焰变大了,架空的目的是( )
A.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 B.升高木柴的温度
C.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D.便于观察火焰的大小
10.据报导,某地举办“彩色派对”时,向点满各色蜡烛的场景中抛撒面粉,结果引发爆炸。面粉抛撒在空气中遇火能引起爆炸的原因是( )
A.面粉是制作炸药的原料 B.面粉在空气中急速燃烧
C.面粉着火点高引起爆炸 D.面粉在空气中遇火迅速分解
11.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12.已知石蜡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石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则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
A.隔绝了氧气 B.移走了可燃物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无法判断
13.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爆炸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有限的作业空间,可燃性粉尘遇明火一定会发生爆炸
B.蜡烛熄灭是因为蜡烛的着火点改变了
C.发生爆炸后体系的温度升高,氧气耗尽蜡烛熄灭
D.实验用的容器可以用废旧矿泉水瓶,也可以用玻璃瓶
14.土星是太阳系里的气态行星,约含有92.4%的false74%的He和0.2%的false等,平均温度为-150℃。它没燃烧成火球的原因可能有①可燃物种类太多,②氦气含量太高,③没有适宜的温度,④没有支持燃烧的氧气。其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用如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进行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实验步骤: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块白磷塞紧瓶塞;用注射器推入适量false溶液。
(1)实验中所用的false溶液属于___________(“混合物”或“纯净物”)。
(2)推入false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推入false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16.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进行了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木炭是一种可燃物。
【提出问题】可燃物燃烧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猜想】
①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②可燃物燃烧需要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
某兴趣小组用图中装置进行了实验。在完成气密性检查后装入药品,并已设法在整个装置中充满了氮气。实验过程没有拆装仪器,请你参与完成后续的实验,并按要求填表。
步骤
操作实验
现象
①
点燃酒精灯
木炭不燃烧,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______
②
盖灭酒精灯,待仪器恢复到常温
③
打开活塞,通入氧气
木炭__________________,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______
④
点燃酒精灯,继续通氧气
木炭__________________,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猜想①和②正确
【反思与评价】
(1)上述实验开始时充满了氮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操作②中的“盖灭酒精灯,待仪器恢复到常温”中试管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答案:C
解析:新能源包括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氢能等;而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燃料,属于常规能源。
2.答案:A
解析:A.图中标志的含义是禁止烟火,故符合题意;
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带火种标志,故选项错误。
C.图中标志的含义是禁止燃放鞭炮,故选项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吸烟标志,故选项错误。
3.答案:D
解析: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不能用水灭火,因为油的密度比水小,故错误;
B、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会发生变化,故错误;
C、氢气燃烧只生成水,故错误;
D、空气中有氧气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达到着火点可能发生爆炸,正确。
4.答案:D
解析:遇到意外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置,同时拨打电话求救.此措施合理;室内着火时打开门窗能形成空气对流,增加氧气,会加剧燃烧.此措施合理;烟雾很大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防止烟雾进入呼吸道.此措施合理;山林中遇到火灾,不能顺风跑,否则有可能脱离不了火场.此措施不合理,故选D 。
5.答案:A
解析:关闭油罐阀门,油不能流出,相当于清除了可燃物。
6.答案:A
解析:面粉属于可燃物,面粉加工厂上空有大量面粉粉尘,遇明火易发生爆炸,应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烟花属于易燃易爆物,烟花厂不可建在市中心;天然气泄漏时用打火机检测易引起爆炸;紧密堆积易燃易爆物易导致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出去,一旦达到着火点会发生爆炸。
7.答案:D
解析:木材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物,A正确。中空结构使木材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所以燃烧较为剧烈,B正确。用水灭火前要先切断电源,以免发生触电的危险,C正确。水能灭火是因为水使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发生变化,D错误。
8.答案:D
解析:水能够吸收大量的热量,使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D。
9.答案:A
解析:将木柴架空后,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增大,使燃烧更旺。
10.答案:B
解析:向点满蜡烛的场景中抛撒面粉,面粉与空气中的氧气充分接触,遇火时迅速燃烧,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造成体积膨胀而引起爆炸。
11.答案:D
解析: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对比①③,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对比②③,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④未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无烟煤的着火点,不能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12.答案:B
解析:石蜡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石蜡燃烧形成。在温度计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气态石蜡被气流移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
13.答案:C
解析:任何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粉尘跟空气充分混合遇明火都可能发生爆炸,不是一定会发生爆炸,A项错误;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会改变,B项错误;发生爆炸时有大量的热量聚集,故温度升高,由于消耗大量的氧气,故蜡烛会熄灭,C项正确;实验会发生爆炸,不能使用玻璃瓶,D项错误。
14.答案:D
解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土星没燃烧成火球是因为没有适宜的温度,没有支持燃烧的氧气。
15.答案:(1)混合物(2)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false接触(3)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水中白磷燃烧
16.答案:【猜想】②氧气(或空气)
【进行实验】①不变浑浊③不燃烧;不变浑浊④燃烧;变浑浊
【反思与评价】(1)隔绝空气(或作保护气)
(2)防止澄清石灰水直接倒吸入玻璃管,使之炸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