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牡丹江市第四中学
申晓飞
一、设计理念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法与学法
五、教学手段
六、教学流程
七、课堂反思
说 课 目 录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我注重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情境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悟、思考、争辩、交流,将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沟通合作,使教学成为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二部分:
1、满州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2、君主集权的强化
主要讲述了建立清朝、定鼎北京、巩固统治而采取一系列政治、思想措施的史实。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一部气势恢弘的满族崛起史。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此部分作为让学生大概了解的内容进行了简略处理,即让学生了解大概的历史脉络。
第二部分是从政治制度跟思想方面来强化君主集权制度,清朝的政治制度是传统政治制度的一次整合。从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经唐朝的完善发展,明朝的强化,到清朝时期君主集权制度更加严密且成熟,可以说君主集权已达到了顶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和掌握满族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认清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也要初步地认识到该制度的消极作用,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
通过比较清朝文字狱和秦始皇焚书坑儒,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为祖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目标的确立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养成他们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的原则,再结合初一学生的学情而确立的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
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
三、学情分析
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历史比较、分析的能力,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这一能力,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本节课通过情境问题的创设,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学方法的设计,依托于面对哪些学生、处理哪段教材。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开发整合多种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思索。
学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分组讨论、自学等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分享探究的成果。
五、教学手段
主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趣味性、直观性和感染力。
六、教学流程:
1、烘托氛围、激发兴趣
满族服饰
满族发饰
2、图文并茂、启发思维
设置讨论题: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面对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大国,统治者怎样才能有效地实行统治,并维护满洲贵族的特权地位呢?
○(出示图片)对比乾清宫、乾清宫门外的军机处与沈阳故宫大政殿和十王亭的建筑布局,这两种不同的建筑布局和设置反映出君主与臣下的权限关系有何变化?
○清代的军机大臣与秦朝的丞相权限有何不同?
○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清代的词作品《一剪梅》:
“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融,一味谦恭。”
“大臣经济在从容,莫显奇功,莫说精忠。万般人事要朦胧,驳也无庸,议也无庸。”
“八方无事岁年丰,国运方隆,官运方通。大家襄赞要和衷,好也弥缝,歹也弥缝。”
“无灾无难到三公,妻受荣封,子荫郎中。流芳身后更无穷,不谥文忠,便谥文恭。”
与文字狱相关的诗句
●“明朝期振翅,一举去清都”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 “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
3、创新思维、学史明智
辩论:
结合秦、唐、明、清四代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以“君主集权的强化的利弊”为辩题
七、课堂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通过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有目的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养成自学习惯,学会自学,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如何根据课堂的变化、学生的不同,设计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更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堂更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强烈的探知欲望,是我今后思考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