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 提高理解能力深析词义句意题 教案——【备考2022】高考语文一轮 新高考模式下的文学性阅读 备考方略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2 提高理解能力深析词义句意题 教案——【备考2022】高考语文一轮 新高考模式下的文学性阅读 备考方略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2 14:3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提高理解能力深析词义句意题教案
“词义、句意题”属于“鉴赏评价”中的一个命题点,可分为两种题型:理解重要词语含义题和理解重要句子含意题。从全国卷命题的情况看,这类题主要考查对意义的挖掘,考生常出现的问题是:不能由表及里,进行深层分析,而只浮现于表面。解答此类题,应善于挖掘其修辞义、主旨意等深层含意,不能浮于表象,浅尝辄止。
一、理解重要词语含义题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掌握核心知识
(一)散文中“3类重要词语”
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的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就可以说没有读懂文章。
(二)分析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2017·全国卷Ⅱ)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窗子以外》) (2)(2017·北京卷)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根河之恋》)
(3)(2015·江苏卷)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比邻而居》) 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说明”“赏析”“简析”等作答性动词和“含义(意)”“词语”“内涵”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落实关键能力
“3联+1依”速解词语含义题
1.“3联”
(1)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2)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3)联系作者写作时的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2.“1依”
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词语背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要达到的效果。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观流星
林清玄
①近读宋朝沈括著的《梦溪笔谈》,有一段谈到他夜见流星的事,非常有趣: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②沈括学识的渊博早为后世所推崇,但我对这一段描述特别感兴趣,并不是像有的学者说他对流星的判断正确早在西方天文学家九百年之前,而是我小时候也有一段看流星陨落的相似经验。
③我幼年居住的乡里,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冷气,没有电扇,一到夏天夜晚,就没有人留在屋内,家人全跑到三合院中间的庭院里纳凉:大人坐在藤椅上聊天,或谈着农事,或谈着东邻西里的闲话;小孩子就围坐在地板上倾听,或到处追逐萤火虫。
④小时候,家里有一位帮忙农事的老长工,我们都叫他“玉豹伯”,他的脑子里装满了民间戏曲里的戏文故事,口才好,姿势优美,颇像妈祖庙前的说书先生。他没有儿女,因此特别疼爱我们,每个夏天夜里,我们都围着听他说故事,一直到夜幕低垂才肯散去。他的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听到精彩的地方,我们甚至舍不得离开去捉跳到身边的大蟋蟀。
⑤有一天玉豹伯为我们讲《西游记》,谈到孙悟空如何在天空腾云驾雾飞来飞去,我们都不禁抬头望向万里的长空,就在那个时候,一颗天边的星星划出一条优美的长线,明亮的星一直往我们头上坠落,我们都尖声大叫,玉豹伯说:“流星!流星!”然后我们听到轰然一声巨响,流星就落在我们庭院前不远处蕉园旁的河床。
⑥一群孩子全像约好了似的,完全顾不得孙悟空,呼啸着站起往河床奔去,等我们跑到的时候却完全不见流星的影子,在河床搜寻一个晚上毫无所获,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第二天还特别起早,继续到河床去找,后来找到一颗巨大的黑褐色石头,因为我们日日在河床游戏,几乎可以确定那颗新石头就是昨夜的流星,但是天上的明星落到地上怎么会变成石头呢?这是我们不敢肯定的谜题。
⑦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流星,在那之前,虽听大人说起过流星,知道天上的每个星星就对应着地上的一个人,只要看见天上的流星陨落就知道地上死去了一个人。可是我常自问,地上时常有人去世,为什么流星是那么的罕见呢?
⑧还有人说,当你看见一颗流星落下的一刻,闭上眼睛专心许愿,你的愿望就可以实现,当时我们还是孩子,心中没有什么大愿,看到奔射如箭的流星,张看之不暇,谁还顾得许愿呢?
⑨后来我还在庭院里看过几次流星,但都远在天外,稍纵即逝,不像第一次的感受那么深刻,心中只是无端的茫然,若是天空中的星星都对应着一个人,那一刻落下的又是谁呢?不管是谁,人世里不是行者就是过客,流星落下不免令人感触殊深。
⑩如果流星是一个人的陨落,那么浩渺的天空就对应着广阔的大地,人的群落就是星的聚散,这样想时,我们的离恨别情便淡泊了许多——光灿的星落到地上只是一颗无光的石头,还有什么是永远的光明呢?
?我总觉得不管有多少天文学家,尽管人类登陆了月球,我们对天空的了解都还是浅薄无知的,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了多少天空的事物,而是它给了我们心灵什么样的启示。
?从很年幼的时候我就爱独自坐着看天空,并借着天空冥想,一直到现在,我出门时第一眼都要看看天色,这或许是看天吃饭的农家子弟本性,然而这种本性也使我在大旱的时候想着渴望雨水的禾苗;在连日豪雨之际思念着农田里还未收割、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在巨风狂吼之时忧心着那些出海捕鱼的渔夫。
?天空的冥思是可以让我们更关切生活的大地,这样站在地上仰望天际,就觉得天空和星月离我们不远,也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心情。
?我最担心的是,在我认识的都市儿童中,大部分失去了对天空的敏感,有的甚至没有好好地看过天色,更不要说是流星了。现在如果我看见流星,我想许的愿望是:“孩子们,抬头看看那一颗马上要失去的流星吧!”
理解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6分)
(1)他的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
(2)心中只是无端的茫然。
[尝试解答]                                     
                                
[解题思维]
第一步:通览全文,确定答题区间
“魅力”一词出自文章第④段,要理解该词语的含义,着眼于本段即可;“茫然”一词出自文章第⑨段,要理解该词语的含义,从第⑨段入手就可以。
第二步:落实“3联”“1依”,理解词语含义
联系“魅力”一词所在的句子可知,作者意在表达对玉豹伯的感激之情。从前面的内容看该词语有两层含义:从“他没有儿女,因此特别疼爱我们”看,“魅力”的第一层含义是玉豹伯疼爱孩子而产生的亲和力;从“我们都围着听他说故事,一直到夜幕低垂才肯散去”看,“魅力”的第二层含义是玉豹伯讲故事时散发的吸引力。
“茫然”的含义在后面的句子中有阐释,结合后文“若是天空中的星星都对应着一个人,那一刻落下的又是谁呢?不管是谁,人世里不是行者就是过客,流星落下不免令人感触殊深”,可以理解“茫然”的含义为作者由流星的陨落想到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从而产生的迷茫失落的情感体验。
[组织答案]                                     
                                
[答案] (1)魅力:这里指玉豹伯疼爱孩子而产生的亲和力以及讲故事时散发的吸引力,表达了“我”对玉豹伯的感激之情。
(2)茫然:作者由流星的陨落想到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从而产生的迷茫失落的情感体验。
【温馨提示】 解答这类题,常因以下问题而失分:脱离语境,浅层次理解词语的含义。如本题,对“茫然”一词的理解,有些考生只理解该词语的本义,不能结合语境理解其深层含义,更不能结合文章主旨,理解其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理解重要句子含意题
理解句子的含意,主要是指理解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的含意。这些关键性句子具体说来,是指含蓄句、修辞句、主旨句、结构句等。
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对句子本身的解读,既要弄清句子的陈述对象,又要注意句子内部的结构层次关系,更要注意句子的枝叶部分。对句子进行内容分析,确定句子重点,分析句子内涵。
?掌握核心知识
(一)四类重要句子的理解方法
类别 特点 方法
含蓄句 在表达上含蓄、含意丰富深刻,具有警示作用,富含哲理的语句。 这类语句的理解需要从三个层面入手:第一层“句表意”,第二层“句内意”,第三层“句外意”。
修辞句 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反语、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先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格;再将句子“还原”,即将修辞句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
主旨句 文眼句,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的语句。 既要把握本句的字面意思,联系该句所处的语境,更要注意对观点句态度及情感句的把握。
结构句 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 判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结合内容来确定含义。
(二)分析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2019·北京卷)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北京的“大”与“深”》) (2)(2018·浙江卷)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汴京的星河》)
(3)(2017·全国卷Ⅲ)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我们的裁缝店》) 题干中往往有“说明”“分析”“解释”等作答动词和“意蕴”“含意”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落实关键能力
理解句子含意“3注意”“2抓住”
1.“3注意”
(1)“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答题区间。
(2)“注意”划分句子的主干与枝叶,尤其是枝叶部分,有时枝叶部分就是答题的切入点。
(3)“注意”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
2.“2抓住”
(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需“抓住”时代背景、主旨、情感等加以分析。
(2)“抓住”关键词,揣摩句意。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理解句子含意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内容和效果。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2] (2019·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京的“大”与“深”
①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②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深”。
③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④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做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⑤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薄暮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⑥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⑦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又何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⑧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一声浏亮[注]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口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 浏亮:明朗清晰。
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6分)
[尝试解答]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清题干,定明考向
“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指作答时既要考虑上文(主要是第⑥段),又要考虑下文(主要是第⑦段),围绕“为什么通过胡同人家才能深入理解北京文化”这个问题综合提取信息。
第二步:落实“3注意”“2抓住”,梳理答案要点
段落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第⑥段 ①从上文“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这句话来看,作者意在说明北京文化还保存在胡同的普通民居里。
②“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从“安分、平和”“有限依存”等关键词语来看,这段话充分体现出生活在四合院里的人家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宽容,彼此体谅”,这种包含其中的“和合”思想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
第⑦段 抓住“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而有‘如归’之感”“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来分析,文中强调越是走到胡同深处,越能感受到古城的生活活力。
[组织答案]                                     
                                
[答案] ①北京文化不但保存在故宫等皇城的物质遗存上,而且保存在胡同中的普通民居里。②在作者看来,北京文化的“深”更多地体现在胡同人家。这种北京文化以安分、平和的市民阶层为代表,体现为“彼此宽容,彼此体谅”的家庭伦理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和谐的社会秩序。③走进胡同深处,接触鲜活的日常生活,更能感受到古城犹在的活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稻田里的等待
周华诚
稻子们高傲地昂着头,稻穗挺立,捏一捏其中的一颗两颗三颗,依然是轻飘柔软,里面空空如也。天气渐渐转凉,本来稻子该是灌浆的时候了,再不灌浆,很可能意味着收成不佳。隔着一条田埂,邻家的杂交稻一丛丛的稻穗已经低下了头,清清爽爽,散开了谷粒,显得低调而又成熟,相比之下,我们的稻田就令人焦虑不已,像是没心没肺的浪荡少年。
周一那天,父亲问我:“我们的水稻不会灌浆,稻穗不低头,我担心可能没有产量。”
不会灌浆,对稻子来说,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好几亩稻田,如果都是空秕,这一年花在上面的汗水和心血都会白费。我想了半天,想不出什么言辞来宽慰父亲,只好说:“没有关系,我们就顺其自然吧,好好观察记录它的生长,就可以了。收成的事,也急不来,能收多少是多少。”
在种田这件事情上,我的经验是苍白的。我拿着稻子的照片,去请教水稻研究所的专家。专家说,问题不大——看起来,水稻才刚开过花,还没有到散粒的时候。
吃了一颗定心丸,我便也这样安慰父亲。父亲说:“那好的,只能等了。”
接下来,父亲每天都会去田间察看,并用手机拍下照片发给我。到周三,父亲终于又忍不住了,问我:“邻居家的杂交水稻已经垂下头,颗粒饱满,我把他们的谷粒掰开看了,浆水很多。我们的水稻还依然直立。开花的时间,我们的水稻还比他们要早两天,但我们的还没有浆……我担心,如同去年的黑糯稻。”
去年我们试种了一点新品种的黑糯稻,不知是缺乏种植经验还是品种原因,也是灌浆不良,最后半亩田的水稻收割起来,只得了二十来斤稻谷。因是试种,面积不大,但说起来,总归是不成功的例子,而汗水与辛劳的损失,就无从计算了。
周四清晨,父亲又去田间拍了照片,问我:“你觉得,有变化吗?”
我看了十几分钟。虽然稀稀拉拉有几株稻穗已开始散粒低头,可大多数依旧故我,真的像青春期里,那些不知轻重的孩子,只会执拗地挺着脖子,恨不得给他一下子。
“好像,还是差不多。”我过了好一会儿,弱弱答道。
沉默好久,我觉得有必要再说一些什么。今年的品种是我定的,我不能让父亲担心太多。我一字一句地斟酌:“爸爸放宽心,我们静观其变吧。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风险和变化,或许会是一种更大的收获。”
这样的话,是我真实的想法,但对于父亲,能算得一种安慰吗?即便算得,这安慰也是空洞的。而且我还没有预计到,这对于父亲的信心是否有打击,一个种了一辈子田的农民,有什么会比自己田里没有收成更令人沮丧的呢?
但我又不能问。好在,父亲过了一会儿,还是回复我:“好的。”
几天来,我居然开始默默祈祷。
和庄稼待久了,在田野待久了,开始有点迷信,或祈祷,希望丰收,因为知道有一些力量,是人力所不及的。农人常常觉得无力,因他所面对的是自然,自然是神秘的,也是无法预料的。比如干旱、洪涝、虫害、病害,以及其他农人眼里始料未及的状况,或许都会轮番出现。一群蝗虫,或许能让一片稻田颗粒无收;一场稻瘟,也会让连片水稻一夜焦枯。此外,稻子发棵多不多,开花好不好,授粉佳不佳,几乎都得听天由命——农人们在这些事情上,能够介入的程度相当有限。
我常常觉得,草木自有草木福,且由它们去吧。种田种久了,人的狂妄的自信心是会低下来的。低下来,得听稻子的话,听天的话。
我记得年幼的时光里,多少次陪着父亲母亲一起,守在田埂上,守护涓涓细流流进自家田畈;也曾拿着脸盆,在小小一方池塘里舀水入渠,为久旱的稻田送去甘露。当然更不会忘记,农忙时节割稻和插秧,怎样地挥汗如雨,累到像一条只会伸出舌头喘气的中华田园犬。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劳作里,人变得敬畏。种田人常常不明白,这世上有些人的不可一世,是从哪里来的。
面对一块稻田,我和父亲都有变化。父亲慢慢理解我,知道我们期待的收成,其实不只是稻谷。劳作本身,即是收获。即使是一把空稻,对我来说,也是意义非凡的。我们每一次的尝试和创新,所需要承受的失败风险,不正是其应有之义吗?时间长了,种了一辈子水稻的父亲,终于慢慢学会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切。
会低头的水稻才有收成,今日我们离开城市回到水稻田,低下头,也是在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脚下的世界与生活。我们这一季的水稻品种,是沈博士研制的新品,一种长粒粳稻,与我们故乡南方历来种植的籼稻很不一样,首先生长时间就不一样——这也便是为什么,一埂之隔的邻居家的水稻已经散粒结实,而我们的稻穗还带着稻花,仍执拗直立——当然,我们是后来才知道这一点,因为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家的水稻田的稻穗,终于也日渐一日地低下头来,慢慢地显出成熟与内敛。
秋天快到了,我们就在这样的时光里,耐心等待稻子成熟。
1.(词语含义题)如何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们的稻田就令人焦虑不已,像是没心没肺的浪荡少年。
(2)会低头的水稻才有收成。
                                
                                
[答案] (1)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稻子尚未灌浆时的状态,也侧面表现出“我”和父亲的焦虑。
(2)既写出了成熟水稻的外在形态,也写出了思想收获的前提是敬畏自然。这样表述既生动又使内涵更加丰富。
2.(句子含意题)“也是在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脚下的世界与生活”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成熟是需要耐心和时间的(或水稻新品种的特性与旧品种不同,不能用旧品种的标准对待新品种);②收成不只是稻谷,劳作本身也是收获;③尝试和创新要承受失败风险。
_21?????????è?????(www.21cnjy.com)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