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红军长征说课[课件][岳麓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红军长征说课[课件][岳麓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12 20:31:55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二、课堂教学设计
第四节 红军的长征
第四节 红军的战略转移
一、教材分析
二、学生分析
第四节 红军的战略转移
1. 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第四节 红军的战略转移
1、了解:红军的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简要过程;王明“左”倾错误的表现及危害;
2、理解: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表现和实质;
3、掌握:遵义会议;红军长征历程
第四节 红军的战略转移
1、通过分析“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
2、通过对红军长征史实的回顾和“长征精神”的讨论,教育学生学习革命先辈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生“进行新的长征”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遵义会议史实的学习,进行党的基本教育的路线。要求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取得胜利的保证。

1、通过“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和“不抵抗政策”、第五次和前四次反“围剿”以及遵义会议与八七会议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遵义会议和“长征精神”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四节 红军的战略转移
第四节 红军的战略转移
1、本课重点
(1)红军长征
(2)遵义会议
2、本课难点: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实质
第四节 红军的战略转移
教学方法:
讲述法、
谈话法、讨论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手段:
幻灯片;投影;录像;音乐
课时安排:一课时
谈一谈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时局变化情况
导入新课
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
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红军战略转移
经过
1934年开始
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
1936年10月胜利结束
意义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精华
宣传了中共的政治主张
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蒋介石 对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将领的训话
一九三三年四月十日
1、蒋介石为什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2、材料中的“外寇”、“内匪”各指什么?
3、蒋介石的这个政策,其实质是什么?
与不抵抗政策有什么关系?
谈一谈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次序 国民党军队 中央红军 比例
第一次 10万多 4万多 约2.5:1
第二次 20万 3万多 约7:1
第三次 30万 3万多 约10:1
第四次 30多万 7万多 约4:1
第五次 50万 8万多 约6:1
请结合前四次反围剿的情况,说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红军是否具有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可能性?
红军长征
1,遵义会议的召开有何必要性?
2,为什么说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遵义会议在中共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讨论
遵义会议

七律 长征(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宜,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1、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主要是为解决( )
A、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
B、国民党新军阀与旧军阀的矛盾
C、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矛盾
D、国共之间的阶级矛盾
D
练习
2、遵义会议之所以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标志,主要是由于它( )
A、使中国革命走上了正确道路
B、取消了李德、博古的最高指挥权
C、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D、开始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己的问题。
D
3、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这里的“转移”含义是( )
A、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革命的重心地区发生转移
C、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变化
D、中国革命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B
作业:质量检测
第四节 红军长征
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932.6
实质:对内“围剿”,对外投降
2、第四次反“围剿”
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主要原因:博古、李德错误指挥决战,进攻冒险,防御保守
三、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长征开始
2、遵义会议
3、长征的胜利结束
板书设计
教学效果分析
张家窝中学说课课件
制作人:李桂娥第四节《红军的长征》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教材分析
《红军的长征》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第四节。本节在本章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在本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不抵抗,对中共所在的苏区却接二连三的发动反革命围剿,下接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在中国历史上,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是中国革命的一个转折点。
二、学生分析
我校是区级重点学校,学生知识素质不高,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针对这种情况,教堂上教师应以饱满的情绪营造愉快民主的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的统一以及《红军的长征》内容的特点,加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红军的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简要过程;王明“左”倾错误的表现及危害;
2、理解: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表现和实质;
3、掌握:遵义会议;红军长征历程
(二)能力目标
通过“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和“不抵抗政策”、第五次和前四次反“围剿”以及遵义会议与八七会议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遵义会议和“长征精神”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
通过对红军长征史实的回顾和“长征精神”的讨论,教育学生学习革命先辈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生“进行新的长征”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遵义会议史实的学习,进行党的基本教育的路线。要求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取得胜利的保证。
四、重难点
1、本课重点(1)红军长征(2)遵义会议
2、本课难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实质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选择与依据
1、讲述法:对于学生必须了解而又不是教学重点的内容,由教师系统地、扼要地讲述,对重要历史事件的叙述,应注意语言的感染力。
2、谈话法、讨论法:使师生处于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挖掘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密度,提供给学生更为丰富的思维载体,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手段选择与依据
幻灯片;投影;录像;音乐
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直观性强,实用性大,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效果好。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课堂教学设计
以布鲁纳,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彻底改变“先生讲,学生听的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学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一、关于导入(畅所欲言型)
请同学结合上节课的内容谈谈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时局变化情况,在这里加上背景音乐《松花江上》创设情景。这样设计的原因是1、在这种悲凉的歌声中,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2、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自然导入新课。学生发表看法,教师指出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全国人民声讨祸国殃民的不抵抗政策。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社会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学习红军的长征。
二、教学过程
高中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看书,发现问题,互相讨论,不过,我所教的学生,发现的问题不是很全,有的问题不是很好,所以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再补充一些问题,和学生一起讨论研究。讲明重难点。给出教材框架结构。
给出教材框架,这是因为我们这一堂课,以学生自学为主,这样使学生有个整体的认识,在学生了解基本史实的情况下,再挖掘一些问题。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大纲指出,培养学科能力的内容之一便是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因此在解决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这一难点时,出示蒋介石的一段材料,由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回答教师的层层提问,几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学生由最表面的文字理解到解决最后一个问题,使用阶级的分析方法培养起学生利用历史资料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分散难点,最后得出结论。蒋介石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视为首要敌人,其次才是日本侵略者。“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不抵抗政策的继续,其实质是继续对日妥协,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国内抗日力量。这是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本质决定的。
(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结合前四次反围剿的情况,讨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展示投影: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前四次反围剿与第五次反围剿对比表)分析红军是否具有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可能性?用表格直观展示两次反围剿战斗的力量对比,结合教师引导设疑思辩,有效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知识结构,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弄清事物的表象予内在关系,驾驭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出:如果中共中央能够执行毛泽东的符合中国国情和根据地特点的正确军事主张,是可以取胜的,这充分说明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三)、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红军长征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是教材的中心环节。红军被迫长征是王明“左”倾错误,特别是军事指挥方针上的错误在革命根据地全面贯彻的恶果,是我党在成长中经受的一次重大考验。这部分播放长征录像,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形象展示历史情景,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在长征途中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2)遵义会议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指导学生讨论:1,遵义会议的召开有何必要性?2,为什么说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3,遵义会议在中共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4,比较遵义会议与八七会议的异同。采用讨论的教学方法,加强学术氛围,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印象。使学生知道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通过分析遵义会议与八七会议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比较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实现的,而且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3)长征的胜利。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穿过大草地,于1935年10月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长征胜利结束。在讲这过程中,打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及红军长征的图片。再次加深学生印象。通过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使学生知道红军的长征胜利不仅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且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完成新的历史任务,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小结巩固
(1),打出幻灯片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学生集体朗读。
(2,讨论:什么是长征精神?组织学生自由发言,最后屏幕上出现江泽民总书记199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关于“长征精神”的讲话。通过讨论,教育学生学习革命先辈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四、练习
巩固本节知识
五、作业:质量检测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 红军长征
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932.6
实质:对内“围剿”,对外投降
2、第四次反“围剿”
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主要原因:博古、李德错误指挥决战,进攻冒险,防御保守
三、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长征开始
2、遵义会议
3、长征的胜利结束
七、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教学达到了教学目的,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同时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分析比较,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
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红军战略转移
经过
1934年开始
1935年遵义会议
1936年10月结束
意义
是革命转危为安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精华
宣传了中共的政治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