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积累文言知识。
4、背诵课文。
【学习目标】
解题
谏 劝谏 ;
太宗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 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属古文体的奏议类,古代臣属向国君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专用文体。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讽、谏、谤、讥、说”区别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导入课文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那么你知道他以谁为镜吗?
字玄成。唐朝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_______、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_______”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魏徵(征)
政治家
史学家
文学家。
诤臣
谏议大夫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武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背景
读准字音
臣闻求木之长者(cháng)
夫(fú)在殷(yīn)忧
必浚其泉源(jùn)
虑壅蔽(yōng)
则思正身以黜恶(chù)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miù)
塞sè流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1.提出问题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
2.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
【细读全文,理清思路】
(以“固本思源”为喻)
(总结历史教训)
(提出具体做法)
【研读课文,理清文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德义。源不深而望
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
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
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生长
使…稳固
疏通水道
树的根
德政与道义
明智的人,指唐太宗,形作名
极愚昧无知的人,谦辞
连词,表并列
掌握帝王的重权
天地间
判断句
思考题:
1、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证明了什么观点?
答:比喻论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答:“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 、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反
正
↓
↑
→
→
↓
↑
比喻
对比
第 一 段
排比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
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
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所有的
大
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难道
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
看不起别人
督察
通“震” ,威吓
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法,但是并不会缅怀(皇上的)仁德。
怨恨不在有多大,可畏惧的是人民(的力量)
应当
【简析】
1 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
2 以 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
3 用古人的论述以 的关系 比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设问
水和舟
民和君
第 二 段
【问题思考】
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明确】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作者认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说明了什么?
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
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
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
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
以黜恶;
建造,兴建
慎
斥退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看见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
使……安宁
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动词, 居于…之下
以……为乐
设网三面,留一面
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
使……端正
假设连词,(如果)真的
以(之)为
使……虚
被动句
形作名,奸恶小人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
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
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
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
施加恩泽
使…光大
仁爱、宽厚
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的高兴而不恰当的奖赏
形作名,贤能的人
诚信的人
无:同“毋”,不要
形作动,用尽
形作名,好的意见
出游、游乐
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古义:听觉、视觉灵敏。
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代管百官的职责
问题思考
1、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
3.念高危
4.惧满溢
5.乐盘游(狩猎)
6.忧懈怠
7.虑雍蔽
8.惧谗邪
9.恩所加
10.罚所及
1.见可欲
2.将有作
思知足以自戒
思知止以安人
思谦冲以自牧
思江海下百川
思三驱以为度
思慎始而敬终
思虚心以纳下
思正身以黜恶
思无因喜以谬赏
思无因怒而滥刑
十思(由什么→想到什么)
戒奢侈扰民
戒骄傲自满
戒纵欲过度
戒轻信人言
戒赏罚不公
除十思外, 还要:
宏九德
选拔任用人才
听从善言
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
2 、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人尽其能 垂拱而治
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
思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小结:整体思路
回顾课文,理清思路
谏太宗十思疏
固本思源
二.
总结历史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引出警告
提出十思
戒奢以俭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善始实繁
克终盖寡
三.
反面
正面
居安思危
一.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在殷忧必 竭诚以待人
既得志则 纵情以傲物
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
见可欲…
将有作…
念高危…
惧满盈…
乐盘游…
忧懈怠…
虑壅蔽…
惧谗邪…
恩所加…
罚所及…
(正)
(反)
取江山
守江山
结构图示
语言特点:
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2)比喻论证
【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