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项脊轩志》课件(42张PPT)—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9.2《项脊轩志》课件(42张PPT)—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1 22:5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项脊轩志
归有光
学习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落实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文言句式;
2、探究并学习本文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
3、引导学生体会围绕在身边的至爱亲情,感受亲情的可贵与美好。
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苏州府昆山县宣化里人,明朝中散攵文家、官员。他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之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代表作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归有光生平坎坷,历经幼年丧母、科场八次落第、青年丧妻、家道衰落和叔伯不睦的挫折,但这些都不妨碍他不事雕琢取自天然的散文风格的形成,不妨碍他被人们称为“今之欧阳修”,成为明代伟大的散文家。
走近作者
背景介绍
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王朝的统治者十分昏庸腐朽,长期处于清贫生活中的他敢于正视现实,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时代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归有光的散文多以身边琐事着笔。“项脊轩”是他的书斋名,也是他家庭变故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伤。
题目解说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取此名,有怀宗追远之意。
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物”,“志”以记录人物事迹为主。
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以“喜”贯串。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充满悲情。
第三部分(第4-5段),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表达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第一段中“小鸟时来啄食”的“时”字换为“偶”字,效果有何不同?
文本分析
“时”——时不时。小鸟飞来飞去,有动感,有生活气息,给人一种庭院里生机勃勃的感觉。“时”写出了小鸟对庭院的喜爱,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从侧面突出轩中的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突出人与自然的融洽。“偶”——说明小鸟不常来,偶尔飞来,没有那种亲切感,也不能表现出那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借书满架”与“明月半墙”中的“满”和“半”有何妙处?
文本分析
“满”——突出作者好学。读书人以书多为荣,自己有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
“半”——项脊轩是朝北的,由于建筑物的遮挡,月光不可能全照在墙上,用“半”字符合事实。因为是半照,不会给人一种白板的感觉,而是给人一种朦胧感。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写了哪些“可喜”的事情。
文本分析
环境之可喜(修葺项脊轩)、读书之可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景色之可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为何祖母平平常常的一句话会使作者“长号不自禁”呢?这与全文的风格是否一致?
文本分析
祖母的一句话,看似平常,却蕴含着极深的叮咛。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作者阅历的增加,作者的体会也愈加深刻。祖母之嘱犹在耳旁,而自己科场连连失意,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烈。“瞻顾遗迹”,怎不“令人长号不自禁”呢?此处虽是直抒胸臆,但由于作者构思巧妙,由分家而忆母,再到追忆祖母,一一写来,渐渐营造出“悲”的氛围,直至悲不自禁,可谓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与全文融为一体。
文本分析
散文贵在形散而神聚,本文写的虽是平凡琐事,却感人至深,这得益于作者在选材上下的功夫。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文本分析
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通过细节和场面描写,寥寥数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产生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琐事,这些琐事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从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作者心中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事件,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无睹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能给读者带来巨大的震撼。
文本分析
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妪说出,显得更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妪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吓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至极,但这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亲切,多么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项脊轩与作者所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文本分析
项脊轩在此文中是作者感情的载体。
第一,项脊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他们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特别是对妻子“时至轩中”的叙述,抒发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二,项脊轩牵系着作者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项脊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暗示着家道的衰微。
文本分析
第三,修葺项脊轩,反映作者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他的不得志;项脊轩是他喜悦与悲伤、希望与梦想的见证者。
此文处处写项脊轩,实际上处处在写作者的感情,项脊轩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中心,是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作者对母亲,祖母、妻子的回忆,其感情表达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文本分析
同样表现怀念亲人的感情,因为被怀念者的身份及当时环境的不同,这种感情的表达方式也各不一样。
①对母亲:
写法:借“老妪”之口,再现母亲昔日的音容,表现对母亲的怀念。结果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原因:作者早年丧母,所以写母亲是通过老妪的转述及回忆进行的。
文本分析
②对祖母:
写法:作者将祖母的遗教同今天自己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交织起来,百感交集,以至于“长号不自禁”。
原因:作者“束发”“读书轩中”时,祖母来轩中赠象笏,所以作者采用回忆的笔法来叙写。
③对亡妻:
写法:重在表明恩爱难忘,一往情深,感情表现得既深沉又含蓄,流露出一种物在人亡的感伤。
原因:写妻子,既是出自对他们共同生活的描述,又是出自作者的追忆。
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描写项脊轩这间“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小小书斋,动情地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志趣,并由此引出自己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妻子深厚的怀念之情。
艺术特色
①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②善于用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抒发感情。
③善用叠字,情景交融。
艺术特色
①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本文有两部分,且不是写于同一时期,而同一时期又叙写各种不同的琐事,但并没有松散拖沓的感觉。相反,由于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篇的脉络,因此,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艺术特色
②善于用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抒发感情。
写母亲,只再现了当年她叩门问饥寒的情景,以表现母亲的慈爱。写祖母,则只抓住赠“象笏”这件事,以表现祖母的关怀以及对“我”的期望。写亡妻,并不直接说如何思念她只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种植的时间与妻子去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两个字,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
艺术特色
③善用叠字,情景交融。
本文多次运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同时又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也写出自己宁静的心情;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又流露出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反感和不满;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写出对母亲的思念;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用“珊珊”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展的样子,同时也透露出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用“亭亭”写枇杷树高高耸立,寓有对亡妻悼念的深情。用叠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抒情更为真挚,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1.过
日过午已昏(动词,偏过)
大母过余曰(动词,看望)
从轩前过(动词,经过)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名词,过错)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2.当
以当南日(介词,对着)
他日汝当用之(助动词,应当,会)
北邀当国者相见(动词,掌管,担当)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动词,相抵,比得上)
恐未能尽当其罪(动词,判决,判罪)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3.比
比去,以手阖门(介词,及、等到)
比得软脚病(副词,近来)
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动词,比照,与……相当)
其两膝相比者(动词,靠近)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动词,勾结)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动词,适合,合)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4.得
又北向,不能得日(动词,得到,获得)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助动词,能够)
5.归
后五年,吾妻来归(动词,旧时指女子出嫁)
吾妻归宁(动词,返回)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动词,归向,归附)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6.之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结构助词,的)
他日汝当用之(代词,代指象笏)
抚之甚厚(代词,她,指老妪)
儿之成,则可待乎(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音节助词,不译)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7.而
客逾庖而宴(连词,表顺承)
而母立于兹(代词,你的)
而庭阶寂寂(连词,表转折)
呱呱而泣(连词,表修饰)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8.于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在)
室西连于中闺(介词,跟,和)
其制稍异于前(介词,比)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1.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古义:一丈见方。今义:①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②寺院的住持。)
2.往往而是(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向下)
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从上面)
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垣墙周庭(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
客逾庖而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哺育)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名词用作动词,上朝)
内外多置小门墙(名词作状语,“内”,在里面;“外”,在外面)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亲手)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2.形容词的活用
亦遂增胜(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好的景致)
借书满架(形容词用作动词,装满)
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也,表判断)
妪,先大母婢也(……也,表判断)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也,表判断)
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2.省略句
(余)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略主语“余”)
使(之)不上漏(省略代词“之”)
明月(照)半墙(省略谓语“照”)
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省略介词“于”)
垣墙(于)周庭(省略介词“于”)
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3.状语后置句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即“于庭杂植兰桂竹木”)
鸡栖于厅(即“鸡于厅栖”)
其制稍异于前(即“其制于前稍异”)
室西连于中闺(即“室西于中闺连”)
4.被动句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焚”,意念被动,被焚毁)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野鹤轩壁记①
归有光
嘉靖戊戌之春,予与诸友会文于野鹤轩。吾昆之马鞍山②,小而实奇;轩在山之麓,旁有泉,芳冽可饮。稍折而东,多盘石,山之胜处,俗谓之东崖,亦谓刘龙洲③墓,以宋刘过葬于此。墓在乱石中,从墓间仰视,苍碧嶙峋,不见有土。惟石壁旁有小径,蜿蜒出其上,莫测所往。意其间有仙人居也。
始,慈溪杨子器名父创此轩。令能好文爱士,不为俗吏者,称名父。今奉以为名父祠。嗟夫!名父岂知四十余年之后,吾党之聚于此耶?
时会者六人,后至者二人。潘士英自嘉定来,汲泉煮茗,翻为主人。予等时时散去,士英独与其徒处。烈风暴雨,崖崩石落,山鬼夜号,可念也。
(有删改)
【注】①野鹤轩:在昆山境内。写作此文时归有光32岁。②昆:昆山。马鞍山在昆山县西北。③刘龙洲:刘过,南宋爱国诗人,号龙洲道人。积极要求抗金北伐,诗风豪放。死后葬于马鞍山。
当堂检测
1.下列对文中第二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浙江慈溪人杨子器是野鹤轩的创建人,曾任昆山县令。
B.杨子器为政清廉,贤能有德,喜爱富有文学才华的士人。
C.作者称杨子器“不为俗吏者”,称赞了杨氏官品和人品。
D.作者与友人相聚于刘龙洲墓侧,暗含其追慕先贤之意。
B
解析:“喜爱富有文学才华的士人”错误,由原文“令能好文爱士”可知,他喜欢读文章,关爱读书人;“杨子器为政清廉,贤能有德”于文无据。
当堂检测
2.第一段写刘过的墓,用意是什么?
答案:表达对刘过的敬慕之情;刘过乃爱国志士,作者引以为同类。
解析:由文章注释可知,刘过要求抗金北伐,乃爱国志士,作者引以为同类,表达对刘过的敬慕之情。
当堂检测
3.赏析第三段画线句子。
答案:多用四字短语,简洁短促,创设出惊心动魄的场景,暗示聚会诸君的不同凡响。
解析: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艺术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画线句子“烈风暴雨,崖崩石落,山鬼夜号,可念也”多用四字短语,简洁短促;“狂风暴雨”“崖崩石落”“山鬼夜号”等环境描写创设出惊心动魄的场景,暗示聚会诸君的不同凡响。
当堂检测
4.微写作。
或许母亲的一个眼神、一根白发、一声叮咛,父亲的一个动作、一次呵斥,一声叹息,仍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学习《项脊轩志》中的描写技巧,选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场景,写一段表现亲情的文字。不少于300字。
当堂检测
写作指导:(1)写作对象可以选父亲、母亲、奶奶等,只要能体现亲情均可。
(2)选材方面,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妈妈给“我”端饭的瞬间,爸爸睡前悄悄帮“我”关好门的习惯,小学时奶奶送“我”上学的情景等,只有写自己亲身感受过的事,才会表现出最真切的情感,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更能引人共鸣。
(3)抓住人物富有特征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凸显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