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6 积的变化规律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6 积的变化规律 苏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6-22 14:4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归纳和交流探索并掌握“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规律,能应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过程,获得一些从个别现象出发归纳一般结论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
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确定性,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规律的一般过程,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经历从一些具体现象出发发现并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并能灵活的运用规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三道算式,教师笔算,一部分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另外一部分学生当小裁判,比一比谁算的快。
125x28=
125x56=
125x14=
师:老师只需要心算,就可以得出其他两道算是的结果,大家相信吗?那咱们就进行一个比赛,单号列的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双号列的同学们作为小裁判,老师心算,比一比谁算的又快又准确。
师:为什么老师能算得这么快呢?这其中的奥秘大家想知道吗?那就请同学们一边把计算器放入抽屉,一边和老师一起进入我们今天的数学探索(板书:积的变化规律)
新授
1、观察发现,提出猜想
师:其实奥秘就藏在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准备的学习单中。
师:老师想请一位小小播音员给同学们朗读一下学习建议。
师:你朗读的真响亮,谢谢你!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开始进行讨论。
出示学习单
学习单
学习建议
请同学们先算一算学习单上的三个算式,观察每两道乘法算式的乘数和积分别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吗?在算式上,标一标,将你的发现与组员分享。
①20
x
3
=
②20
x
6
=
③20
x
30
=
师:同学们讨论的真激烈,在同学们讨论的同时,老师收集了几个小组的的学习单,我们请这些小组代表来说一说他们的发现。
生:第一道算式和第二道算式中,有一个乘数20不变,第二个乘数的3乘2的到第二道算式的第二个乘数6,第一道算式的积60也乘2得到第二道算式的积120。(......)
出示学生作品,并指名介绍:
生1:
学习单
学习建议
请同学们先算一算学习单上的三个算式,观察每两道乘法算式的乘数和积分别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吗?在算式上,标一标,将你的发现与组员分享。

20
x
3
=
60
X2
x2

20
x
6
=
120
X5
x5

20
x
30
=
600
师:你的表达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回答得上时)
师: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好!(回答不上时)
师:第二小组与第一小组的发现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生:第一小组分别比较了一二,二三两道算式,第二小组还比较了一三两道算式。而且还标注了箭头。
师:那我们请这一小组代表来说一说他们的发现。
生:算式①和算式③之间也是一个乘数20不变,另一个乘数的3乘10得到第三道算式的第二个乘数30,原来的积60也乘10得到第三道算式的积600。
生2:
学习单
学习建议
请同学们先算一算学习单上的三个算式,观察每两道乘法算式的乘数和积分别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吗?在算式上,标一标,将你的发现与组员分享。

20
x
3
=
60
X10
X2
x2

20
x
6
=
120
X10
X5
x5

20
x
30
=
600
师:表达流畅声音响亮,老师很高兴你说的这么好。
师:两种记录方式,同学们觉得那种更便于我们观察呢?
师:有了箭头可以清楚地表示观察的顺序,还便于我们表示出算式①和算式③之间的关系。从上往下观察,要把哪道算式作为比较的标准?
生:以算式①为标准。
师:那观察算式②和算式③呢?
生:以算式②为标准。
师:通过观察这一组算式,同学们有了这么多的发现,真棒!刚才我们观察的都是第一个乘数不变,有没有其他情况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另外一组算式,请学生上台来说说发现
20
x
3
=
80
x
3
=
100
x
3
=
师:现在是哪一个乘数不变,哪一个乘数变了?
生:第二个乘数不变,第一个乘数变了。
师:是怎么变化的呢?积又是怎么变化呢?老师想请一位小小观察员上台来,一边在算式上标注一边说出他的发现。谁愿意上台来表现一下自己?
师:同学们都听清他说的发现了吗?那就将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小小观察员。
师:同学们发现和表达的观点真精彩,那你能不能试着把刚才的发现概括成一句话呢?先想一想,在和同桌说一说。
师:开动脑筋想一想,说错了也没关系,老师喜欢肯动脑筋的同学!
生:我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用板贴出示)
师:你勇语发言的表现让老师特别高兴!
2、举例验证,获得结论。
师: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中都存在这样的规律呢?
老师看到有人点头,有人摇头。看来,刚才的发现还只是一个猜想。(板书:提出猜想)这个猜想对不对呢?(板书:?)还要我们进行-------举例验证,(板书:举例验证)你会举例吗?谁来试一试。
请一生说个算式
师:你想让哪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
生:
师:符合我们的猜想吗?现在会举例了吗?好,大家开始。
(展示学生举的例子)
生:
师: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好!
师:其他同学举的例子也都符合猜想吗?(符合)这说明了什么?
生:我们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
师: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那由此我们是否能获得积的变化规律的结论呢?谁能来把这个规律再说一说。
3、回顾反思,沟通联系
师:让我们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同学们还记得以前我们学习的整十数、整百数的乘法口算吗?(出示下面的算式)这两道题可以怎样算?
40x3=120
400x3=1200
生:先算4x3=12,左边一道是4个十成3,要在“12”的后面添上1个0,右边一题是4个百乘
3,要在“12”的后面添上2个0.
师:现在你知道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吗?
生:知道,因为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也要乘几。
出示120x4
师:再看这道算式,在竖式计算时,我们是怎样使计算比较简便的?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竖式进行计算的过程(如图6)
师:想一想,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
生:这里也是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的。
师:是呀,在数学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思考过去学习的内容与新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得消化和吸收,并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灵活应用,深化认识
师:通过同学们的不懈努力,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相信这道题应该难不倒大家。
1、计算器的价格
出示:一种计算器的单价是35元/个,买2个这样的计算器要70元,买4个、8个、18个、180个呢
数量/个
2
4
8
18
180
总价/元
70
师:你能很快填出表中的总价吗?先独立完成,再和同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填表,并与同桌交流
师:谁来展示你填的结果,并说说填表时的思考过程。
指名口答,,指出:在计算8个计算器一共要多少元时,我们可以根据2个计算器的总价来计算,也可以根据4个计算器的总价来计算。买18个计算器一共多少元,可以怎样算呢?
生:18是2
的9倍,所以根据2个计算器的价格来计算70乘9等于630.
师指着表中的第二、第三组数据,问:你怎么不选这两组数据呢?(因为
18不是4或8
的整数倍。)那不是整数倍就不存在积的变化规律了吗?
解释:还是存在积的变化规律,只不过计算比较麻烦。所以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时,我们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作为标准。那么,要求180个计算器的总价,你会选择哪组数据来推算呢?(生:18个计算器的价格)
2、神奇的口袋
师: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小伙伴,(播放“哆啦A梦”的主题曲)听音乐,猜猜谁来了?(哆啦A梦)是的,“哆啦A梦”有个神奇的口袋,口袋里藏着有趣的数,如果把一个数放入口袋,出来时,这个数就会变成另一个数。我们先用一个5试一试,(动态演示)看看出来的数是几?(15)猜猜看,如果进去的数是20,出来的数是几?(60)你是怎样猜的?
生:我猜
是60,因为5x3=15,说明出来时这个数乘了一个3,那进去的20,也要乘3,20x3=60.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作相应的演示。
师:我们换个口袋,看看里面的数怎样变化了。请看,把12放进去,出来的是---333;把24放进去,出来的是-----666。这么快,你是怎样想的?
生:24是12的2倍,积也是333的2倍,所以是666.
师:你怎么不算出12乘几呢?(不方便)是这样的,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会更方便。
师:继续看,这一次口袋里变出的数是110,,你知道放进去的数是多少吗?
……
师:看到同学们对数学怎么又兴趣,“哆啦A梦”又从口袋里掏出两个图形(出示下表),这里的圆形、正方形分别表示一个乘数,它们相乘的积是20。观察表格中的乘数的变化,想一想,积怎样变化,括号里应填几?
乘数
乘数

积的变化


20
----------

□x2
40
20x(
)
○x3

60
20x(
)
○x3
□x2
指名口答。
师:看,“哆啦A梦”又变出来了!这道题和前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生:两个乘数都变了。
师:两个乘数都变了,积又会怎样变化呢?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研究。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说课题,说感想)
师:同学们今天的收获可真不少,老师也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共同进步,愉快的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我们今天的数学探究课堂就上到这,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