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同步练习:第十二章 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同步练习:第十二章 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6-22 20:44:54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 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 第2课时 液化
一、选择题
1.[2020·菏泽]
下列生活情景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
A.冰雪消融
B.露珠的形成
C.滴水成冰
D.湿手变干
2.夏天,将经过冷冻的瓶装矿泉水从冰箱中取出放置在室内一段时间,发现瓶子的外表面附着了一层小水滴,这一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是
(  )
A.液化,放出热量
B.蒸发,吸收热量
C.凝固,放出热量
D.汽化,吸收热量
3.寒冷的天气里人们呼出了“白气”,不久“白气”又看不见了,其中涉及的物态变化是
(  )
A.只有液化
B.只有汽化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汽化后液化
4.[2019·孝感改编]
寒假,小华一家人驾车出去旅行时,小华发现汽车的前窗玻璃出现了一层水雾。打开除雾开关后,不一会儿玻璃上的水雾消失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水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水雾出现在前窗玻璃的内表面
C.水雾是空气液化形成的
D.水雾消失是液化现象
二、填空题
5.[2020·江西]
炎热的夏天,小莹从冰箱里拿出一支冰淇淋,剥去包装纸,冰淇淋冒“白气”,这是一种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吃冰淇淋觉得凉爽,是因为冰淇淋熔化时要    
热量。
6.如图所示,一支大的注射器里装有乙醚蒸气,用橡皮帽堵住小孔,推动活塞,当乙醚蒸气被压缩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中慢慢出现了液态乙醚,这是用      的办法使乙醚蒸气液化的,此时注射器的温度会略有上升,这说明液化要    热。?
7.针对运动损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其原理是:对准损伤处喷射液态氯乙烷,使受伤部位的温度降低,血管收缩以防止瘀血,神经传导速度变慢以减缓痛感。这是采用      的方法使氯乙烷液化后储存在罐中的,氯乙烷被喷出后迅速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
8.[2020·无锡改编]
如图1所示,用电蒸锅蒸馒头时,电热丝加热使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产生高温水蒸气。水蒸气接触到馒头时    (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从而把馒头蒸熟。?
图1
9.小明在厨房中发现,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这些“白气”实质上是一些     ;小明经过仔细观察又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失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
①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内水沸腾时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高,仍然保持    状态。?
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白气”。?
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    现象,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
10.蒸鸡蛋时将碗倒扣在盛有适量水的锅中当支架,把装有鸡蛋液的容器放在上方,如图2甲所示;蒸好后打开锅盖,看到锅盖上有许多小水珠;熄火一会儿,发现锅中的水被“吸入”碗内,如图乙所示。请回答:
(1)锅盖上的小水珠出现在锅盖内表面还是外表面?这些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
(2)锅中的水为什么会被“吸入”碗内?
图2
答案
1.B [解析]
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露珠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故B符合题意;滴水成冰是凝固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湿手变干是汽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2.A [解析]
将经过冷冻的瓶装矿泉水从冰箱中取出后,发现瓶子的外表面附着了一层小水滴,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矿泉水瓶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
3.C [解析]
寒冷的冬天,人们呼出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形成了“白气”;不久“白气”又看不见了,是因为小水珠又发生汽化现象变成了水蒸气。
4.B
5.液化 吸收 [解析]
剥去包装纸,冰淇淋冒“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冰淇淋在熔化时要吸热,所以夏天吃冰淇淋觉得凉爽。
6.压缩体积 放
7.压缩体积 汽化 吸收 [解析]
气态的氯乙烷主要是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之液化后储存在罐中的;当喷出的液态氯乙烷遇到温度较高的皮肤时,会迅速汽化为气体,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受伤部位的温度降低,血管收缩以防止瘀血,神经传导速度变慢以减缓痛感。
8.汽化 液化 放出 [解析]
用电蒸锅蒸馒头时,电热丝加热使水汽化,产生大量高温水蒸气;水蒸气向上运动过程中,接触到馒头时液化成小水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从而把馒头蒸熟。
9.小水珠 ①气体 ②液化 ③汽化
[解析]
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这些“白气”实质上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遇冷发生了液化现象,形成的小水珠。①高温的水蒸气在遇冷时才发生液化现象,而在靠近壶嘴的地方,温度高,水蒸气不会液化,故我们什么也看不见。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由于遇冷而发生液化,形成“白气”。③“白气”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后,又会发生汽化现象,形成水蒸气散失在空气中。
10.(1)内表面;锅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锅盖,放出热量,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锅盖内表面。
(2)熄火后碗中的水蒸气液化、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锅中的水被“吸入”碗内。第十二章 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 第1课时 汽化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汽化的是
(  )
A.铁块变成铁水
B.酒精擦在皮肤上,一会儿没了
C.大雨过后,路面慢慢干了
D.新鲜白菜慢慢干瘪
2.[2019·天津]
把酒精擦在手背上后,擦酒精的部位会感觉凉爽。这主要是因为酒精
(  )
A.凝固放热
B.汽化放热
C.沸腾吸热
D.蒸发吸热
3.在下列措施中,为了减慢蒸发的是
(  )
A.用热风吹刚洗过的头发
B.用扫帚把水泥地面上的积水扫开
C.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
D.晾晒新收获的玉米时,总是摊开放在向阳处
4.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1所示。关于图中利用了哪几种方法加快水的蒸发,以下选项中正确、全面的是(  )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图1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5.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5
97
98
99
100
100
98
100
A.记录的数据没有明显错误
B.实验时的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C.实验时水的沸点是100

D.若第6
min后停止对水加热,水仍继续沸腾
6.[2020·大连]
(多选)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接触烧杯的底部
B.石棉网的作用是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
C.需要观察水中气泡的产生及变化情况
D.在烧杯上盖纸板是为了延长加热时间
7.室内温度为20
℃,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一段时间后,图2中能正确反映温度计读数随时间变化的是
(  )
图2
8.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3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
(  )
 图3
A.同时沸腾
B.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
C.稍后也沸腾了
D.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
二、填空题
9.[2020·达州]
午餐前老师向我们的双手喷洒消毒酒精进行消毒,喷洒在我们手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此时酒精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同时双手感觉很凉,表明此物态变化是一个    热过程。?
10.[2020·六盘水]
游泳者出水后,由于水分蒸发    的缘故导致身体会感到冷,此时他会不由自主地将身体蜷缩起来,这其实是为了    (选填“加快”或“减慢”)水分蒸发。?
11.如图4所示是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绘制的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水的初温是    ℃;将水加热至沸腾用了    min;在沸腾过程中水吸收热量,温度       。?
图4
12.小丽的妈妈炖老母鸡时,总是先用大火烧开,然后再用小火慢慢炖(保持沸腾),她这样做并不多用时间,这是因为水沸腾后继续吸热,    不变,并且这样还可以达到      
的目的,有利于环保。?
三、实验探究题
13.如图5所示是某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的实验装置。
  图5
(1)如果要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可以采用的办法有:?
 。?
(2)实验过程中,该同学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6所示,则图    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图6
(3)当水温升高到9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水温,得到下表的数据,分析数据可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    ℃,当时的气压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98
(4)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7所示的方格纸上画出温度—时间关系图像。
图7
(5)该同学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分析数据得出如下结论:
①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前4
min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你还能总结出的结论有:?
 。?
(6)水沸腾后如果停止对水加热,水   (选填“能”或“不能”)继续沸腾。结合上面的实验现?
象可知,水沸腾的条件是?
 。?
(7)给半杯水加热,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8中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给一整杯水加热,则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正确的是    (选填“a”“b”“c”或“d”)。?
图8
14.干湿球温度计是用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其中玻璃泡裸露的称为干球温度计,用湿布包裹住的称为湿球温度计。
(1)如图9所示的干湿球湿度计,玻璃泡部分已被遮挡,根据图示可以推测湿球温度计是
    (选填“甲”或“乙”),理由是 ??
 。?
图9
(2)根据两温度计的示数,对照下表可知这一天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为    。?
   干湿差
相对湿度
干球温度    
1.0

2.0

3.0

4.0

15.0

90%
80%
70%
61%
20.0

91%
82%
74%
66%
25.0

92%
83%
76%
68%
30.0

93%
86%
79%
73%
(3)干湿球温度计放在1.5
m高的百叶箱中进行测量,如果某日的风速较大,则测得的相对湿度将    (选填“偏小”“偏大”或“不变”)。?
答案
1.A 
2.D 
3.C
4.D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的表面积。吹热风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加快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烘手时手张开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故①②③均正确。
5.C [解析]
水沸腾后,继续对其加热,温度应保持不变,不可能下降,因此,第6
min的温度数据是错误的,故A错误;由表格中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100
℃,所以当时的气压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故B错误、C正确;第4
min,水开始沸腾,但水在沸腾过程中要吸热,故要使水保持沸腾状态,必须继续对其加热,如果第6
min后停止对水加热,水不会继续沸腾,故D错误。
6.BC [解析]
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碰到烧杯底及侧壁,故A错误;石棉网的作用是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故B正确;实验中需要观察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气泡变化会有明显的不同,故C正确;加热时烧杯上盖纸板可以减少热量散失,从而缩短加热时间,故D错误。
7.C [解析]
因室内温度为20
℃,所以温度计开始时的示数是20
℃,当将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时,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温度计的示数会降低,但当酒精蒸发完后,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最终与室温相同。
8.B
9.汽化 吸 [解析]
消毒酒精喷到手上后,会很快变干,是酒精在常温下由液态变为气态,即发生了汽化现象,双手感觉很凉,说明汽化吸热。
10.吸热 减慢 [解析]
游泳者出水后身体会觉得冷,这是因为人从水中上岸后,身上有水,水蒸发吸热,所以人感觉冷;将身体蜷缩起来减小了液体的表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可减慢水分的蒸发,使人感觉不那么冷。
11.90 7.5 保持不变
12.温度 节省燃料
13.(1)给烧杯加盖、换用火焰更大的酒精灯、减小水的质量等(合理即可)
(2)乙
(3)98 低于
(4)如图所示
(5)水达到沸点后虽然继续吸热,但水的温度保持不变
(6)不能 温度达到水的沸点,继续吸热
(7)c
14.(1)乙 湿球温度计的玻璃泡用湿布包裹,湿布上的水蒸发吸热,使玻璃泡的温度降低,所以示数较低
(2)76%
(3)偏小
[解析]
(1)干球温度计放置在空气中,显示的是空气的正常温度;湿球温度计下端包着湿布,湿布上的水分蒸发吸热,所以湿球温度计的示数比干球温度计的示数低,则由图可知乙是湿球温度计。(2)图中干球温度计和湿球温度计的读数分别为25
℃和22
℃,即干球温度计和湿球温度计的温差为3
℃,由表中数据可知,空气的相对湿度为76%。(3)当风速较大时,湿球温度计上的水分蒸发快,湿球温度计的示数更低,即干湿差更大,由表中数据可知,测得的相对湿度将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