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了解诗词及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上的特点。
2.了解三首诗词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熟读成诵。
3.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行路难》(其一),读懂诗歌的内容。
2.品词析句,厘清诗人情感脉络,理解诗人心境。
3.体会诗人以浪漫笔法抒写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
【教学过程】
一、诵读,巧妙切入课题
1.背诵比拼
课前抢答背诵范仲淹《岳阳楼记》的相关句子。
《岳阳楼记》中表达豁达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中表达忧国忧民思想的句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中表达远大志向和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切入课题
文如其人,重温《岳阳楼记》中的经典名句,我们再次感受到范仲淹在被贬后依然昂扬向上的精神,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行路难》(其一),看看他又是如何面对逆境的。
3.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李白与杜甫又合称“大李杜”。《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
【设计意图】选择创作心境和精神情怀类似的《岳阳楼记》进行背诵大比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激情,同时也为后面体会李白的内心情感变化和精神追求埋下伏笔。
二、通读,感知诗歌内容
1.读顺字音节奏
(1)指导朗读。
朗诵诗歌应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语气的强弱、语速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听录音范读)
(2)学生个读,同桌互读,小组评读。
(3)抽查朗读,全班齐读。
课件出示:
字音:金樽(zūn)
珍羞(xiū)
投箸(zhù)
歧路(qí)
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读晓诗歌形式
预设:乐府诗,形式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节奏鲜明。
3.读懂诗词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3)译读,描绘诗歌画面。
4.读出诗歌画面
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尝试还原诗歌中呈现的画面,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态。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想象诗歌画面,为后面与诗歌产生共鸣、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三、析读,理解情感脉络
1.破诗题,辨析“路”难
说说你对诗题“行路难”的理解,思考诗歌的诗眼是什么。
预设:行路难,表层意思是人行走之路的艰难险阻,深层内涵是人生之路的艰难不顺。“路”,一语双关。“难”,诗歌的诗眼,暗示了诗人李白对人生的感慨。
2.寻证据,感悟“路”艰
自读,批注诗人“路难”的痕迹,体会作者情感。
预设: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塞川”“雪满山”,看似是写路途的艰难险阻,实则象征了诗人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不平,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无所适从的迷茫)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前两句短促有力,直抒胸臆,同时采取重章叠句,凸显诗人此时内心的焦灼不安,对前路艰险的深沉感慨;后两句传达出诗人徘徊和低沉的心境,进退两难而又想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李白此时此境的心情,注意抓住“欲”“将”“冰塞川”“雪满山”与两个“难”以及“多”与“安”。
3.析根源,知“路”心结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说说诗句的意思,谈一谈诗人写这两句的意图是什么。
预设: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到周文王,一展宏图;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虽然仕途艰辛、有志难伸,感慨理想和现实有差距,对现实不满和愤懑,但是仍然期待被重用,能建功立业。
资料助读1:典故
课件出示:
典故:指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典故,可分为事典和语典两类,有时也两者兼而有之。像“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用姜尚、伊尹的故事,是事典,委婉表明理想仍在。
用典:是古代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指用特指古事或古语委婉地表达“今”义,其语言精练,避直就曲,生动典雅。
4.补背景,明“路”源头
资料助读2: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但并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反而被“赐金还乡”,变相被撵出了长安。这首《行路难》正是写于天宝三年(744)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的时候,流露出其复杂的心情。
诗人一路写下来,让人感到“路”之艰辛、情志难伸。与其比照的诗句是哪几句?它们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预设: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先品诗句的笔法:“金樽”与“玉盘”,“斗十千”与“直万钱”,一妙用对偶,二极尽夸张,表现了宴席的华美奢侈,渲染了欢乐的氛围。
再品诗句的写法:欲扬先抑,以乐景反衬哀情,强化了诗人李白此景此时苦闷、茫然的心绪。
最后指导学生朗读:扣住“金樽”与“玉盘”,“斗十千”与“直万钱”引导学生朗读。
(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先品析诗人心境:“不能食”与“心茫然”,可见诗人内心极度愤懑和抑郁不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它们也与后面诗人之“难”的情感变化一脉相承。
后还原场景:进行模拟场景演读,再现当时情形。
【设计意图】厘清诗人的情感脉络,理解诗人心境,是学习本诗的核心。以诗眼“路难”为抓手,多角度品析揣摩,使学生习得抓住一条线,关注意象、典故,勾连背景等品诗之法,学会举一反三。
四、悟读,感悟诗人精神
怀才不遇的李白,面对“赐金还乡”的境遇,他是一直意志消沉徘徊,还是迎难而上?请用原诗回答。
预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辨心境
此时此刻诗人的情感是怎样的?
预设: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未来充满自信,乐观进取、积极向上。
2.读心志
指导学生扣住“会”“济”,读出昂扬向上的精神;抓住“直挂”,读出动态感、慷慨激昂的气势。
3.谈感悟
从诗人李白“难”的心理历程,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一谈你的感受和启发。
预设:李白面对人生路上的崎岖,由对现实的失望到想象中的希望,然后再到对未来的茫然,但最后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心态、直面困难的勇敢和对未来的信心。每个人心中都有理想,也许我们会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但不论怎样都要像诗人一样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并为之不断努力,那么即使我们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也会过得很充实。
资料助读3:警句
课件出示:
警句,就是语言精练、寓意深刻的语句,往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超越时代、超越作品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益。
【设计意图】诗言志,学习诗歌落脚点最终归于对诗人情志的理解和感悟,辨、读、谈从不同角度锻炼学生自我生成的意识,让学生能站在巨人的肩上成长。
五、迁读,升华诗人情志
请说出与诗人心境相同的诗文句,包括朝代、诗人、出处。
预设: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东汉·曹操《龟虽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设计意图】类比迁移阅读,延伸李白的精神境界,利于学生学会类比阅读诗歌,而且可以根植更多的精神人物于学生内心世界,达到立德树人的核心素养。
【板书设计】
行路难(其一)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读懂诗歌的内容。
2.厘清诗人情感脉络,理解诗人心境。
3.赏析感悟,品味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诵读,温故入新
1.温故
与学生一起回顾刘禹锡的生平。再过渡到讲述《陋室铭》《秋词》,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安贫乐道、积极向上、乐观豪迈的诗人形象。
资料助读4: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自幼好学,二十一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805),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王叔文被杀,刘禹锡被贬,晚年回到洛阳,官为太子宾客。其诗刚健豪迈、雄浑苍劲,有“诗豪”之称。其散文长于说理,著有《刘梦得文集》。
2.知新
师:那么,我们今天读到他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又能看到一个怎样的刘禹锡呢?
【设计意图】从温习旧知识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也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为下一步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
二、通读,初步感知
1.读顺字音节奏
(1)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小组评读。
(2)抽查朗读,全班齐读。
课件出示: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读晓诗歌形式
七言律诗,中间两联对偶,形式整饬雅致,音韵华美。
3.读懂诗词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4.读出诗歌情味
慢读,揣摩诗人心境,感受诗人心绪,对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有初步的认识。
【设计意图】缺少人生阅历的初中生难以细致入微地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反复诵读能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逐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析读,把握情感
1.析题,揆情
师:请同学们结合注释,通过朗读尝试给题目断句。
预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追问:通过诗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预设:题目点出了酬赠的人物、地点、缘由。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
“席上见赠”指白居易写诗赠给刘禹锡。
资料助读5: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两位神交已久的诗友初次相见,喜不待言。在酒宴上,白居易作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回赠他。
2.析句,悟情
(1)伤情。
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件出示:
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首联中的“凄凉地”“弃置身”,表达了诗人长期谪居的无限辛酸和悲凉。
(2)离情。
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课件出示:
向秀作赋的典故和王质烂柯的典故。“怀旧”句表达了对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等人的悼念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3)豪情。
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作者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课件出示:
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不无惆怅情绪,但又以“千帆过”“万木春”比喻新生力量层出不穷,表现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洒脱,哀而不伤。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逆境中寻找希望。作者心绪难平中不乏刚健昂扬之气,这种生命中的坚持和坚硬令人动容。
(4)激情。
结合标题,谈谈尾联有什么用意。
课件出示: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长精神”三字点睛,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3.吟诗,融情
诗歌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变化?
预设:由低沉到高昂(或由低沉愤懑到高昂乐观)。
配乐诵读,再现画面,融入情感,让学生读出从低沉到高昂的变化,增强对诗歌的体验。
【设计意图】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本诗言简意深,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自主探究,品词析句,感悟诗境,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四、悟读,感悟哲理
作为哲学家的刘禹锡,是一位生活的智者,其作品也充满了人生智慧。诗人寓豁达于心中,寄希望于未来,道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绝唱。白居易称赞这一联“神妙”,你认为妙在哪里?
学生活动:讨论、点拨,联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分析。
课件出示:
此联将景、情、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作者无意中揭示了新陈代谢这一客观自然规律。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出新意,读出智慧,培养发散性思维。
五、迁读,提升能力
阅读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说说这首诗与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在情感格调上有何区别。
课件出示: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预设:白诗流露出对刘禹锡的同情和悲叹,格调是消极悲观的;刘诗虽感慨万端,却不乏明朗、高亢的格调,具有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设计意图】真正的勇士,当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鼓舞学生昂扬精神,加快脚步,拥抱生活。
结束语:刘禹锡身处逆境,却愈挫愈勇,乐观豁达。当遇到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时,希望大家不要轻易放弃,只要我们风雨兼程,一定会看见彩虹。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第3课时
【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读懂诗歌的内容。
2.体会词人的情志,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3.了解宋词流派,培养热爱诗词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听月入境
1.欣赏歌曲
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王菲)。
2.切入课题
《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它。
3.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苏轼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著有《东坡全集》等。
【设计意图】用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贴近学生生活,而且与词的内容相关,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为下一步的教学起铺垫作用。
二、读月知味
1.听读
倾听教师配乐范读,进一步感受诗词情境。
2.自读
自由诵读,划分节拍,读出词的特点。
预设:这首词为比较典型的双调词,语句悠扬婉转、摇曳多姿。
3.译读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4.齐读
带感情齐读,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态,做出相应的态势语言,可配钢琴曲《思乡曲》。
【设计意图】诵读是理解感悟的基础,能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美,初步领略到诗中的情。
三、问月悟情
师:你从词前小序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怀念弟弟子由,从“兼”可知词的情感不只是怀念子由。
资料助读6: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
苏轼与苏辙从小志同道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如乌台诗案后,苏辙马上上书皇帝,愿意削夺官爵为哥哥赎罪。他们的书信往来非常频繁,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一百多首,而苏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达130首。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又被贬到杭州,这时苏辙在济南为官,苏轼为了离弟弟近一些,请求到密州出任。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他与苏辙已有七年不见。
过渡语:那么,作者还传递出了哪些情感信号呢?请同学们找一找,议一议。
1.问天
(1)再现上片词人望月画面,词人问了青天什么问题?
预设:“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美丽的明月呀,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照耀人间的呢?天上也有跟人间一样的纪年吗?天上是不是有不一样的世界?苏轼把青天当作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2)天上有什么呢?
预设:明月、宫阙、琼楼玉宇。还可想到嫦娥奔月的故事。
(3)词人对天上有什么感情?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预设:天上是一个美丽的世界,作者向往之,从“归去”可以看出来。天上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作者真要飘然离去的时候又徘徊犹豫了,从“恐”可以看出来。
(4)作者在现实中政治失意、手足分离,所以想要找寻一个完美的世界,但最终没去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对人间的留恋,从“何似”可看出天上虽美,却比不上人间温暖的烟火气息。
2.问月
从“转”“低”“照”三字可以看出,明月似一个有情人,脉脉含情地注视着无眠的“我”。“我”要问问月儿“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作者为什么有此一问?
预设:作者好像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3.问心
作者的“问心”之语是哪几句?怎么理解?
预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宇宙、人生难有十全十美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释怀,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同时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
4.问候
如何理解结尾两句的含义?
预设:
词人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真诚的问候和祝福:尽管人间有离别,有缺憾,但生活在月光照耀下的世界,和天涯相隔的亲人共赏一轮明月,也是一种安慰。词人情感得以升华,熔古铸今,炼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佳句,表达出普天下所有人的心愿,引起千万人的情感共鸣,流传至今,堪称千古奇绝。
【设计意图】质疑、分析、探讨,理解词的艺术特征和词人的感情、胸襟。
四、写月明理
请将词的下片,改写成抒情的散文片段。
预设:在月色和清风中,我的影子开始起舞,恍惚中似乎天堂就在我的眼前。影子随着月光转过那雕梁画栋,穿过阁楼的阻拦。何人在此处失眠?何人在此处低吟?或许我不该怨恨这让我想起离愁的月色。月色有什么错?错的只是我。世上不会有永远,有团聚就有分离。人的悲喜离别就是一场自古以来的痛苦,就像月也有圆缺的苦恼。完美从来都不属于人间。远方的人啊,希望你的生活永远美好,大家虽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皎洁的月光。
【设计意图】仅仅停留在理解、体悟上,学生难以感同身受。若动动笔头,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学生会更懂词意更解词心,可能会有更多感悟。
五、唱月留香
课外学唱《但愿人长久》、《思乡曲》(霍勇)等歌曲,积累名家咏月的名句,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设计意图】在比较中学诗词,在歌唱中学诗词,唇齿留香。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结束语:“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我们在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遗憾。面对生活中的风雨坎坷,请读一读苏轼的词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我的设计亮点】
诗短意深,诗短情长。首先,为了体味诗歌中的“深意”和“长情”,教学中我细化了“读”的形式,如粗略朗读、深情诵读、比较品读、延展阅读等,在读中感悟诗(词)情,在读中感悟诗(词)风,使得学生养成诵读诗歌的习惯和能力,并生成学习诗歌的基本思路方法,从而学会自主鉴赏课外诗歌。其次,我紧扣“诗(词)眼”,由一字一词发散开去,切入点睛,使情理讲透,学生的学习思路清晰,学会发散思维,让学生习得通过一字一词鉴赏诗歌的方法。
[写作背景]
《行路难》(其一)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写于天宝三年(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鲍照的《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个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但是李白揭示得更深刻强烈,同时还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其思想境界更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创作的一首七律。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二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全诗运用层层递进的手法,表达的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和鼓舞,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古今传唱,交口称赞。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在密州(今山东诸城)时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包含了人生哲理,而且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非枯燥的说教。其次,词里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实际,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所称赞的名作。
[关键能力]
文化传承与积累——了解古诗中的用典
运用典故,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方法。典故,可分为事典和语典两类,有时也两者兼而有之。
《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用姜尚、伊尹的故事,是事典,表明理想仍在;“长风破浪会有时”一语,用宗悫的故事,语典和事典交融,表明壮志未减。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联,是用典,表达了感时叹逝之情、世异人非之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开头化用李白的诗句,结尾化用《月赋》中的词句,是对语典的改造运用。
这些典故的运用,使得诗词语言凝练含蓄,表意丰富,议论抒情形象化,并让读者借助典故的原始意象,展开想象,扩大了诗词的意境,增强了表现力。
[疑难探究]
1.如何理解在《行路难》(其一)中李白创造的自我形象?
在这首诗中,李白停杯拔剑却又四顾茫然,欲过河山却又踟蹰不前,羡慕古人却觉不可追攀,咏叹“行路难”却又迷失方向,誓将乘风破浪却又难以实现。诗人的自我形象,内心的孤独苦闷,情感的动荡不安,言辞的慷慨激昂,都跃然纸上。这其中,有理想的破灭,有梦想的起航,有永不言败的豪情,有舍我其谁的疏狂,其诗确为“仙翁剑客之语”(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一)。
2.如何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现的“出世”与“入世”精神?
这首词中,有“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表现出遗世独立的一面;有“高处不胜寒”的畏惧,表现出安于世俗的愿望。对词人这两种情感,都不能过于夸大来理解。词人的“出世”之想,还是一种基于咏月的浪漫情怀;而“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也不能过于拘泥地理解为渴望回到朝廷的惶恐不安。对作者情感的分析,一定要从作品的文本信息出发,才能准确把握。
[文化素养]
1.明月意象
在中国古诗词当中,作为常见意象的“明月”,是高洁、美好的象征,是思乡思人的代名词,是孤苦、寂寞情绪的深厚寄托,是对时光流逝的无限感慨和永恒时空的见证。
文人们望月寄意、咏月抒怀,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融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从而使明月这一无生命的物象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2.月亮的美称与雅号
别致的雅号:玉兔、银兔、夜光、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婵娟等。
有趣的美称:
玉兔(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贾岛);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74张PPT)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第1课时
抢答背诵范仲淹《岳阳楼记》的相关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行路难(其一)
李白
李白(701年—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作者简介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
朗诵诗歌应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语气的强弱、语速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通读感知
金樽(
)
珍羞(
)
投箸(
)
歧路(
)
zūn
xiū
zhù
qí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读晓诗歌形式。
乐府诗,形式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节奏鲜明。
读懂诗词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3)译读,描绘诗歌画面。
读出诗歌画面。
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尝试还原诗歌中呈现的画面,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态。
说说你对诗题“行路难”的理解,思考:诗歌的诗眼是什么?
行路难,表层意思是人行走之路的艰难险阻,深层内涵是人生之路的艰难不顺。“路”,一语双关。“难”,诗歌的诗眼,暗示了诗人李白对人生的感慨。
情感脉络
自读批注诗人“路难”的痕迹,体会作者情感。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冰塞川”“雪满山”,看似是写路途的艰难险阻,实则象征了诗人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不平,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无所适从的迷茫。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前两句短促有力,直抒胸臆,同时采取重章叠句,凸显诗人此时内心的焦灼不安,对前路艰险的深沉感慨;后两句传达出诗人徘徊和低沉的心境,进退两难而又想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思考:诗人写这两句的意图是什么?
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到周文王,一展宏图;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虽然仕途艰辛、有志难伸,感慨理想和现实有差距,对现实不满和愤懑,但是仍然期待被重用,能建功立业。
指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典故,可分为事典和语典两类,有时也两者兼而有之。像“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用姜尚、伊尹的故事,是事典,委婉表明理想仍在。
典故
用典:是古代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指用特指古事或古语委婉地表达“今”义,其语言精练,避直就曲,生动典雅。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但并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反而被“赐金还乡”,变相被撵出了长安。这首《行路难》正是写于天宝三年(744)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的时候,流露出其复杂的心情。
诗人一路写下来,让人感到“路”之艰辛、情志难伸。与其比照的诗句是哪几句?它们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句的笔法:“金樽”与“玉盘”,“斗十千”与“直万钱”,一妙用对偶,二极尽夸张,表现了宴席的华美奢侈,渲染了欢乐的氛围。
诗句写法:欲扬先抑,以乐景反衬哀情,强化了诗人李白此景此时苦闷、茫然的心绪。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诗人心境:“不能食”与“心茫然”,可见诗人极度愤懑和抑郁不平,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它们也与后面诗人之“难”的情感变化一脉相承。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怀才不遇的李白,面对“赐金还乡”的境遇,他是一直意志消沉徘徊,还是迎难而上?请用原诗回答。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感悟精神
此时此刻诗人的情感是怎样的?
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未来充满自信,乐观进取、积极向上。
从诗人李白“难”的心理历程,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一谈你的感受启发。
李白面对人生路上的崎岖,由对现实的失望到想象中的希望,然后再到对未来的茫然,但最后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心态,直面困难的勇敢和对未来的信心。每个人
心中都有理想,也许我们会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但不论怎样都要像诗人一样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为之不断努力,那么即使我们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也会过得很充实。
警句,就是语言精练、寓意深刻的语句,往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超越时代、超越作品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益。
警句
说出与诗人心境相同的诗文句,包括朝代、诗人、出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东汉·曹操《龟虽寿》)
拓展延伸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自信向上
(一波三折)
板书设计
苦闷彷徨
行路难
情
志
憧憬希望
焦灼不安
执着理想
乐观豁达
大气豪迈
昂扬向上
(兼济天下)
第2课时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作者简介
自幼好学,二十一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805),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王叔文被杀,刘禹锡被贬,晚年回到洛阳,官为太子宾客。其诗刚健豪迈、雄浑苍劲,有“诗豪”之称。其散文长于说理,著《刘梦得文集》。
读顺字音节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通读感知
读晓诗歌形式。
七言律诗,中间两联对偶,形式整饬雅致,音韵华美。
读懂诗词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读出诗歌情味。
慢读,揣摩诗人心境,感受诗人心绪,对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有初步的认识。
结合注释,通过朗读尝试给题目断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把握情感
/
/
通过诗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题目点出了酬赠的人物、地点、缘由。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两位神交已久的诗友初次相见,喜不待言。在酒宴上,白居易作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回赠他。
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首联中的“凄凉地”“弃置身”,表达了诗人长期谪居的无限辛酸和悲凉。
伤情
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向秀作赋的典故和王质烂柯的典故。“怀旧”句表达了对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等人的悼念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离情
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作者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豪情
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不无惆怅情绪,但又以“千帆过”“万木春”比喻新生力量层出不穷,表现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洒脱,哀而不伤。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逆境中寻找希望。作者心绪难平中不乏刚健昂扬之气,这种生命中的坚持和坚硬令人动容。
结合标题,说一说:尾联有什么用意?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长精神”三字点睛,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激情
诗歌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变化?
由低沉到高昂(或由低沉愤懑到高昂乐观)。
配乐诵读,再现画面,融入情感。
作为哲学家的刘禹锡,是一位生活的智者,其作品也充满了人生智慧。诗人寓豁达于心中,寄希望于未来,道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绝唱。白居易称赞这一联“神妙”,你认为妙在哪里?
感悟哲理
此联将景、情、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作者无意中揭示了新陈代谢的客观自然规律。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拓展延伸
白诗流露出对刘禹锡的同情和悲叹,格调是消极悲观的;刘诗虽感慨万端,却不乏明朗、高亢的格调,具有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辛酸悲凉
抒情
悲痛惆怅
用典
豁达洒脱
比喻
坚忍不拔点睛
第3课时
水调歌头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
作者简介
苏轼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著有《东坡全集》等。
倾听老师配乐范读,进一步感受诗词情境。
这首词为比较典型的双调词,语句悠扬婉转、摇曳多姿。
自由诵读,划分节拍,读出词的特点。
读月知味
带感情齐读,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态,做出相应态势语言。
怀念弟弟子由,从“兼”可知词的情感不只是怀念子由。
你从词前小序读出了什么?
问月悟情
写作背景。
苏轼与苏辙从小志同道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如乌台诗案后,苏辙马上上书皇帝,愿意削夺官爵为哥哥赎罪。他们的书信往来非常频繁,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一百多首,而苏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达130首。
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又被贬到杭州,这时苏辙在济南为官,苏轼为了离弟弟近一些,请求到密州出任。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他与苏辙已有七年不见。
找一找,议一议,看看作者还传递出了哪些情感信号呢?
词人问了青天什么问题?
“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美丽的明月呀,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照耀人间的呢?天上也有跟人间一样的纪年吗?天上是不是有不一样的世界?苏轼把青天当作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问天
天上有什么呢?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还可想到嫦娥奔月的故事。
词人对天上有什么感情?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天上是一个美丽的世界,作者向往之,从“归去”可以看出来。天上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作者真要飘然离去的时候又徘徊犹豫了,从“恐”可以看出来。
作者在现实中政治失意、手足分离,所以想要找寻一个完美的世界,最终没去的原因是什么?
对人间的留恋,从“何似”可看出天上虽美,却比不上人间温暖的烟火气息。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作者为什么有此一问?
作者好像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问月
作者的“问心”之语是哪几句?怎么理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宇宙、人生难有十全十美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释怀,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同时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
问心
如何理解结尾两句的含义?
词人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真诚的问候和祝福:尽管人间有离别、有缺憾,但生活在月光照耀下的世界,和天涯相隔的亲人共赏一轮明月,也是一种安慰。词人情感得以升华,熔古铸今,炼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佳句,表达出普天下所有人的心愿,引起千万人的情感共鸣,流传至今,堪称千古奇绝。
问候
请将词的下阕,改写成抒情的散文片段。
示例:在月色和清风中,我的影子开始起舞,恍惚中似乎天堂就在我的眼前。影子随着月光转过那雕梁画栋,穿过阁楼的阻拦。何人在此处失眠?何人在此处低吟?或许我不该怨恨这让我想起离愁的月色。月色有什么错?错的只是我。
写月明理
世上不会有永远,有团聚就有分离。人的悲喜离别就是一场自古以来的痛苦,就像月也有圆缺的苦恼。完美从来都不属于人间。远方的人啊,希望你的生活永远美好,大家虽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皎洁的月光。
课外学唱《但愿人长久》、《思乡曲》(霍勇)等歌曲,积累名家咏月的名句,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唱月留香
视频欣赏:《思乡曲》(霍勇)
“古
难
全”
释怀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问心
惆
怅“何
年”
问天
问月
问
祝愿“共”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