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作者的情感变化。
2.
根据背景资料分析作者“不宁静”的原因。
【导入】
在散文百花园里,有周作人的隽永,俞平伯的绵密,徐志摩的艳丽,冰心的飘逸,而朱自清先生则以其“真挚清幽的神态”屹立于“五四”散文之林,他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著名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
在学习这篇散文之前,大家对朱自清这个人有什么了解吗?
生自由回答。
朱自清才华横溢,作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他以其灿烂的才华、绚丽的诗文以及辉煌的学术成就饮誉中外。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
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
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实他不是扬州人,只是从5岁起便定居扬州。他出生在江苏东海县。而他的祖籍,则是诞生过鲁迅、蔡元培、王羲之、秋瑾等名人的绍兴。”“朱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是一个美谈呢,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回忆:“父亲失业四十年,
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大哥这时考上了北大预科,须读两年才能考本科。为了早日结束学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没有读预科,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改为‘自清’,直接报考本科。”这就是‘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当然,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吧。
【教学】
一、初读理线索
大家先通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脉络。
我想问大家,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们能有几句话概括吗??
生:……?
1、散步路线?
概括的很简洁。课文确实写了一次散步。但散步总有个过程,是从那里到哪里???
【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2、情感路线
作者在不同的地方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的月色,还有树。?
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他看到的东西的样子,或者说感觉??
生:平淡、阴森、美。?
除了走和看以外,作者还做了什么??
生:想。?
不错。地点变化,看到想到的也不同。那么作者的情绪是不是也不同了?变化的背后有什么?这个变化有没有规律呢?这才是值得我们认真讨论的。?
下面,我们再读文章,看看文章里的“我”的情绪变化。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暂时获得宁静)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心中失落)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向往——心中怅然)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温馨——不再宁静)
所以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不宁静,作者派遣不宁静的方式一共有三个::第一段中“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第七段中“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第九段中“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二、细节探究
首先我们先看第一个途径——美景,即对“无边的荷香且色”的“受用”。作者陶醉在美景中,摒除了现实中的“不宁静”。但荷塘月色的美景在第六段被打破——“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怎样理解“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失落之感?
生:作者一个人可能感到了寂寞,蝉声和蛙声的热闹反衬了作者的孤寂。
这是一种寂寞之感吗?那文中第二段不是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了吗?既然作者也爱冷静和独处,那这里为什么会失落?
此“热闹”非《采莲赋》里的“热闹”,此“热闹”
是聒噪的,但当作者注意到这样的“热闹”后,先前暂时获得的宁静也消失了,因而喟叹“我什么也没有”。
途径之二是古代即有对旧时采莲的遥想。当眼前月色中的“莲”不再慰藉自己,作者想到了古代的“莲”,六朝时采莲的场景涌出来,令作者追怀那个“热闹”且“风流”的季节。可惜对旧时采莲的“热闹”与“风流”的把玩也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很快明白“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途径之三是故乡,即对江南的惦念。作者由《西洲曲》想到“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进而发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喟。
怎样理解“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话,为什么联想到了江南?
生……
“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言月下荷塘的不足;“到底”感喟颇深,也许是有意,也许是无意,以前对故乡的思念若隐若现地藏在心底,而今被逗弄出来,明朗了。作者在回忆中重温在故乡荡舟采莲的美好与自在,也是在借以暂时慰藉“颇不宁静”的心境。
作者的身体于荷塘边月色下漫步,但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漫步”,从“美景”到“古代”,再到“故乡”,作者感受到了片刻的向往与温馨,但最终这些短暂的慰藉都一一消逝。作者观荷赏月,怀古思乡,看似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超现实的天地,经历了一场唯美的精神之旅,但最终还是推开了现实的家门。先前“带上门出去”,是精神之旅的起点;最后“轻轻地推门进去”,是精神之旅的终点。终点是现实,现实依然存在着种种“不宁静”。
三、深层探究
大家也预习了课文,查阅了背景资料,你们怎样看待朱自清的“不宁静”?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颇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但相隔数月,与“这几天”在时间上不符,而且给这篇散文添加过多的政治内涵也会降低这篇文章的人文价值,所以老师不太赞成这种说法;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也确实是个原因;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老师认为,要知人论世,就要找准写作背景,朱自清究竟为何不宁静应该从朱自清在1927年7月左右所经历的事去考察。所以我比较认可的是孙绍振先生的说法,他将文本和朱自清的传记结合来说明朱自清的不宁静是由于伦理上的不自由。他交代了具体的写作背景:朱自清于1920年北大毕业后,祖母去世,父亲交卸了差事,家境非常惨淡。因为贫穷,朱自清与父亲、庶母失和。“1922年,朱自清带妻儿回扬州,本想与父亲和解,但却没有得到解决。再到后来,父子关系仍没有缓和。直到1927年的暑假(也就是写作《荷塘月色》的7月份),朱自清想回扬州,但是又怕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定,因而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语。
【结语】
当然,“不宁静”的原因没有明确的答案,谁都不详细清楚朱自清到底为何“不宁静”,这篇散文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也希望你们能够读出自己心中的一片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