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暑期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衔接第8讲 文言文复习:《狼》+《寓言四则》+寓言类文言文 讲义-(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暑期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衔接第8讲 文言文复习:《狼》+《寓言四则》+寓言类文言文 讲义-(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2 11:02:16

文档简介

文言文复习:《狼》+《寓言四则》+寓言类文言文
【知识梳理1】
请学生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一、这篇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或给人怎样的启示?
点拨:说明面对像狼那样的邪恶、凶残势力,一味地妥协、退让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敢于面对,敢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作品启示:害人害已,自取灭亡;邪不胜正,正义必胜;除恶务尽,不留后患;对邪恶势力,勿抱幻想;要善于识破假象,善于斗争,勇于斗争。
二、一位诗人用悲愤的笔调写下这样的诗句:“如今狼已经越来越少,荒野里尽是人在嗥叫”。你是怎样理解的?
点拨:人在大量地破坏生态环境,一些重要物种面临灭绝。加强环保意识,建立和谐的人与动物相处的环境。
三、写出几个关于狼的成语、谚语、俗语。
点拨:成语: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鬼哭狼嚎,狼吞虎咽
歇后语:狼吃狼——冷不防
俗语:披着羊皮的狼;前怕狼,后怕虎。
故事:《东郭先生与狼》、《狼和小羊》
四、主旨:像狼一样的恶人或恶势力,无论怎样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五、结尾一段的表达方式及作用:——议论。(内容)点明主旨: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无论多么狡诈,终究会失败的。(结构)总结全文。
六、告诫人们(从屠户角度的启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或恶势力,不能有任何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七、表现狼狡诈阴险的句子是:(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目似瞑,意睱甚。(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表现屠户的警觉性高的句子是: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描写狼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八、前狼假寐的目的是:盖以诱敌;一狼洞其中的目的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九、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
四要素——时间:晚;地点:途中;人物:一屠,二狼;事件:一屠晚归,两狼缀行。
一、字词分类整理
1、通假字:“止”通“只”,意思是
只.(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
2、一词多义:
①之:复投之(代词,代骨头)又数刀毙之/亦毙之(代词,代狼)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主谓之间,不译)
久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②以:投以骨(把)以刀劈狼首(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来,用来)
③止:止有剩骨(“止”通“只”)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停止)
④乃: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才)
⑤前: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形容词,先前的)
狼不敢前
(动词,上前)
⑥意:意暇甚(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想,打算)
⑦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方,名词)
3、古今异义:
①弛担持刀:弛,放下(古);松弛(今)。②屠自后断其股:股,大腿(古);屁股(今)。
③一狼仍从:从,跟随(古);介词,常引出时间、地点(今)。
4、词类活用:
①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
②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
⑤“狼不敢前”——上前(名作动)
5、特殊句式
投以骨
倒装句兼省略句,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二、重点语句翻译
1、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就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2、其一犬坐于前:译: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穿井得一人》
(1)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第二·察传》。题目是编者加的。穿,挖掘、开凿。《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2)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浇灌。汲:音jí,从井里打水。
(3)及:等到。
(4)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
(5)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6)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7)对:应答,回答。
(8)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重点虚词】
宋之丁氏家无井:“之”助词,的。
有闻而传之者曰:“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闻之于宋君:“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得一人之使:“之”助词,的。
求能之若此:“之”定语后置标志。
于——
闻之于宋君:“于”表被动。译为:被宋君听到了。
《杞人忧天》
选自《列子·天瑞》《列子集释》。题目是编者加的。杞,周朝诸侯国。初在今河南杞县,后迁至今山东安丘东北。《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2)无(wú):无,没有。
(3)晓:告知,开导。
(4)积气:积聚的气体。
(5)若:你。
(6)行止:行动,活动。
(7)奈何:为何,为什么。
(8)只使:纵使,即使。
中(zhòng)伤:伤害。
积块:积聚的土块。
四虚:四方。
躇(chú)步跐(c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13)舍(shì)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例题精讲】
《狼》
一、分别给下列加横线的生字选出正确的读音。
(1)眈眈相向
A.dān
B.chén(

(2)苫蔽
A.zhàn
B.shàn(

(3)少时
A.shǎo
B.sáo


(4)弛
A.cǐ
B.chí


二、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1)目似瞑(

(2)意暇甚(

(3)屠自后断其股(

(4)乃悟前狼假寐(

(5)缀行甚远(

(6)两狼之并驱如故(

(7)一狼仍从(

(8)屠大窘(

一.(1)A(2)B(3)A(4)B
二.(1)闭眼;(2)空闲;(3)大腿;(4)睡觉;(5)紧跟;(6)原来;(7)跟从;(8)困窘急迫
《穿井得一人》
一、给加线的字注音?
溉汲(???)?杞人(?
?)?崩坠(??)?躇步
(???)
跐蹈(?
??)舍然(????)?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线的词。?
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
国(????)人道之(??????)???
不若无闻也(????)
丁氏对(???)曰?
闻(????)之于宋君
《杞人忧天》
一、给加点字注音
身亡所寄(
)
亦不能有所中伤(
)
躇(
)步跐(
)蹈其
人舍(
)然大喜
二、解释词语意思:
①忧天地崩坠(
)
②天果积气(
)③只使坠(
)
④因往晓之(
)
⑤身亡所寄(
)⑥
积(
)块耳
⑦人舍(
)然大喜
⑧在天中行止(
)
三、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
)”这句成语。
参考答案:
《穿井得一人》
一、?略?
二、等到????说、讲???不如????无、没有????告知、开导????同“释”解除、消除
《杞人忧天》
一、略
二、略
三、杞人忧天。
【巩固练习】
一、表现狼的狡诈行为的句子是(

A.乃悟前狼假寐。
B.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C.狼不敢前,眈眈相向。D.一狼洞其中,意将送入以攻其后。
二、解释下面各句中加横线的词。
(1)狼不敢前(

(2)恐前后受其敌(

(3)一狼洞其中(

(4)其一犬坐于前(

(5)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三、对下面一词多义的词语加以解释
①止有剩骨(

②一狼得骨止


①意暇甚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四、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或用法
(1)顾野有麦场(
)(2)屠乃奔倚其下(

(3)乃悟前狼假寐(

(4)屠暴起(

(5)以刀劈狼首(

(6)盖以诱故(

五、下边句子中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是(

A.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C.狼亦黠矣,而倾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六、翻译下列句子?
(1)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一、D
二、(l)上前(2)攻击
(3)打洞(4)像狗一样(5)钻洞
三、(1)①只;②停止(2)①神情;②想
四、(1)看见(2)于是(3)才(4)突然(5)用(6)用来
五、C
六、(1)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2)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3)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4)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七、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知识梳理2】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故事的主人翁有的是人,有的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东西和现象。
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寓言在创作上经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叙了什么事
刻画了人或动物什么形象
寄寓什么道理
【例题精讲】
瞎子摸象?
????????????????????????????
《涅槃经》?
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时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唤众盲问之,汝见象类何物?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萝菔根。触其耳者言如箕。触其脚者言如臼。触其脊者言如床。触其腹者言如瓮。触其尾言如绳。?
注释:?①萝菔:萝卜。②箕:簸箕。③臼:舂米的石臼。?
1.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注释。?
①时众盲各以手触(A.摸  B.接触)( 
 )?
②汝见象类何物?(A.像  B.相同)( 
 )?
2.用现代汉语叙述画线部分的内容。?
3.这个成语故事给你哪些启示??
4.你身边有没有“瞎子摸象”这样的现象呢?请举出一两例。
参考答案:
1.A
A
2.大王就把各位盲人叫来问他们:“大象像什么东西?”
3.不能以偏概全
4.略
【巩固练习】
阅读文言文,完成习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子无敢食我也。(无:

⑵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逆:

⑶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遂:
)⑷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

2、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虎求百兽而食之(
)A、要求,请求  B、寻求,寻找  C、帮助  D、需求,需要
⑵虎以为然(  )A、正确,对  B、这样  C、然而  D、然后
3、为下列句子中的“之”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它们,代百兽  B、它,代老虎  C、它,代狐狸  D、它们,代老虎和狐狸
⑴虎求百兽而食之(  )⑵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⑶兽见之皆走(  )
4、选择对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项。
⑴天帝使我长百兽(  )A、上天任命我做百兽的王。  B、天帝让我比百兽长寿。
C、老天爷让我比百兽年长。  D、上天派我带领着百兽。
⑵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A、看看百兽见到我的表现敢不走开吗? B、看看百兽和我不离开吗?C、看看百兽看见我敢不逃跑吗?  D、看看百兽见到我是不是离开?
从寓言中可提炼出一个成语,作为这篇短文的标题。
6、分析句子中词语的古今词义。⑴子无敢食我也。  子:古义
 今义
⑵兽见之皆走。  走:古义
 今义
7、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1、⑴不⑵违背⑶于是,就⑷害怕 2、⑴B⑵A 3、⑴A⑵C⑶D 4、⑴A⑵C 5、狐假虎威 6、⑴第二人称,您;儿子⑵跑;行走 7、这篇短文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权威,招摇撞骗的人,也说明做事如果不加分析,往往会被假象所迷惑。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
)墙坏(
)。其(
)子曰:“不筑(
),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
)亦云(
)。暮(
)而果(
)大亡(
)其财,其家甚智(
)其子,而(
)疑邻人之父。
1.本文选自
?
末期著名思想家?
?
的著作《
》。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全文翻译。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家甚∕智其∕子??????????????B、马∕无故亡∕而入胡
C、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D、暮∕而果∕大亡
这篇文章的寓意。
答案示例:
1.战国?
?韩非??
《韩非子》??
2.下雨
毁坏
他的
修补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傍晚
丢失
认为……聪明
连词,表转折
3.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
4.
?D??
5.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告诉人们不能凭空随意猜疑或赞赏别人,要实事求是。)
《狼》
一、选择题
1.下列是对本文的寓意的说明,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B.不要被像狼一样的人的假象所迷惑,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C.胜利是斗争换来的,没有斗争,就没有胜利。
D.勇敢,坚决,果断,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2.下面是对本文文体的说明,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
B.本文是一篇随笔札记。
C.本文是一篇笔记体小说。
D.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3.下面是对《聊斋志异》的分析,把对的选出来。(

A.《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
B.《聊斋志异》是以谈狐说鬼的手法,隐晦地对当时黑暗、腐败社会进行批判的小说。
C.“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表明作者的理志,“异”,是与众不同。
D.《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二、阅读本文,做下列题目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句中的“其”指代
2;“场主积薪其中”的“其”指代: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一句中的“之”,是什么词,
作用是

4.从下列语句中找出跟“狼不敢前”中的“前”的用法相同的词来。(

①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②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③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④止增笑耳。
5.下面是几句文言的译文,把翻译错的找出来。(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有一个屠夫很晚回家,担中的肉己经没有了。
③场主积薪其中——场主在那里堆积了许多柴草。
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夫过去,靠着柴草,放下担子,拿起刀。
④目似瞑,意暇甚——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显得很悠闲,没事似的。
一、1A.2.C
3.BD
二、1.狼2.麦场3.句中语助词
凑足音节
4.刀(后一个)、洞、隧
5.①③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习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
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
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
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
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9.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1分)
其一犬坐于前
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
D.其一犬坐/于前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敌(
)
(2)股(
)
11.翻译下面句子。(2分)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2分)
参考答案:
三、9.B(1分)
10.(1)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1分)(2)大腿(1分)
11.骨头已经扔尽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2分)
12.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心理,给狼扔了两块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3分)
13.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这则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或者认为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2分)(意同即可)
《寓言四则》
一、翻译下列句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二、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
三、拓展迁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句子中“之”的含义:
(1)诸儿竞走取之(
)(2)人问之(
)(3)取之信然(

2、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什么作用?
3、译句:⑴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⑵取之信然。
4、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
5、用简短的语言概述本文的内容。
参考答案:
一、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二、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三、1、⑴代词,代李子⑵代词,代王戎⑶代词,代李子 2、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意近即可) 3、略 4、信服(意近即可) 5、略
塞翁失马
近(
)塞上之人有善(
)术者(
),马无故(
)亡(
)而入胡。人皆(
)吊(
)之,其父曰:“此何遽(?
)不为(
)福乎(
)?”居(
)数月,其马将(
)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
)良马,其子好(
)骑,堕(
)而折(?
)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
)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
)独以(
)跛(
)之故(
),父子相保(?
?)。
1.本文选自
(朝代)淮南王
编著的《
》?,此书又名《淮南鸿烈》。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全文翻译。
4.下列各句“之”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③其邻人之父亦云
④人皆吊之?????????⑤故时有物外之趣??????⑥驱之别院
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⑤
5.“近塞上之人”遭遇了哪几件事?(用原文回答)
答:
6.成语的来源之一是古人的著作,出自上文的一个成语是:
7.这篇文章的寓意。
8.关于福祸得失互相转换的辨证关系,中国有许多名言俗语作了精辟的概括,你能说出几句吗?
答:
答案示例:
西汉
?刘安?
《淮南子》?
靠近
擅长、善于
……的人
原因
逃跑
全、都
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表疑问,相当于“呢”
过了
带领
有很多
喜欢
掉落
折断
大腿

十分之九

因为
腿瘸
的原因
保全
????
3.靠近长城一带的人,有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无缘无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可能是祸患呢?”家里富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人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这个人唯独因为瘸腿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4.?C?
5.马无故亡而入胡??????????堕而折其髀???
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7.祸福得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8.?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福相倚???因祸得福??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缀(

窘(

苫蔽(
)(

奔倚(

数刀毙之(
)(

隧(

尻(

chí(
)担持刀
dān
dān(
)(
)相向
目似míng(

意xiá(
)甚
狼亦xiá(
)矣
假miè(

二、填空。
1、《狼》的作者
,是
朝著名文学家,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
》。
2、《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作者的
名,“志异”的意思是

3、请写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4、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
惧狼


)→


三、解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之: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③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④又数刀毙之


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
(2)敌:①恐前后受其攻(

②盖以诱敌


(3)止:①一狼得骨止

)②止增笑耳


(4)意:①目似瞑,意暇甚


②意将隧以攻其后也(

(5)前:①恐前后受其攻(

②狼不敢前


四、用“/”标示下列句中的语音停顿。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2、其一犬坐于前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一、zhuì
jiǒng
shàn

yi
shù

suì
kāo

眈眈




二、1、蒲松龄


聊斋志异

2、书斋
记述奇异的事
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遇狼
御狼
杀狼
三、1、①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实义。
②它,代狼。
③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
④它,代狼。
⑤结构助词,“的”。
2、①攻击,动词。
②敌人,名词。
3、①停止,动词。
②通“只”,只有,副词。
4、①神态,名词。
②打算,动词。
5、①前面,名词。
②上前,动词。
四、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2、其一/犬坐/于前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9——13题。(15分)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以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1)目似瞑
(2)将舐其喉
(3)信不诬哉
(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叫嚣乎东西,突乎南北
D.而顷刻两毙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
B.久之,目似瞑/犬阻之,不使前也
C.更不止于野心矣/所欲有甚于生者
D.乃杀之而取其革/乃重修岳阳楼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5.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3分
9.(2分)(1)鼻烟(2)咬(3)确实、的确(4)遗留、留下、招致(答对一个不得分,答对两个、三个均得1分,答对四个得2分)10(3分)B11.(3分)D12.(4分,每小题2分)(1)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另一只狼象狗似的蹲坐在(屠夫)前面(2)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意思正确即可,关键词“去”“犬”“阳”“阴”译错酌情扣分)13.(3分)阴险、狡猾、奸诈(1分)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1分);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1分)。
六、比较阅读下面篇文言文,完成12~15题。(10分)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两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B.目似瞑,意暇甚
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跑号如前状???????????D.?
相去数十步
一狼径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分)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2分)
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答案
:12.B?
1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14.D?
15.开放题: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六、阅读文言文,完成习题。
杨子之邻人亡羊①
《列子》
杨子②之邻人亡③羊,既率其党④,又请杨子之竖⑤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⑥,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⑦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路焉。吾不知其所之,所以反也。”
注:①选自《列子·说符》。②杨子:杨朱,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③亡:丢失。④率其党:带领他的亲属。党,亲族。⑤竖:仆人。⑥既反:已经返回。既,已经。反,同“返”。⑦奚:何,为什么。
1.邻人的羊丢失了,他为什么带着许多人去追?很多人去追羊,为什么还让羊跑掉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意思,并说说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岔路太多,岔道之中又有岔道
歧路亡羊,比喻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迷失了正确的方向。
塞翁失马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③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④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⑤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⑥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⑦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⑧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⑨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亡:

②人皆吊之(吊:

③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

④居数月(居:

⑤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

⑥死者十九(十九:

2、文中共有九句话,在下列序号中划分文章的层次。(用||线划开)









3、用一个成语概括文章的内容。
4、联系你的生活这则寓言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答案示例:
①逃跑②安慰③难道④过了⑤带领⑥十分之九;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生活的事都具有两面性,不能只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也不能只看事物坏的一面,要全面分析。
5(1)靠近边塞的地方有一个善于术数的人,(有一在)他的马没有缘由地逃亡就进入了胡人的地方了。(2)他的儿子却只因为腿瘸的缘故,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3题。(共15分,每题3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2.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
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
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2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参考答案:
20.C
21.(1)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22.时间

受于人者不至
23.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
在小说中我们如何去刻画人物形象?文言文复习:《狼》+《寓言四则》+寓言类文言文
【知识梳理1】
请学生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一、这篇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或给人怎样的启示?
点拨:说明面对像狼那样的邪恶、凶残势力,一味地妥协、退让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敢于面对,敢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作品启示:害人害已,自取灭亡;邪不胜正,正义必胜;除恶务尽,不留后患;对邪恶势力,勿抱幻想;要善于识破假象,善于斗争,勇于斗争。
二、一位诗人用悲愤的笔调写下这样的诗句:“如今狼已经越来越少,荒野里尽是人在嗥叫”。你是怎样理解的?
点拨:人在大量地破坏生态环境,一些重要物种面临灭绝。加强环保意识,建立和谐的人与动物相处的环境。
三、写出几个关于狼的成语、谚语、俗语。
点拨:成语: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鬼哭狼嚎,狼吞虎咽
歇后语:狼吃狼——冷不防
俗语:披着羊皮的狼;前怕狼,后怕虎。
故事:《东郭先生与狼》、《狼和小羊》
四、主旨:像狼一样的恶人或恶势力,无论怎样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五、结尾一段的表达方式及作用:——议论。(内容)点明主旨: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无论多么狡诈,终究会失败的。(结构)总结全文。
六、告诫人们(从屠户角度的启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或恶势力,不能有任何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七、表现狼狡诈阴险的句子是:(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目似瞑,意睱甚。(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表现屠户的警觉性高的句子是: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描写狼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八、前狼假寐的目的是:盖以诱敌;一狼洞其中的目的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九、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
四要素——时间:晚;地点:途中;人物:一屠,二狼;事件:一屠晚归,两狼缀行。
一、字词分类整理
1、通假字:“止”通“只”,意思是
只.(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
2、一词多义:
①之:复投之(代词,代骨头)又数刀毙之/亦毙之(代词,代狼)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主谓之间,不译)
久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②以:投以骨(把)以刀劈狼首(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来,用来)
③止:止有剩骨(“止”通“只”)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停止)
④乃: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才)
⑤前: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形容词,先前的)
狼不敢前
(动词,上前)
⑥意:意暇甚(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想,打算)
⑦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方,名词)
3、古今异义:
①弛担持刀:弛,放下(古);松弛(今)。②屠自后断其股:股,大腿(古);屁股(今)。
③一狼仍从:从,跟随(古);介词,常引出时间、地点(今)。
4、词类活用:
①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
②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
⑤“狼不敢前”——上前(名作动)
5、特殊句式
投以骨
倒装句兼省略句,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二、重点语句翻译
1、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就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2、其一犬坐于前:译: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穿井得一人》
(1)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第二·察传》。题目是编者加的。穿,挖掘、开凿。《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2)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浇灌。汲:音jí,从井里打水。
(3)及:等到。
(4)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
(5)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6)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7)对:应答,回答。
(8)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重点虚词】
宋之丁氏家无井:“之”助词,的。
有闻而传之者曰:“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闻之于宋君:“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得一人之使:“之”助词,的。
求能之若此:“之”定语后置标志。
于——
闻之于宋君:“于”表被动。译为:被宋君听到了。
《杞人忧天》
选自《列子·天瑞》《列子集释》。题目是编者加的。杞,周朝诸侯国。初在今河南杞县,后迁至今山东安丘东北。《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2)无(wú):无,没有。
(3)晓:告知,开导。
(4)积气:积聚的气体。
(5)若:你。
(6)行止:行动,活动。
(7)奈何:为何,为什么。
(8)只使:纵使,即使。
中(zhòng)伤:伤害。
积块:积聚的土块。
四虚:四方。
躇(chú)步跐(c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13)舍(shì)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例题精讲】
《狼》
一、分别给下列加横线的生字选出正确的读音。
(1)眈眈相向
A.dān
B.chén(

(2)苫蔽
A.zhàn
B.shàn(

(3)少时
A.shǎo
B.sáo


(4)弛
A.cǐ
B.chí


二、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1)目似瞑(

(2)意暇甚(

(3)屠自后断其股(

(4)乃悟前狼假寐(

(5)缀行甚远(

(6)两狼之并驱如故(

(7)一狼仍从(

(8)屠大窘(

《穿井得一人》
一、给加线的字注音?
溉汲(???)?杞人(?
?)?崩坠(??)?躇步
(???)
跐蹈(?
??)舍然(????)?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线的词。?
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
国(????)人道之(??????)???
不若无闻也(????)
丁氏对(???)曰?
闻(????)之于宋君
《杞人忧天》
一、给加点字注音
身亡所寄(
)
亦不能有所中伤(
)
躇(
)步跐(
)蹈其
人舍(
)然大喜
二、解释词语意思:
①忧天地崩坠(
)
②天果积气(
)③只使坠(
)
④因往晓之(
)
⑤身亡所寄(
)⑥
积(
)块耳
⑦人舍(
)然大喜
⑧在天中行止(
)
三、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
)”这句成语。
【巩固练习】
一、表现狼的狡诈行为的句子是(

A.乃悟前狼假寐。
B.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C.狼不敢前,眈眈相向。D.一狼洞其中,意将送入以攻其后。
二、解释下面各句中加横线的词。
(1)狼不敢前(

(2)恐前后受其敌(

(3)一狼洞其中(

(4)其一犬坐于前(

(5)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三、对下面一词多义的词语加以解释
①止有剩骨(

②一狼得骨止


①意暇甚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四、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或用法
(1)顾野有麦场(
)(2)屠乃奔倚其下(

(3)乃悟前狼假寐(

(4)屠暴起(

(5)以刀劈狼首(

(6)盖以诱故(

五、下边句子中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是(

A.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C.狼亦黠矣,而倾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六、翻译下列句子?
(1)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知识梳理2】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故事的主人翁有的是人,有的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东西和现象。
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寓言在创作上经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叙了什么事
刻画了人或动物什么形象
寄寓什么道理
【例题精讲】
瞎子摸象?
????????????????????????????
《涅槃经》?
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时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唤众盲问之,汝见象类何物?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萝菔根。触其耳者言如箕。触其脚者言如臼。触其脊者言如床。触其腹者言如瓮。触其尾言如绳。?
注释:?①萝菔:萝卜。②箕:簸箕。③臼:舂米的石臼。?
1.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注释。?
①时众盲各以手触(A.摸  B.接触)( 
 )?
②汝见象类何物?(A.象  B.相同)( 
 )?
2.用现代汉语叙述画线部分的内容。?
3.这个成语故事给你哪些启示??
4.你身边有没有“瞎子摸象”这样的现象呢?请举出一两例。
【巩固练习】
阅读文言文,完成习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子无敢食我也。(无:

⑵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逆:

⑶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遂:
)⑷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

2、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虎求百兽而食之( )A、要求,请求  B、寻求,寻找  C、帮助  D、需求,需要
⑵虎以为然(  )A、正确,对  B、这样  C、然而  D、然后
3、为下列句子中的“之”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它们,代百兽  B、它,代老虎  C、它,代狐狸  D、它们,代老虎和狐狸
⑴虎求百兽而食之(  )⑵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⑶兽见之皆走(  )
4、选择对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项。
⑴天帝使我长百兽(  )A、上天任命我做百兽的王。  B、天帝让我比百兽长寿。
C、老天爷让我比百兽年长。  D、上天派我带领着百兽。
⑵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A、看看百兽见到我的表现敢不走开吗? B、看看百兽和我不离开吗?C、看看百兽看见我敢不逃跑吗?  D、看看百兽见到我是不是离开?
从寓言中可提炼出一个成语,作为这篇短文的标题。
6、分析句子中词语的古今词义。⑴子无敢食我也。  子:古义
 今义
⑵兽见之皆走。  走:古义
 今义
7、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
)墙坏(
)。其(
)子曰:“不筑(
),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
)亦云(
)。暮(
)而果(
)大亡(
)其财,其家甚智(
)其子,而(
)疑邻人之父。
1.本文选自
?末期著名思想家?
?的著作《
》。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全文翻译。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家甚∕智其∕子??????????????B、马∕无故亡∕而入胡
C、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D、暮∕而果∕大亡
这篇文章的寓意。
《狼》
一、选择题
1.下列是对本文的寓意的说明,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B.不要被像狼一样的人的假象所迷惑,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C.胜利是斗争换来的,没有斗争,就没有胜利。
D.勇敢,坚决,果断,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2.下面是对本文文体的说明,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
B.本文是一篇随笔札记。
C.本文是一篇笔记体小说。
D.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3.下面是对《聊斋志异》的分析,把对的选出来。(

A.《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
B.《聊斋志异》是以谈狐说鬼的手法,隐晦地对当时黑暗、腐败社会进行批判的小说。
C.“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表明作者的理志,“异”,是与众不同。
D.《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二、阅读本文,做下列题目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句中的“其”指代
2;“场主积薪其中”的“其”指代: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一句中的“之”,是什么词,
作用是

4.从下列语句中找出跟“狼不敢前”中的“前”的用法相同的词来。(

①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②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③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④止增笑耳。
5.下面是几句文言的译文,把翻译错的找出来。(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有一个屠夫很晚回家,担中的肉己经没有了。
③场主积薪其中——场主在那里堆积了许多柴草。
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夫过去,靠着柴草,放下担子,拿起刀。
④目似瞑,意暇甚——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显得很悠闲,没事似的。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习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
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
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
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
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9.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1分)
其一犬坐于前
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
D.其一犬坐/于前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敌(
)
(2)股(
)
11.翻译下面句子。(2分)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2分)
《寓言四则》
一、翻译下列句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二、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
三、拓展迁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句子中“之”的含义:
(1)诸儿竞走取之(
)(2)人问之(
)(3)取之信然(

2、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什么作用?
3、译句:⑴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⑵取之信然。
4、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
5、用简短的语言概述本文的内容。
塞翁失马
近(
)塞上之人有善(
)术者(
),马无故(
)亡(
)而入胡。人皆(
)吊(
)之,其父曰:“此何遽(?
)不为(
)福乎(
)?”居(
)数月,其马将(
)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
)良马,其子好(
)骑,堕(
)而折(?
)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
)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
)独以(
)跛(
)之故(
),父子相保(?
?)。
1.本文选自
(朝代)淮南王
编著的《
》?,此书又名《淮南鸿烈》。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全文翻译。
4.下列各句“之”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③其邻人之父亦云
④人皆吊之?????????⑤故时有物外之趣??????⑥驱之别院
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⑤
5.“近塞上之人”遭遇了哪几件事?(用原文回答)
答:
6.成语的来源之一是古人的著作,出自上文的一个成语是:
7.这篇文章的寓意。
8.关于福祸得失互相转换的辨证关系,中国有许多名言俗语作了精辟的概括,你能说出几句吗?
答: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缀(

窘(

苫蔽(
)(

奔倚(

数刀毙之(
)(

隧(

尻(

chí(
)担持刀
dān
dān(
)(
)相向
目似míng(

意xiá(
)甚
狼亦xiá(
)矣
假miè(

二、填空。
1、《狼》的作者
,是
朝著名文学家,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
》。
2、《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作者的
名,“志异”的意思是

3、请写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4、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
惧狼


)→


三、解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之: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③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④又数刀毙之


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
(2)敌:①恐前后受其攻(

②盖以诱敌


(3)止:①一狼得骨止


②止增笑耳


(4)意:①目似瞑,意暇甚

)②意将隧以攻其后也(

(5)前:①恐前后受其攻(
)②狼不敢前


四、用“/”标示下列句中的语音停顿。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2、其一犬坐于前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9——13题。(15分)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以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1)目似瞑
(2)将舐其喉
(3)信不诬哉
(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叫嚣乎东西,突乎南北
D.而顷刻两毙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
B.久之,目似瞑/犬阻之,不使前也
C.更不止于野心矣/所欲有甚于生者
D.乃杀之而取其革/乃重修岳阳楼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5.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3分
六、比较阅读下面篇文言文,完成12~15题。(10分)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两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B.目似瞑,意暇甚
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跑号如前状???????????D.?
相去数十步
一狼径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分)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2分)
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七、阅读文言文,完成习题。
(一)杨子之邻人亡羊①
《列子》
杨子②之邻人亡③羊,既率其党④,又请杨子之竖⑤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⑥,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⑦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路焉。吾不知其所之,所以反也。”
注:①选自《列子·说符》。②杨子:杨朱,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③亡:丢失。④率其党:带领他的亲属。党,亲族。⑤竖:仆人。⑥既反:已经返回。既,已经。反,同“返”。⑦奚:何,为什么。
1.邻人的羊丢失了,他为什么带着许多人去追?很多人去追羊,为什么还让羊跑掉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意思,并说说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塞翁失马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③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④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⑤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⑥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⑦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⑧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⑨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亡:

②人皆吊之(吊:

③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

④居数月(居:

⑤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

⑥死者十九(十九:

2、文中共有九句话,在下列序号中划分文章的层次。(用||线划开)









3、用一个成语概括文章的内容。
4、联系你的生活这则寓言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三)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2.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
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
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2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在小说中我们如何去刻画人物形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