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蜀道难》课件(17张PPT)-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蜀道难》课件(17张PPT)-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2 14:1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蜀道难
李白
1、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2、乐府
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
到了汉武帝时,在定郊祭礼乐时重建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
1、狭义的指汉以来可以入乐的诗,具体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两种;
2、广义的乐府还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例如《蜀道难》等。
   初唐四杰
  盛唐的代表人物李白、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韩愈、白居易,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3、关于唐诗:
探究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作用?
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二、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再次强调
蜀道之难行,把诗歌推向高峰。
三、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以强烈的感叹。
反复出现,一咏三叹 ,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读者的心弦。
探究二:诗人是怎样表现蜀道之难的?
探究三:直接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诗句是哪三处?除了劝说友人不要入蜀之外,诗人还有没有言外之意?
第一种: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艰,不如放浪形骸,回归精神。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藩镇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开篇
主旨句一见
一 叹高:难行
蜀道来历
蜀道高峻
二叹险:可畏
景物凄清
——以“何时还”起
山水险恶
三叹战祸烈:申戒
剑阁险要
杀人惨景
结尾:
主旨句二见
照应
——以“早还家”结
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显示咏叹基调
开篇:
主旨句三见
三年寒窗苦读花季雨季芬芳姝惠
四班浩然正气今天明天干宵凌云
金鸡报喜
拓展练习
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比较《蜀》诗和《送》的异同
拓展练习
相同点:都写蜀道的惊险难行,都是借景抒情。
不同点:
1.体裁不同:《蜀》诗是乐府古题,《送》是五言律诗。
2.艺术风格不同:《蜀》诗雄放飘逸,《送》清新俊逸.
3.主旨不同:
《蜀》诗是借蜀道的高险,对国家某种命运的关注。
《送》诗是借蜀道的艰险,表达诗人对友人的规劝,说明仕途的艰险,不要过于追求仕途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