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6/16
登 高
杜 甫
重阳节
是农历九月九日,
亦称重九节、老人节、登高节等。习俗有登高、插茱萸、喝酒赏菊等。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 寄居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国运的艰难,身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国学大师?王国维
2021/6/16
文本研习:
你从哪里感受到诗人的悲苦?
2021/6/16
首联:
意象:云天高旷,西风越刮越紧,猿在哀啼,水里的小洲清清凌凌,洲上的沙地雪白,一只孤独的鸥鸟,在水上盘旋,低徊。
诗人借景抒情,在这凄凉的秋景中内心万分孤独、凄楚、忧伤、悲哀、绝望。
2021/6/16
颔联:
意象:无边无际的黄叶,纷纷落下,
浩浩荡荡的长江,滚滚而来
(自然之秋)
诗人借景抒情,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人生之秋)
唐王朝战乱虽已平定,但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 (国运之秋)
2021/6/16
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2021/6/16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
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2021/6/16
杜甫
结论:感时伤怀
忧国忧民
2021/6/16
高浑一气,独步古今,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清·杨伦
“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
---明胡应麟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宋代罗大经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落木无边,登高难释家国恨
长江不尽,望远不解心中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