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谢知音
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领会其中的意境。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河”。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弹。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 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存诗2806首 )。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卖炭翁》为代表的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有《白氏长庆集》71卷。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后期
(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任谏官,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琵琶行》。
琵琶行
白居易
琵琶:弹拨乐器名。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题解
元和十年,我贬官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天,到湓浦口送一位客人,夜里听见船上有弹琵琶的,听琵琶音调,铮铮然有京城曲调的韵味。问弹琵琶的人,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向穆、曹二位大师学过琵琶,年长色衰,嫁给了一个商人。我命令手下人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弹完后,她面容忧伤。她述说了自己年轻时的欢乐生活,又说如今漂泊沦落,悲愁苦楚,四处飘流。我出京做官二年,心气和平,舒适安逸,受她这番话的触动,这天晚上才感觉到了贬官的滋味。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吟咏给她听,赠送给她。全诗共六百一十六字,题名《琵琶行》。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写作的背景、原因,并为全诗定下凄切的感情基调。
阅读小序有什么作用?
讨论精讲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2.为什么作者认为自己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故事梗概
江头送客闻琵琶
歌女倾诉身世苦
江上聆听琵琶曲
重闻琵琶青衫湿
同病相怜伤迁谪
体味诗人描写音乐的艺术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原因何在?
音乐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以声喻声
裂帛
喻体
急雨
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莺语花底
泉流冰下
冰泉冷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旋律
急促沉重
清脆圆润
轻柔尖细
悠扬婉转
缓慢低沉
沉咽暂歇
激昂雄壮
戛然而止
以声喻声
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作用:把音乐效果和环境气氛、人物感情结合起来写,共同烘托出一个音乐的世界
找出叠词叠字,双声叠韵词
①叠词叠字
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双声叠韵:幽咽
②这些词语的运用有什么效果?
直接模拟声音,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
总结高超的音乐描写:
①运用比喻描写音乐(以声写声,以形写声)。
②通过写音乐效果描写音乐。
③运用叠词、双声叠韵词描写音乐。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同是天涯沦落人
?
为什么诗人认为
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出自京都: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
才华出众: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落魄失意: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天涯沦落人
境况相同
感受相同
相互理解
相互同情
全诗脉络
故事情节
感情波澜
明线(实)
暗线(虚)
月夜弹琵琶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同是天涯沦落人
却坐促弦急
闻声作叹息
相逢何必曾相识
翻作琵琶行
歌女的身世
诗人的感受
满座皆掩泣
两线交汇
主旨
通过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及沦落天涯的悲惨身世, 表现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 抒发了诗人谪居江州在政治上的失意之感,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
李凭箜篌引·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1.对下列诗句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这里的“吴丝”是指吴地盛产的蚕丝,适于做弦;“蜀桐”是指四川所产的桐木,是做乐器的优质木材。这两句描述了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
B.“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这里的“十二门”是指当时的长安城门;“二十三丝”是指箜篌的弦数,此处代指乐声。
C.“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老鱼”和“蛟”本已老弱无力,现在竞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人意料的形象描写,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D.“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里的“露脚”指像雨点一样连续下落的露珠,这两句形容音乐的感人至深。
2.对本诗的艺术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B.第五、六句分别“以声”“以形”写声,写出了乐声的起伏多变,优美动听。
C.第七、八句起到篇终,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扩大了诗的意境,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结尾两句用吴刚、玉兔静止的动作,进一步烘托了乐声的效果
D.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想像奇特,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描绘,借助诗人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构成了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
作业:
(1)“举酒欲饮无管弦”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2)任选角度赏析“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3分)
(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3分)
(4)从描写的角度分析,“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属于什么描写?这种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参考答案:
(1)为下文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埋下伏笔。(2)言之成理即可。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大弦的声音比喻作急雨;将小弦的声音比喻作私语;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琵琶声的高低缓急。 (4)属于环境描写。以景色的寂静寥廓,侧面烘托出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的状态,从侧面表现了琵琶女弹奏的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