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咏怀古迹(其三)》课件23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文档属性

名称 5.《咏怀古迹(其三)》课件23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2 15:0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一)《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各咏一古迹。
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
诸葛亮。
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历史上的昭君
(二)
选秀入宫
昭君自小天资聪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无一不精,尤其擅长弹琵琶,加之美貌如花、艳可倾城,所以年方二八就以秀女身份被挑选入宫。
而当时从全国各地挑选入宫的美女数以千计,元帝无法一一见面,便命画师毛延寿画像。昭君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了一颗丧父落泪痣。昭君因此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昭君出塞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昭君慷慨应诏, 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
传说“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途中,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在马上百无聊赖,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掉落在地。“沉鱼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昭君到匈奴后,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昭君青冢
咏怀古迹(其三)
(三)通读诗歌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shuò zhǒng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xǐng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请找出诗中的诗眼?
(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
问题探讨一: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即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鉴赏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步骤一:明确指出是什么人物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步骤二: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歌如何塑造形象的;(分点说明、概括)
步骤三:分析诗人所寄寓的感情或蕴含的哲理。
不同意。
(1)本句刻画的是昭君这样一个天资聪颖、多才多艺、正直质朴、忍辱负重为国为民而远嫁异邦的深明大义的女子形象,为民族争来了安宁,为国家化解了危难。
(2)运用“群山万壑”这一雄奇意象。正是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衬托昭君的奇伟形象。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3)“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作者正是通过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诗人此句所寄寓的感情是对的王昭君的缅怀与敬仰。如此气象雄伟的起句,用在昭君村上是适合、协调的。
问题探讨二: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本诗主旨的理解。
咏史怀古诗主旨探讨
步骤一: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
步骤二: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领悟意图、感情)
步骤三: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手法)
寻找连接点
(1)唐玄宗天宝五年,才华横溢的杜甫西入长安却进取无门,困顿十年,有才不得重用。
(这与多才多艺的昭君美不得宠相似)
(2)安史之乱爆发,流亡颠沛又为敌所俘。后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又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无辜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而昭君也是君王不辨美丑使其远离故土)
(3)晚年杜甫漂泊在西南一带,远离家乡直至逝世不得归。
(昭君的结局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杜甫既感叹昭君的遭遇,又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1)悲昭君的不幸。颔联一去一留反差强烈,用了对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颈联用了一个典故,流露对画师无耻行为的怨恨。尾联的“怨恨”两字更是直接点明了全篇主旨。着重表现远嫁异域的王昭君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也表达了对昭君有倾城倾国之貌却被人嫉恨,远嫁异邦的无限慨叹。
(2)悲叹自己的不幸。
诗人才华横溢却进取无门,有才不得重用,流亡颠沛又受排挤;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晚年漂泊在西南一带,远离家乡。抒写了自己虽有报国济世之志却屡遭排挤、不得重用的遭遇,寄托自己的思乡之苦与家国之情。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引出歌咏对象
概述悲剧一生
揭示悲剧根源
点明昭君之怨
怀古咏史诗常见的手法和主题
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技巧手法:
(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2)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衬托、借古讽今、想象、虚实结合、象征等。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常见主题:
(1)缅怀 (敬仰)先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感慨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
(2)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
(3)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借古讽今,批判现实。
(4)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课堂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1)台城,旧址在南京鸡鸣山南,原为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
(2)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咏史怀古诗主旨探讨
步骤一: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吴、东晋、宋、齐、梁、陈>,曾经繁华无比。)
步骤二: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而感伤)
步骤三: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今昔对比、怀古伤今)
【参考答案】
同意。(1分)
(1)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2分)
(2)诗人凭吊台城古迹,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形成了鲜明对比,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作者怀古伤今,在历史感慨之中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