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诗
一、登高望远,思亲怀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登高怀人,客中思乡
登高诗
二、登高望远,伤时悲己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思古忧今,发时事之悲
登高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感怀伤时,抒身世之悲
登高诗
三、登高望远,抒怀励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高瞻远瞩,积极进取
登高
杜甫
诵读诗歌,吟咏诗韵,体会诗歌情感色彩;
把握诗歌景物意象,理解融情于景的情景关系;
对比鉴赏作品,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目标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歌认识
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写作背景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歌诵读
悲
整体感知
自读诗歌,思考讨论:
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
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
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落木 长江
急
高
哀
清
白
飞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
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一想。
萧萧
滚滚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心灵的。
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这不是一只快乐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清白是冷色调,显环境冷清凄凉,内心也倍感凄凉。
格律诗中首联往往具有奠定情感基调之用,请标注首联景物描写的特征与诗句意境?
诗歌探究
猿鸣哀伤
飞鸟孤独
野旷寂寥
高台萧瑟
孤独无依
漂泊痛苦
颔联中景物描写相对集中,但使用了大量修饰语来表现落木与长江,请体会其含义。
诗歌探究
无边落木萧萧下
沉郁之情
生命之短暂
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昂之怀
时间之永恒
意境:苍凉、雄浑、悲壮的心绪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上下两句相对比,衬托着写: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愈显得短暂而渺小,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落木——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喻生命之短暂。
一泻千里,喻时间之永恒。
长江——
肃杀凄凉 雄浑开阔
意境:
颈联和尾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表明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表明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客居他乡。
暮年。
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是极、很之意。
是“遗憾”之意,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
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郁积在胸中的愁闷无处宣泄。
万
常
作客
多
独
苦
恨
百年
新停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苦恨繁霜鬓, 新停浊酒杯
艰难
潦倒
“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夫之《姜斋诗话》)
情景关系
秋暮之悲、愁苦郁结
野旷寂寥、高台萧瑟
情景交融
景物
人物
颈联、尾联抒悲,笔力千钧,字字传神,是血与泪的结晶,是悲与恨的沉淀。那么作者为何而“悲”呢?请作具体分析。
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秋风萧瑟,四可悲;岁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离散,六可悲;孤独登台,七可悲;疾病缠身,八可悲;家道艰辛,九可悲;国运艰难,十可悲;重阳佳节,抱病断酒,十一可悲。
概括起来就是:羁旅愁、身世苦、家国忧。
小结:
这首诗 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悲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
比较阅读
尝试背诵杜甫《登楼》,并与《登高》比较异同。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客心:客居者之心。 登临:登高观览。临,从高处往下看。
玉垒:山名。 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北极:星名,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
寇盗:指入侵的吐蕃集团。
可怜:可叹 还:仍然 聊:姑且
《梁甫吟》:情调哀伤的曲子。《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同:1.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2.都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3.都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异:1.写作时间上:《登楼》作于春季,《登高》作于深秋。2.表现手法上:①《登楼》中的“花近高楼伤客心”运用了反衬手法,“花伤客心”以乐景衬哀情;《登高》则是正衬,通过“急风”“哀猿” “落木”等夔州秋季典型的萧索凄凉景象来衬托内心的压抑和悲戚。②《登楼》的尾联“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借古讽今,用后主刘禅昏庸误国来讽喻当朝皇帝重用宦官以致国事艰难。而《登高》中没有这种手法。3.思想感情上:①侧重点不同。《登楼》主要抒发对国家多难的忧愁;《登高》既有国势日衰带来的痛苦,还有对自身漂泊无依、贫病交加、孤独衰老、报国无门的艰难处境的悲伤。②情感深度不同。《登高》中诗人的悲伤程度远比《登楼》深刻。《登楼》中既有对国事的焦虑,也充满了对国运的希望和祝福,在悲伤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积极因素;而在《登高》中,虽然时间只过了四年,但由于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自身境遇的变化,诗人抒发的悲伤更加深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