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9510011328400107886579184583820791845姓名:
班级:
考场:
座位号:
考场:
考场
考察
考场
考场:
座位号:
姓名:
班级:
考场:
座位号:
考场:
考场
考察
考场
考场:
座位号:
三立高中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6月考试题
高 一 语 文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时间:2021.06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是反映明清之际女性诗歌教育的绝佳典范。从红楼女子的诗教,我们可以窥探出中国古代诗教在女性身上绽放出的零星光芒。
女性美德的培养是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明清时期女子教育观念处于矛盾之中,虽有一些开明之士从“由礼而通诗”的角度肯定女子研习诗文,但只有文化素养较高的家庭认为教女子识文断字有助于“见礼明透”。红楼女子的诗歌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并体现出对固有女性德性诗歌教育的反击。红楼女子身份不同,地位悬殊,但唯有在诗词面前,她们有了乐趣,有了美好,有了平等,有了尊严。
红楼女子能接受到包括“诗教”在内的良好教育。元春入宫前自幼系贾母教养,贾府三春也都有专门的塾师,黛玉在进贾府前也有贾雨村作过她的私塾老师,宝钗读书识字较之其兄竟高过十倍。同时,贾府的读书环境和读书氛围为她们提供了良好的诗教环境。此外,家庭戏曲演出的熏陶,也为她们接受诗歌教育提供了方便,尤其是《牡丹亭》《西厢记》等优秀戏曲中的曲词诗句,更能够感染人,形成艺术共鸣。这些均可见当时富贵人家女子的启蒙教育情况。
在大观园中,诗教更是无处不在。诗歌是她们的生活方式,也是有趣的学习模式。大观园中五次结诗社;每逢节日庆祝更是要命题限韵写诗,评出魁首。这种结社做诗、联诗赛诗活动,是宝玉和女孩子们经常拿来闲遣时光的游戏。即使是最普通的女孩子香菱也习诗,在黛玉“不愤不启”“不俳不发”的教导下,几日后便能谈出些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学习切磋,实际上就是诗歌创作中面向现实、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教育过程,对女子诗教成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红楼女子因足不出户,其诗词创作往往多是对景物情状的摹写与感慨,如黛玉的《桃花行》《秋窗风雨夕》和宝钗的《咏海棠》《忆菊》。这些诗作往往表现出女子细腻的内心和高水平的审美鉴赏力。在诗歌风格上,除宝钗的“含蓄浑厚”“温雅沉着”外,整体上都偏阴柔,如黛玉的《葬花吟》。在作诗手法上常引用或化用唐人诗句,如黛玉的“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化用了白居易的“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薛宝钗在《牙牌令》其四中的“水荇牵风翠带长”引自杜甫的《曲江对雨》。
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指出:“清代学术之盛,为此前所未有,妇女也得沾余泽。”此时期女子教育的内容涉及广泛,以诗词教育最甚。其原因是女子比较感性,诗词的艺术魅力与女性自身的心理特性相契合。据统计,专门收录清代妇女诗集的作品就有多部,可看出清代女子诗词创作之盛。
红楼是明清女子诗教一隅。纵观明清之际,虽然正统礼教观念始终压抑着女子的才情与热情,但是思想进步的大家们,为女子读书而辩护,并亲自任闺塾师,使得越来越多的女子享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出现了大量以诗才彰显的女子,如有着“林下风者”之誉的黄媛介、江南才女吴藻等,她们著作存世的背后,无疑是女子诗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选自刘娜《<红楼梦>中的女子“诗教”》,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教的光芒,是明清之际诗歌教育的典范。
B.红楼女子的诗歌教育依然沿用了固有女性德性诗歌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C.家庭戏曲演出的熏陶是当时富贵人家女子接受诗歌启蒙教育最重要的方式。
D.红楼女子的诗教既有贾府读书环境的影响,也有在生活中学习切磋的因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以红楼女子的诗教为例,文章主要论述明清时期女子教育观念的矛盾。
B.“香菱学诗”的例子证明了学习交流对女子诗教成长具有促进作用。
C.文章从内容、风格和作诗手法等角度阐述了红楼女子的诗歌创作情况。
D.清代女性诗人和女性诗集的大量出现是女子诗歌教育发展的重要证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红楼女子主要以家庭成员之间学习切磋和借签前人诗作的方式来提升创作水平。
B.清代女子诗词创作之盛,与女性的心理特性相关,也是女子诗教发展的必然结果。
C.明清之际,更多女子享有受教育的权力,得益于思想进步的大家们所做的努力。
D.红楼女子摆脱了正统礼教观念束缚,因而彰显诗才,表现出高水平的审美鉴赏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6月15日《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团体标准正式实施,对儿童零食营养健康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规定。由于缺少儿童食品安全生产标准,许多面向儿童销售的零食高油、高盐、高糖、添加剂多。与国外的儿童零食标准相比,国内现行的各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此前并无关于“儿童零食”的概念和相关标准。许多食品生产厂家在生产儿童零食时,执行的多是成人标准。儿童的身体尚未发育成熟,排解能力差,按照成人标准加入添加剂,可能给儿童健康带来风险。
儿童食品标注不规范、家长对国内儿童食品品牌信任度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儿童零食市场的健康发展,建立儿童零食标准体系成为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之前行业规范和标准体系有所缺失,让消费者产生了‘儿童吃零食不健康’的认知”。良品铺子CEO杨银芬表示,儿童零食标准的落地,有望为儿童营养零食规划提供研发依据。
(摘编自《儿童零食有了专门标准》)
材料二:
很多功能饮料的广告强调产品可以补充各种微量元素,或是在运动后能够迅速恢复体力。越来越多青少年被其口感、包装、宣传而吸引,出现过量或不正确饮用功能性饮料。殊不知,这类饮品只适用于成年人大量运动后喝。
功能饮料一般是在水里加入了维生素、葡萄糖、矿物质、电解质、功能性脂肪酸,还有咖啡因、牛磺酸等成分的调味饮料。在没有补充需要的情况下使用功能饮料,特别是糖类、牛磺酸、咖啡因等成分,对老年人、儿童和患高血压等疾病的人群甚至有危害。而氨基酸、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素,日常饮食完全可以满足需求,如果补充过多,反而会造成不良反应。对室内办公为主的白领和没有大量流汗的普通人而言,盲目乱补,反而适得其反。
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过量或空腹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会摄入过多咖啡因,使神经系统中毒。
家长和孩子都应该警惕,选购时一定要注意查看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别再为了追求时尚而过量长期饮用功能饮料了。
(摘编自《功能饮料真的有特效吗?青少年千万要小心》)
材料三: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慢病管理中心主任米杰表示,3~6岁是预防孩子肥胖关键“窗口期”,学龄前阶段的孩子身高和体重的增长速度与2岁以前婴儿期相比,会有明显下降。这其实是正常的自然生长规律。从肥胖角度来说,学龄前的年龄段是生命周期易发生以后肥胖的第三个关键期(前两个分别是胎儿期和婴儿期)。从人类生物学角度来说,这个时期叫“脂肪重聚”阶段年龄,孩子出生时,脂肪比例比较高,然后逐渐下降,正常发育的孩子,身体的脂肪比例到六七岁开始回弹。“脂肪重聚”的年龄越早,以后越容易发生肥胖。
文献研究表明不吃早餐的儿童发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更大。多次摄入热量较高零食的儿童相比不吃零食的儿童患超重肥胖的概率更大。进餐时速度过快也会增加儿童肥胖患病风险。米杰认为,家长除了要注意预防儿童肥胖,要为孩子的健康打好基础。保证足量钙摄取的同时,多进行户外活动。学龄前的孩子推荐每天睡够10~13个小时。运动有利于孩子肌肉和骨骼发育,提高心肺功能,预防肥胖。
(摘编自《3~6岁是预防肥胖关键期你家娃超重了吗?》)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儿童成长过程中有其独特的营养需求,不能简单以成人标准添加营养成分,更不能随意加入添加剂等。
B.儿童日常饮食已经可以基本满足其正常的营养、膳食纤维等方面的需求,完全没有必要通过功能饮料补充。
C.学龄前是影响一生体重的关键时期,如果3~6岁时体重指数增长过快,青春期及成年肥胖的几率将大幅增加。
D.功能性饮料的成分复杂,是专门针对成年人的能量饮料,成年人饮用无碍,但对老年人或儿童而言有害无益。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内儿童食品没有相关的标准规定,《标准》出台之后,会大大改变家长们盲目在国外买儿童食品的状况。
B.我国儿童零食市场规模和潜力都很大,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既是对儿童成长的保驾护航,更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C.儿童零食受到越来越多家长重视,让零食吃得放心、更满足营养需要等消费需求,推动了儿童零食标准的出台。
D.功能饮料中含有的咖啡因,对青少年和儿童带来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的,家长不可盲目追求时尚而忽视孩子健康。
6.社区有一个关于儿童营养的座谈会,小区的儿童营养顾问要在会上发言,请你结合材料相关内容,为儿童营养顾问的发言列出几个要点。(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灾情发生后
侯发山
消防车像脱缰的野马“呜呜” 到现场。他不断地催促道:“快!快!”驾驶员不乐意了:“再快也不能把脚伸进油箱里啊?踩到底了!”
车上的几位战友也感到李正今天有些不正常,其中一个忍不住说道:“今天是周日,那栋办公楼不会有人。”
“放屁!”李正大声嚷道。说罢,他才想起拨打110。他凭直觉判断,这场大火不会无缘无故发生,警方还是早介入的好。
土地局有两栋办公楼,一栋新的,十八层高,去年刚刚竣工的;一栋老的,上世纪六七年代的建筑,上下两层,不知道为什么还没有拆掉。失火的是老办公楼,火是从一楼燃起的,一条条火舌和一股股烟雾交织着包围了整栋小楼。
李正他们这辆消防车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没等车停稳,李正撞开车门,掂起一具灭火器冲向浓烟滚滚、火焰冲天的现场。等战友们反应过来,李正的身影已经消失在烟雾和火焰之中。
李正跌跌撞撞来到二楼,摸索着闯开那间办公室的门。幸好,屋内并没起火。不过,火雾随着他扑进屋里。李正打开灭火器,一阵白色的泡沫吐出,火焰下去不少。他看到老人用自己的身躯紧紧护着一个木箱子。李正甩掉灭火器,上前去抱老人。老人喘着粗气:“别管我,先搬这个箱子!”声音苍老,果敢,不容商量。李正仅仅是停顿了半秒钟,抱起那个木箱子奔向门外,一跃而起,从楼上跳下,随即,房子也“轰隆”一声坍塌了。
李正傻了!几乎同时,一条条水龙冲向火海,一个个身影随着水龙扑了过来。
李正把箱子交给及时赶到的警察,箭一般返回现场,和战友一起救人。李正的眼泪哗哗地流着,自责不已:“我该死!我该死!”直到把老人救出来,李正的手套已经磨烂,两手血肉模糊,不断地淌着血。
救护车把所有的伤员都送到了医院。
消防队员都是皮外伤,并无大碍;房子倒塌时,幸亏两根横梁成犄角之势架在了老人的头顶,老人虽然伤势轻微,但被检查出是癌症晚期。
私下里,指导员批评李正:“幸亏那个老同志没出意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吃不了兜着走。”指导员有他的道理,
听到这话,李正眼里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心说老人当时要真有个好歹,他还不后悔终生?
指导员以为李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缓了口气:“‘救人第一’是我们的消防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忘。”
李正分辨道:“别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个箱子比他的性命还重要!”
“有什么能比性命还重要?”指导员以为李正的脑子被大火烧糊涂了。
李正张了张嘴,没有说话。
真相终于大白:老人是土地局的纪检书记,这天到单位整理材料,有人趁机放火,打算烧死他。老人发现后脱身不得,这才打了报警电话。那个箱子装的是本单位和主管部门个别领导违法乱纪的证据。根据这些证据,国有资产免遭重大损失,个别领导干部锒铛入狱。
得知这个消息后,指导员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觉得该到医院看一看老人。
指导员还是迟了一步。他到医院的时候,老人刚刚咽气。指导员发现李正也在医院,此刻,他伏在老人的尸体上嚎啕大哭。
指导员这才知道,老人是李正的父亲。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生动形象地描给了消防车奔赴火灾现场的情形,细致具体地表现了李正内心的焦急,烘托出灾情发生后的紧张气氛。
B. 不断催促、拨打110、撞开车门以及径直到二楼那问办公室救人等细节描写,表明李正知道父亲在发生火灾的那栋楼里。
C.小说第四段写老办公楼建筑年代久远,为下文房屋在火灾中坍塌做铺垫,客观上也表明了消防救援工作的危险性。
D.指导员在得知真相后为自己之前错误批评李正而感到内疚,所以“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决定去医院看望老人。
8."箱子"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在结尾点明了李正和老人的父子关系,这样处理有怎样的妙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
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到。”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B.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C.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D.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11.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族,一种说法是父族、母族、妻族的合称,夷灭三族,是古代最残酷的刑罚。?
B.髡钳,古时的刑罚,髡是去发,钳是用铁束头。这里指扮作一个犯罪的囚徒。?
C.郎中,本文中是指帝王的侍从,俸禄只有三百石,级别虽然不高,但相当荣宠。?
D.上客,这里指非常重要的客人或者地位很高的人;门客中地位最高的也称作上客。?
12.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季布颇具才能,深得滕公好评。季布曾经率领军队多次使得刘邦处于窘境。后来刘邦召见他,授予他官职,可以看出刘邦对季布的器重。
B.季布身处危难,得到众人保护。朱家给他穿上粗布的衣服,用一辆运输用的大牛车把他送给周氏。周氏把他买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
C.季布四处躲避,惨况堪比伍员。不同的是,伍子胥对迫害他的楚国报仇雪恨;季布则成为刘邦的手下,曹丘让人写了推荐信才能见到他。?
D.季布名闻天下,曹丘出力不少。经过曹丘的不断宜扬,楚人中流传这样一句著名的谚语:得到季布应诺的一句话,比得到黄金还要可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
(2)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白帝①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②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②诛求:强制征收、剥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诗歌前两联以风雨寄兴,暗写时代的动乱,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造势、作铺垫。
B.颔联对句工巧,“高江”对“古木”,“急峡”对“苍藤”,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 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C.颈联写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传达出诗人的无穷感喟,和前两联急骤的调子形成鲜明对照。
D.尾联“何处村”是说辨不清哪个村庄有人在哭,实际是说无处没有哭声,造成一种苍茫的悲剧气氛, 展现一幅经历战乱后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
15.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描绘了周瑜的丰姿潇洒,英气勃发。
(2)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描写了宫女们早晨照镜子的情景。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______,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 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_____,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______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挤压、扭曲、 捋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 ),才能炸响,才能_____,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不但我们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更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浮光掠影???? 大起大落???? 忧心如焚???? 震耳欲聋
B.浅尝辄止???? 喜悲交加???? 忧心忡忡???? 振聋发聩
C.浅尝辄止???? 大起大落???? 忧心如焚???? 振聋发聩
D.浮光掠影???? 悲喜交加? ???忧心忡忡???? 震耳欲聋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也只要在政治之风的怂恿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
B.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怂恿下,就能飞翔,就能燃烧
C.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
D.也只要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就能飞翔,就能燃烧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A.不但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
B.我们不但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更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
C.我们不但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
D.不但我们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更承认本身魅力的艺术。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为了保护自己,变色龙经常换上与环境接近的颜色。人们对此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以为变色龙① ,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其实,② 。蜥蜴类动物的皮肤变色③ ,温度和光线是其决定因素,而且每种蜥蜴能变什么颜色也是固定的。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2020年8月,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联合启动涉未成年人网课平台及网络环境专项治理工作。各地网信部门、教育部门迅速部署落实、注重治理实效,截至9月中旬,累计关闭违法违规网站平台6000余家,集中清理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祖安文化”“黑界”等不良信息97.5万余条,处置相关问题账号、群组64.7万余个。影响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有所遏制,社会反响良好。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高一阶段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我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D; A项,“是明清之际诗歌教育的典范”以偏概全,原文第一段“是女性诗歌教育的绝佳典范”。 B项,“依然沿用”表述错误,原文第二段“体现出对于固有女性德性诗歇教育的反击”。C项,“接受启蒙教育最重要的方式”表述错误,原文第二段“此外,家庭戏曲演出的熏陶,也为她们接受诗歌启蒙教育提供了方便”。
2.A; A项,“文章主要论述明清时期女子教育观念的矛盾”分析错误,文章主要论述的是明清时期女子诗歌教育的发展。
3.D, D项,“因而彰显诗才”强加因果,并且“红楼女子摆脱了正统礼教观念的束缚”无中生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解答】
4.D.“成年人饮用无碍,但对老年人或儿童而言有害无益”错,原文是“这类饮品只适用于成年人大量运动后喝”“如果补充过多,反而会造成不良反应”“盲目乱补,反而适得其反”。故选D。
5.A.“会大大改变家长们盲目在国外买儿童食品的状况”的推断于文无据。文中只说“与国外的儿童零食标准相比,国内现行的各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此前并无关于‘儿童零食’的概念和相关标准”,由此推不出题干内容。故选A。
6.分析材料一中“多次摄入热量较高零食的儿童相比不吃零食的儿童患超重肥胖的概率更大”“由于缺少儿童食品安全生产标准,许多面向儿童销售的零食高油、高盐、高糖、添加剂多”等内容,应知孩子要少吃零食,尤其不能吃不符合儿童零食标准的零食;
分析材料二内容,功能性饮料“只适用于成年人大量运动后喝”,“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过量或空腹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会摄入过多咖啡因,使神经系统中毒……家长和孩子都应该警惕……别再为了追求时尚而过量长期饮用功能饮料了”,可知孩子不能喝功能性饮料;
材料三谈到“3~6岁是预防孩子肥胖关键‘窗口期’,家长……要注意预防儿童肥胖”,得出“孩子并非体重越沉身体才越好,预防肥胖要从小抓起”;
再联系现实日常生活,从饮食、睡眠、锻炼角度加以强调。
【答案】
6.①关于零食。孩子要少吃零食,尤其不能吃不符合儿童零食标准的零食;②关于功能性饮料。孩子不能喝功能性饮料;③关于体重。孩子并非体重越沉身体才越好,预防肥胖要从小抓起;④关于日常行为习惯。孩子三餐要规律饮食,进食速度不能过快,保证睡眠,加强运动锻炼。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D(指导员“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除了有自己错怪李正的内疚,更有对老人恪尽职守、舍命保护证据行为的震撼与钦佩。)
8.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老人在大火中舍身救木箱,让读者想一探箱子里的“秘密”。②推动情节发展。李正遵从老人的要求,先抢救箱子,才有了后来指导员批评李正的情节;李正把箱子交给警察,才有了后来的真相大白。③突显人物形象。小说通过老人舍身护箱的情节,塑造了老人恪尽职守、舍身为公的形象。④深化小说主题。这只箱子装着老人举报腐败干部违法乱纪的证据,并且正是这只箱子导致了真相大白、腐败分子伏法,深化了小说维护正义、坚决与违法乱纪斗争到底的主题。(共5分;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任意三点给5分。)
9.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或“欧·亨利式”结尾)。结尾处交代两人的父子关系,出人意料;结尾点明父子关系,与前文李正不断催促、拨打110、撞开车门以及径直到二楼那间办公室救人等细节描写相照应,又在情理之中。②使情节发展更趋合理。有了结尾处父子关系的交代,才使得李正在救火之前、救火的过程中以及救火后受批评时的言行举止更加真实、合理。③丰富人物形象。结尾处点明两人的父子关系,突出了李正当时面临救箱子还是救人这种抉择的艰难性,突显了他维护正义的个人品质。④揭示小说的主题。李正父子一起战胜违法乱纪者,彰显了正义的精神和力量。
(共6分;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若答“照应上文,使结构更加圆合”,亦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 C “楚人曹丘生”“辩士”都是判断句,“辩士”是对“曹丘生”的“评价”,省略了主语,所以二者中间应当断开,排除AB两项。“季布”是“闻之”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11. A “夷灭三族是古代最残酷的刑罚”错,“灭九族”才是最残酷的刑罚。一种说法认为九族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另一种认为是从本人算起向上五代,向下五代,共九代。
12. B “朱家”和“周家”应该对调。?
13.(1)许多有名望的人物都称赞季布能变刚强为柔顺,朱家也因此而在当时出了名。?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多”“摧刚为柔”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由于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顾”“距”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
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家说:“汉王朝悬赏捉拿你非常紧急,追踪搜查就要到我家来了,将军您能够听从我的话,我才敢给你献个计策;如果不能,我情愿先自杀。”季布答应了他。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货的大车里,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卖给鲁地的朱家。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买了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朱家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了,拜见了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喝了几天酒。朱家乘机对滕公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追捕他这么急迫?”滕公说:“季布多次替项羽窘迫皇上,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才干休。”朱家说:“您看季布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滕公说:“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朱家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再说凭着季布的贤能,汉王朝追捕又如此急迫,这样,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要向南逃到越地去了。这种忌恨勇士而去资助敌国的举动,就是伍子胥所以要鞭打楚平王尸体的原因了。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在这个时候,许多有名望的人物都称赞季布能变刚强为柔顺,朱家也因此而在当时出了名。后来季布被皇上召见,表示服罪,皇上任命他做了郎中。
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擅长辞令,能言善辩,多次借重权势获得钱财。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先生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等到曹丘先生回乡,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介绍信,终于得到,便起程去了。曹丘先派人把窦长君的介绍信送给季布,季布接了信果然大怒,等待着曹丘的到来。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再说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由于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进来,留他住了几个月,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送他丰厚的礼物。季布的名声之所以远近闻名,这都是曹丘替他宣扬的结果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 B项,“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分析错误,颔联承“雨翻盆”而来,是具体描写雨景。
15. 第一问: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对乱世百姓的同情,对安宁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第二问:①对比的手法,以“戎马”和“归马”对比,以“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的劳累、紧张,突出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揭示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恶果。诗句对比鲜明,感情强烈,富有感染力。② 细节描写,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③ 借景抒情。诗中以白帝的急风暴雨,喻唐代社会的战乱动荡;以荒村的萧条凄凉,喻“安史乱后”国家的疮痍满目。诗人通过这样的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愁与哀思。
(手法一分,解说2分。任写两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1)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C; .浮光掠影:像水面上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失。比喻印象不深,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 此处描述的对象是“政治”,应选“浅尝辄止”。大起大落:形容起伏变化极快极大。悲喜交加:悲伤和喜悦同时涌上心头。根据语境,应选“大起大落”。忧心如焚:忧愁得心里好像被火烧一样。 忧心忡忡: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忧心忡忡”偏重于“忧愁”,“忧心如焚”偏重于“焦急”,根据语境,应选“忧心如焚”。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根据语境,应选“振聋发聩”。
18.C; 鼓荡,鼓动激荡;怂恿,带有贬义色彩,指鼓励、 煽动别人做坏事,结合语境,应用“鼓荡”。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正确搭配,“只有……才……”和 “只要……就……”,另外根据句式一致的原则, 括号后面用了两个“才能”,需要填的句子也应该用“才能”。
19.C原句一共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关联词语“不但”位置不当,应该放在“我们”之后,因为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一致。第二处是整个句意表递进, 但原句是“递退”关系,应该先是“艺术本身的魅力”,然后是“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
20. ①想变成什么颜色 ②事实并非如此 ③是需要外在条件的
21【解答】根据文段第一句,可知开始时间为“2020年8月”,新闻主体是“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具体事件是“启动涉未成年人网课平台及网络环境专项治理工作”;分析第二句,可知工作延续到“9月中旬”;根据最后一句“影响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有所遏制,社会反响良好”可整合概括出事件的结果为“影响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有所遏制,社会反响良好”。整合以上提炼的信息,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①2020年8月至9月中旬,②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联合启动涉未成年人网课平台及网络环境专项治理工作,③影响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有所遏制,社会反响良好。
四、写作(60分)
1、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不愉快的争执等同学关系往事给留下难忘的记忆,可以写成记叙文,重在描写,妙在倒序,可以用日记,书信等体裁。
2、探讨同学关系紧张的原因,材料提供了自我意识、志趣性格、竞争三个角度,可以攻其一点,也可以多点综合,更可以另抒新见,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借助故事阐发道理,宜联系历史、社会深入分析,不宜面面俱到,蜻蜓点水。3、如何增进同学间关系,材料提供了尊重、理解、包容、换位思考等方式,写法同第二点。
注意立意要积极健康,肯定和谐的同学关系的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