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具体活动,认识三角形 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内)。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过程,积累一些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抽象的一般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三角形概念。
【教学难点】
会画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直角三角尺,学生每人一张学习单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我们如今身处的东台,无论是徜徉在城市大街小巷,还是漫步在乡村田间地头,一道道独特的景观都会展现在眼前。下面请欣赏咱们的魅力东台。
谈话导入
同学们,欣赏了刚才的宣传片,作为东台人我们感到无比自豪。老师从中选择了一些图片,你发现这些图片中都藏着什么图形?(三角形)
对,这节课就跟随老师一起来继续:“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一)、感知三角形
1、判断三角形
师:既然你们会“认”三角形了,老师这里有几个图形,用你们的慧眼判断一下哪些是三角形。生判断后,师:老师也是这样认为的。(课件把与不是的分开)
师:比较一下,这边为什么不是三角形呢?
找出4号去掉(板书:三条)
师:那2、6、7号只有三条边,为何不是三角形呢?(去掉,板书:线段)
三条线段就能组成三角形吗?(结合6、7号说明要围成)
出示围成不是三角形的图,说明:线段有两个端点,端点与端点相接,就是首尾相接(板书)
请一个学生把它变成三角形
2、概括三角形的概念
师:现在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两名学生说)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我们就应该在不断观察、比较、总结中学习知识。
补全板书: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师:根据你的理解,把你认为重要的词带着重音读一遍,开始。老师听出来了,看来“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这几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重要。
师:伸出你们的手指跟着老师一起画三角形。
( 二 )三角形的特征
1、指着画出的三角形,师:你们发现这里有我们认识的什么图形?(一人指)有几个角?三角形各部分都有它自己的名称。阅读课本75页,提要求:找一找,读一读,能快速记到大脑里的就合上书本,用你们的坐姿告诉老师。
2、自学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阅读,你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
生到前面回答,师相机板书。
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几个角?
小结:三角形一共有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
3、师:刚才我们画了三条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曾经老师画三角形时,我刚画了一条线段,有人就说:再画一个点就能连成三角形了,你认为可以画吗?(揭示:一条线段有两个端点,就确定了三角形的两个顶点,第三个点该点在哪里呢?)学生到黑板前指点的位置。
根据学生点的连成三角形。学生继续点两个点。
师:有多少个?生:无数个。
师:是任意点吗?(在线段中间或延长线上点点)只要在这条线段所在的直线上都不行。
小结:围成三角形的3个点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
(三)三角形的稳定性
(1)感知
师: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3个点才能围成三角形,这些三角形相同吗?那我给你三根小棒你也能围成不同的三角形吗?
咱们就地取材,给黑板上围成的三角形“拍照留影”,合起3根小棒再请两名学生围两个三角形。最后比一比:三根小棒的长度已经确定了,形状和大小改变了吗?
小结: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确定后,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不会改变。
(2)体验
师:不信我们来做个实验,用三根小棒连一个三角形框架(一生用力去拉)仔细观察,三角形的形状改变了吗?再加一根小棒连接成四边形(一生拉),现在拉后,形状改变了吗?
小结:四边线的四条边长度确定了,拉后形状和大小都变了,说明四边形容易变形,而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确定了,形状和大小都不改变,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板书)
(3)应用
师:要想使这个四边形固定,怎么办?(在对角线处加一根小棒)
再请那个学生拉一拉,发现形状不会改变了。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就是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设计的,你知道有哪些吗?(课件相继出示:大桥,自行车,电线杆,路边的树木支撑架、房屋)
认识三角形的高。
1、介绍:看看这个房屋的大梁像个“人”字,称作“人字梁”。如果我想量出从屋顶到横梁的高度,该量哪条线段呢?
生上前面来指一指。
这条线段和人字梁的底边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互相垂直)
能想办法验证一下吗?(指名)
那为什么不选这两条线段呢?对,因为这两条不是从屋顶到大梁的高度。老师直接说:这两条线段其实是这两部分的高。(课件变色)
2、概括三角形上的高
如果把这个人字梁所在的三角形画出来,(手指着大三角形)(课件移下来)刚才人字梁的高度就是从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出示顶点)到对边所作的垂直线段的长度。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课件显示高的虚线),通常画图形的高用虚线表示。它和对边是垂直的(课件显示直角标记)(课件显示高字)。
像这样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课件出示)齐读一遍
3、旋转三角形,判断是否是高。
考验你们的时刻到了。看,这条是三角形的高吗?(手指虚线)
这样(旋转一次),还是它的高吗?
小结:位置不管怎么变化,三角形的高都是从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高与它的底边都是互相垂直的。
4、(出示课件)师:为了便于区分,我们用字母表示每个顶点。如果从顶点A出发,它的对边在哪里?从这个呢?
小结:看来,顶点和对边要一一对应。
5、直接判断高。
小结:判断是不是三角形的高,必须具备从顶点出发,到对边的垂直线段。
(五)画三角形上的高
1、画高
A、学生尝试画:
如果给你三角形的底,你能画出底边上的高吗?作业纸上的第一题尝试着画一画。
B、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画的?(一人到黑板上演示)
师:他画得规范吗?
C、课件示范演示,边讲解:(边线重合、平移靠点、过点画线、不忘标记、画高用虚线)从与底相对的顶点向底画垂直线段,它就是三角形这条底边上的高。
强调:这条底和高是对应的,并且互相垂直。
D、隐去其余两边。
师:对这个画高的过程你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吗?
和上学期学的过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段的方法比一比:
(方法相同,都要作标记,所画的一个是实线、一个是虚线)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个点就是三角形的顶点,这条线段就是三角形的底。所以画高时,必须找到底和它对应的顶点。
2、提升:
师:这三个三角形看到你们在研究三角形的高,便争论起来了:我们虽然完全相同,但我们不一样高。同学们,你们认为呢?你能摆一摆,使得它们不一样高吗?(三名学生到前面在一条水平线上摆)然后分别画一画每一条高。
师:这三条底就是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原来三角形的三条边都可以看作三角形的底,那么一个三角形能画几条高?(课件演示)
小结:一个三角形有三条高。(板书)
量高。
师:大家都认识了三角形的高,并能画出底边上的高。你能快速找到指定底边上的高并量出它的长度吗?动手量一量吧。
4、根据底和高画三角形。
师:如果老师指定三角形的底和高,你能画三角形吗?”完成作业单第3题,请人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有不同的画法吗?
小结:其实,底相同,高相同,三角形的形状不一定相同。
三、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还有疑惑吗?观察黑板,你发现,今天的学习的知识都与哪个数字有关?(三角形、三条线段、三个顶点、三个角、三条高)
数学有趣吗?来个更好玩的,带来了一根长彩带,我想在教室里拉一个大三角形。
课件相机演示,三角形的变化。
如果把所有的的能组成三角形的上面的顶点连接起来,就更漂亮了。你见过这样的图片吗?说明:著名的国家大剧院就是利用三角形的知识建筑而成的,这就是数学的魅力!看来,只要你多思考,多想象,就能创造更多的奇迹。
这节课快结束了,最后老师用一个字对这节课作个评价:“好”。(你们)好学、(数学)好玩 、(求真)好美。干脆再加一句吧:三角形好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