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17张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国论》 17张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2 15:3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
1. 了解苏洵及“论”的文体特点,积累、梳理并归纳本课文言知识。
2. 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借古讽今的目的。
3. 学习本文运用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了解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点。
4. 探究本文的现实意义,加深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深度,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一、题解
1、六国灭亡
1、公元前230年,灭韩。韩国的灭亡是秦统一战争全面展开的标志。
2、公元前228年,秦利用赵发生大地震大饥荒灭赵。
3、公元前226年,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失败后,燕灭。
4、公元前225年,水淹魏都大梁,魏灭。
5、公元前222年,王翦率军渡过长江,楚灭。
6、公元前221年,灭齐。
“论”是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就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的意思。
“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用于发表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鉴。本文即史论。
2、文体
《留侯论》《过秦论》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三字经》
3、作者
1009年-1066年,生于眉山,1016年开始读书,学习断句、作诗文,但没有学会就放弃了读书。 1035年 ,第一次应乡试举人落第,始发愤读书。
1056年,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文章,认为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次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代表作《几策》《权书》《衡论》和《六经论》等。
二、赏析
朗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
2、第二段和第三段是什么关系?各证明了什么
观点?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第四段起什么作用?关键句是什么?
4、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
2、文章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故曰:
弊在赂秦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弊在赂秦
3、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对 比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失百倍
大欲
大患
固不在战
得难
献易
有限
无厌
奉繁
侵急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不战而判
引证
4、齐燕赵没有贿赂秦,为什么也灭亡了?
不赂者

与嬴不助五国

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用武而不终
不能独完
5、第三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假设论证,用“向使” 引起假设,总结六国
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同时又为下文进
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6、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意在阐述
什么主张?
结构:承上启下。内容上指出六国灭亡根源在于为国者无积威之所劫
7、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语带双关,有什么含义?
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赂秦力亏:韩、魏、楚
弊在赂秦
赂者以不
赂者丧
与嬴不助五国
以荆卿为计
用武而不终
为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借古
讽今
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假设论证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既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同时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写作背景
艺术特色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
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
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
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
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
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
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
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本文除了用词准确、言简意赅外,语言生动形象,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
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
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