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朱子语类》三则 课件(25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7.1《朱子语类》三则 课件(25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2 15:5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存天理,灭人欲。
鹅湖盛会
宋明理学
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但陆属主观唯心论,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因此,二人辩论争持,不欢而散。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有了“理学”与“心学”两大派别。
存天理,灭人欲。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所讨论的,主要是以“性”(人性)与“天道”(理或天理)为中心的哲学问题,同时涉及到政治、教育、道德、史学等方面的问题。
宋明理学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
程朱理学
程颢
程颐
二程被认为是北宋理学的实际开创者。他俩的学说,以“心传之奥”奠定了道学的基础,更以“理”为最高的范畴,因此亦称作理学。
二程的学说,特别是其核心观点——“存天理,去人欲”,后来被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陆王心学
陆九渊,字子静,抚州金溪人。南宋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人称“象山先生”。
其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世界的本源是心。名言: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阳明洞,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在认识论上,他提出 “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6.《朱子语类》三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简介
宋明理学
朱熹(1130~1202)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婺源县)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子语类》
宋明理学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此书编排次第,首论理气、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问题,以太极、理为天地之始;次释心性情意、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论知行、力行、读书、为学之方等认识方法。又分论《四书》、《五经》,以明此理,以孔孟周程张朱为传此理者,排释老、明道统。
《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容丰富,析理精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一则
宋明理学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於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数过:几遍。 厌:满足。
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一则
宋明理学
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昏塞不通,可惜!
盖: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提醒精神:提神醒志。
着意:用心。 愦愦:混乱不清醒。 恁:如此。
人心是天理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明白事理.如果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如此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此则讲了一种怎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说明。
精读、反复读、深思、不贪多、要勤奋。只有通过精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还特别指出不好的读书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二则
宋明理学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乃:却。 为:表示被动。
克己: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和私欲等,使之合乎天理。
埽除打叠:洒扫收拾。埽,同“扫”。打叠,收拾、安排。
(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去做事情时,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后又去后悔莫及,这应该怎么办?朱子回答说:“这就是缺乏‘克己’的工夫。对待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二则
宋明理学
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合:应该。 著:同“着”。 机:关键。
就好象前面有一条大道,又有一条小道一样。心里明知道要走大道,但是,却被小道上的东西所吸引,自己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小道;等到前面遇到棘荆杂草,心理就后悔。这里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
文中“大路、小路”各喻代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用原文回答)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 “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休无止地动摇人心,而人又不能很好地克制自我,这样很容易被欲望左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二则
宋明理学
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苟且:随随便便。 上:上等。 著力:用力,努力。
所以,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去做克己的功夫。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假如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无需劳神费力去思考,自然回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二则
宋明理学
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着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
分别:不同的方式。 大段:仔细。 照管:照应。
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那样的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首先需要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假如是普通的人,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
圣人、贤人、普通人在天理人欲之间各是怎样选择的?
圣人:自然存天理而行;
贤人:先分辩再行动;
普通人:克制私欲而行。
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明辨天理后行动,普通人则要用力克制自己的欲望,依照天理行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二则
宋明理学
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不……乎:反问句,不是…吗?
直:应该,应当。
曾子曾说:“‘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这个使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象面临深渊,又好象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才知道怎样避免身体损伤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工夫才行。”
本段引用曾子的话,有何目的?
旨在告诉人们“天理”是以“仁”为核心的,遵从天理即践行“仁”的学说。对普通人来说,“仁”是贯穿一生的必须承担的责任,只用毕生追求“仁”,才能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境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三则
宋明理学
廷秀问:“今当读何书?”曰:“圣贤教人,都提切己说话,不是教人向外,只就纸上读了便了。自家今且剖判一个义利。试自睹当自家,今是要求人知?要自为已?
向外:向外人炫耀。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辨别义利之别.试着察看下自己,是要在人前出名,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三则
宋明理学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孟子曰‘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虽是为时君言,在学者亦是切身事。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代的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的目的是给别人看。’孟子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这话当时虽然是对梁惠王说的。但是,带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三则
宋明理学
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今人只一言一动,亦步亦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从这边便是为义,从那边便是为利;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于不肖之途。这里只在札定脚做将去,无可商量。若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却好商量。
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就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在这个(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的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清楚了,深入下去还需下大功夫,但是,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朱熹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哪种不良现象?
“今人只一言一动……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批判了当时的读书人只追求利益,不注重追 求义理,导致整个社会都追逐利益,不讲求义理的现象。
“义利”观与朱熹的“天理人欲”观有何内在联系?
孔孟的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熹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总结
宋明理学
一则:读书的方法——读书要熟读精思。
二则:“天理”即是心之本然,而人欲则是超越延续生存条件、追求美好物质生活的欲望。
三则;引用孔孟的话阐述自己的义利观,认为是“为利”还是“为义”是小人与君子的区别。
谢谢
大家
THANK
YOU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真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