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一、单选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军费,军费在国家总支出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见下表(注:德国不包括“特殊的临时支出”)。四国军费在全国总支出中的比重(单位:%)
据下表可知,当时( )
A.帝国主义国家间战争频繁
B.军事工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
C.美国取得了世界工厂地位
D.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外扩张
2.1915年5月7日,英国客轮“卢西塔尼亚”号遭德国潜艇击沉,遇难中有128名美国人。英国政府立刻动员各种力量在各个中立国家不断报道该事件。英国的举动( )
A.促使美国迅速做出了参战决定
B.有利于英国海军夺回制海权
C.遏止了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D.加剧了美德两国紧张的关系
3.如下图为1921年新西兰画家大卫·洛所作。画中的马代表德国,马车上的货物写着“无尽的赔偿”,马车前,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对手持马鞭的法国总理白里安说:“也许让马蹄着地它会跑得更快一些。”该漫画意在揭示凡尔赛体系( )
A.违背了英法两国意志
B.对德国制裁过于严厉
C.迫使英国放弃“大陆政策”
D.导致对德“绥靖政策”产生
4.孤立主义(中立主义)思想影响了美国一百多年,下列关于这一思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乔治·华盛顿告别辞中开美国孤立主义之先导
B.一战后期,美国放弃中立态度,卷入欧战中
C.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导致美国并未加入国联
D.为避免卷入欧洲纠纷,美国缔结《洛迦诺公约》
5.一战后,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使它不能像过去那样执世界之牛耳,法国在战争中工农业损失严重;德国战败,陷入经济困境。美国在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日本经济也获得了极大发展。材料反映了一战( )
A.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B.动摇了欧洲的经济优势地位
C.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D.彻底瓦解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6.《顾维钧回忆录》里写道“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材料所描述情况发生在(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九国公约》的签订
C.《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D.《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7.“布尔什维主义和布尔什维克党的产生,标志着与西欧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出现。”这里的“新型”是指( )
A.组织严密、纪律严明
B.以暴力革命为手段
C.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目标
D.以列宁为首的坚强领导
8.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创立的标志是( )
A.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
B.1900年《火星报》的创办
C.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D.1917年“四月提纲”的提出
9.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的几个月,“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政党”等字眼在城市或乡间广大人民群众中十分流行,俄国民众一夜之间几乎都成了社会主义者。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世界上首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B.暴力革命成为了俄国社会的共识
C.科学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了现实
D.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群众基础广泛
10.“从俄国革命的种子里长出一个大帝国,它借助另一次世界大战徐徐登上世界列强的宝座。”上述材料中的“革命”主要指
( )
A.俄国二月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德国十一月革命
D.匈牙利革命
11.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所有沙皇制度的象征物都被销毁,镶有罗曼诺夫王朝的两头鹰的旗帜被撤下。冬宫上,象征着国际革命标志的红旗在飘扬着”。上述事件( )
A.促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标志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歧已经消失
C.使无产阶级全面掌握了国家政权
D.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12.有俄罗斯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由于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在城市和农村,在上层和下层正日益尖锐的矛盾就是这种要求的反应。”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B.十月革命完成了国家富强任务
C.十月革命是俄国近代化的要求
D.反沙皇专制是十月革命的目的
13.有学者认为,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如果说计划的目标是“政权生存”,那时的经济也许可以说是计划经济;但如果说计划的目标是“经济发展”,那时的所谓计划则极为缺乏经济发展的成分。该学者意在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具有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
B.围绕保卫和巩固政权展开
C.为新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
D.推动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14.这将是“新一代的新十月革命”,只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苏联就会迎头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对手”,因为“新一代建立在英雄精神和大规模群众运动的复活之上。”“这”指的是( )
A.列宁开始探索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新路径
B.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苏俄经济的快速恢复
C.苏联开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工亚化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重大突破
15.苏联在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农村富农阶层控制着剩余粮食并拒绝购买高价工业产品,在城市工业品卖不出去、缺乏粮食没有粮食出口换取工业设备的现象。据此可知苏联( )
A.新经济政策造成了严重的危机
B.国内商品货币关系尚未恢复
C.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封锁
D.推行农业集体化具有必要性
16.1921年8月,人民委员会关于贯彻新经济政策原则的指令中说:“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国营的和合作社的商品交换,而且不应当只限于地方流转范围,在可能和有利的地方应当转为货币交换形式。”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
A.重视并利用市场机制
B.强化计划经济体制
C.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D.导致资本主义复辟
17.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18.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建立了五大坦克生产基地:乌拉尔、哈尔科夫、鄂木斯克、列宁格勒以及车里雅宾斯克。1945年生产各类坦克29
175辆。此现象( )
A.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结果
B.源于两个“五年计划”建设迅速实现工业化
C.表明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就
D.是农业集体化的直接结果
19.《世界大历史》一书中指出:政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存在的。美国独立革命为的是宣扬个人至上的理念;法国大革命乃是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而战;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是要让工业社会的劳动阶级出人头地;纳粹德国的诉求是保护优等民族,拥护纳粹领袖希特勒。下列对于作者观点理解最正确的是( )
A.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是政治行为的根源
B.为了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都是合理的
C.政治行为的实施体现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
D.不同的政治理想决定世界政治制度的多样性
20.1905—1908
年的印度人民反英斗争同1857—1859
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相比,具有的新特点是( )
①民族资产阶级起了领导作用
②无产阶级自觉地参加了斗争
③运用政治罢工和武装斗争相结合的方式
④矛头直指向英国的殖民统治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1.埃及“华夫脱运动”的结果是( )
A.取消了英国在埃及的特权
B.英国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C.埃及争得彻底独立
D.运动遭到英国当局的残暴镇压
22.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上述材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是( )
A.引发了十月革命
B.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C.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D.欧洲各国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23.下图为1942年1月1日,由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共同发表的《联合国家宣言》。该宣言( )
A.决定成立联合国
B.成为二战的转折点
C.带有强权政治色彩
D.加速了同盟国家协同作战
24.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议会领袖交谈时承认:“我们业已遭受进攻……战争在太平洋上爆发已成事实,我们已经处于战争状态。”该言论发表的背景是( )
A.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B.德国突袭波兰
C.《联合国家宣言》发表
D.日本偷袭珍珠港
25.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但全球化尚处于自发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
A.市场机制普及
B.世界体系巩固
C.大国关系缓和
D.国际合作深化
二、非选择题
26.2021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3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15—1914年的百年间,大国间的战争几乎都不出自家门前的区域。……但是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荷兰、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这一切现象当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改变,却要数美国人的参战。美国的加入,从此决定了20世纪历史的面貌。
——霍布斯鲍姆
材料二
针对《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及其盟国承担全部罪责,1921年3月12日,躲过外长西蒙斯在国会发表演讲:“我们已经在和约上签署了一项表明德国唯一承担责任的声明,但并不意味着关于德国是唯一的战争罪犯的指责是真实的。世界必须逐渐了解关于德国是唯一罪犯的说法是错误的,竭尽全力来澄清这一问题是我们的责任。”在英国大陆均势和美国的帮助下,德国经济迅速恢复。1926年德国在不承认战争罪责的条件下加入国联并成为常任理事国,从而洗脱了战争罪责。
——摘编自张国臣《试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对一战的反思》
材料三
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表
时间
国别
减少比例
1915年与1914年相比
欧洲列强
约1/5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英国
1/2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法国
1/3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德国
完全停止出口
……取消德国在中国、埃及、利比里亚、暹罗、摩洛哥、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的特权,但将它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和利益转让给日本。
——《凡尔赛和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一战结束后“20世纪历史的面貌”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德国推卸战争罪责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一战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7.甘地的思想是留给印度和世界的一笔宝贵遗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也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憎恶使甘地认为,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他理想中的社会是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的基础之上的真理和非暴力社会……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其中心是手工纺织和印度村社……对于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而言,甘地的思想也无疑是一付适当的解毒剂。
——何新华《评甘地的反工业主义思想》
材料二
(甘地)试图在道德规范和经济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并且通过诱导资本家进行道德转变来使无情的资本主义秩序变得有人情味儿……德国绿党创始人佩特拉·凯莉曾公开宣称:“在我们政治生活的某些特定领域,我们受到了甘地的巨大启发……把有责任地使用原料作为以生态为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的一部分,会降低以我们的名义继续暴力政策的危险。
——(印度)PA.纳扎里斯《甘地:杰出的领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甘地思想对当代工业社会而言,“是一付适当的解毒剂”。据材料二,指出甘地思想对解决当今工业社会弊端应有的启示。
28.二战期间重要文献
内容
出处
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
……协助从纳粹德国统治下获得解放的各国人民,以及欧洲的前轴心附庸国人民,用民主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
……要和其他爱好自由的各国合作以建立一种在法治下的世界秩序,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与普遍的福利。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通过的《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
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
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
——编者据网上资源整理
(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以上三个文件颁布的重要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维护世界和平的角度分析以上三个文件的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
1——25:DDBDB
CCCDB
DCBCD
ABBCA
BBDDD
26.(1)新变化:使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建立;美国、日本等国乘大战之机迅速崛起;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
(2)原因:《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严厉惩罚;德国国内民族主义浪潮激荡;英美推行均势政策,不愿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在美国资本扶持下,德国经济快速复兴。
(3)影响:“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一战”结束,列强无视中国主权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发五四运动。
27.(1)思想:印度不能以西方工业文明为发展模式;建立与印度文明相适应的经济秩序;重建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原因:社会背景: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农村经济衰败。
个人经历:接受印度传统教育;目睹西方工业文明现状。
(2)启示:在经济发展中注重道德建设;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28.(1)以上三个文件都是在二战期间颁布的。《大西洋宪章》背景:苏德战争爆发后,第二次世界大战范围进一步扩大,美、英迫切需要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背景:欧洲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法西斯德国崩溃在即,日本在这场战争中败局已定,但在亚洲太平洋战场形势依然严峻。《联合国宪章》背景:雅尔塔会议讨论了成立联合国的问题。世界反法斯战争即将获得胜利,如何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引发关注。
(2)三个文件都有利于重建世界和平。《大西洋宪章》提出对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目的和进步民主的重建战后和平的目标,对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打败德、日侵略者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表达的实现民主的欧洲的政策,激励了欧洲各国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联合国宪章》维护世界和平,增加国际合作的宗旨与原则,对战后世界和平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