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13 11:4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第8课
璀璨的文学艺术
类别 时间 成就
科技 1973年
制定”______计划”
20世纪80年代
教育 1977年
1986年
文艺 50-60年代
1981年
1991年
体育 1984年
2000年
2004年
______成功培育出第一代____________水稻
1986年3月
抓住______化机遇,以______化带动______化,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恢复普通高等学校____________制度
颁布《__________________法》
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立____________奖
实施”____________工程”
在第______届______奥运会上,中国实现金牌零的突破
在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三
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名列金牌第二名。
本课启示: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优秀品质,学习体育健儿为国争光﹑英勇顽强的拼搏精神.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香港被英国割占或租借的过程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强租新界
1860年
《北京条约》
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1842年
《南京条约》
割占香港岛
澳 门 被 葡 萄 牙 强 占 的 过 程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
三国孙权派将军卫温等到达夷洲,密切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隋朝隋炀帝三次派人到达了流求,密切两岸的经济、文化联系。
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立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促进台湾 的开发。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
台湾问题
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
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占台湾
近代历史上,台湾主权曾两次失而复得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收复台湾主权
1949年,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逃到台湾,台湾与大陆又被人为地分离了。
(1)“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谁首次
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
(2)“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构想提出的
目的是什么?
(3)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国两制”的构想
目 的
实现祖国统一
内 容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国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地 位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现
“一国两制”的构想
提出者
邓小平
“一国两制”首先针对 问题提出 ,成功实践解决了 、 问题。
1982年作出
收回香港的决策
1984年签署
《中英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祖国
1987年签署
《中葡联合声明》
一国两制
1984年12月,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谈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1997年7月1日零点)

澳门政权交接仪式(1999年12月20日零点)
问题探究一:
我国为什么能够顺利解决
香港和澳门问题?
综合国力提高
民心所向
“一国两制”的构想
问题探究二:香港、澳门回归后的发展给我们什么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我们要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外交上争取主动权。我们就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国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一样吗?
不一样,港澳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实质是主权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 ”。中央人民政府主张在实现统一之前,双方按照 、 的原则,积极推动两岸 和各项交往,为国家和平统一创造条件。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 和 上的联系日益密切,这为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解决台湾问题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海峡两岸交往原则:
互相尊重、互补互利
海峡两岸交往任务:
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和各项交往,为国家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台湾的统一?
我们期盼着……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归祖国;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澳门回归祖国;
海峡那边的亲人,何日能与母亲团聚?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後/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後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台湾·余光中)
《七子之歌·澳门》是闻一多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七子之歌》中的首篇。其余六部分别为《香港》、 《台湾》、《威海卫》、 《广州湾》、 《九龙》和《旅顺,大连》。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
尽异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请欣赏《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
请你依据所学历史知识回答:
1.歌词中的“MACAU”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谁?
2.是谁掳去了“MACAU”,“MACAU”又于何时回到“母亲”的怀抱?
3. “MACAU” 回到“母亲”的怀抱是依据什么方针进行的?这一方针的谁提出的?
读材料,探历史
澳门 中国
葡萄牙
1999年12月20日
“一国两制”方针 邓小平
《七子之歌·澳门》
七子之歌
.
香港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啊,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咬着我的骨肉,嚼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进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海狮”指的是什么?“海狮”咬嚼的“骨肉、脂膏”指的是什么?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
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
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
一国两制
提出者:_______
实践:香港回归 ____年__月__日
澳门回归 ____年__月__日
未来: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______、________”
内容:在________的前提下,我国主体部分坚持________制度,___、____和____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____________制度长期不变。
香港市容
幻彩咏香江
台北市容
日月潭



高雄港
澎湖群岛
1999年12月20日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台湾
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前提:一个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国两制的含义:
(1) 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这是收回香港、澳门的根本原因。
(2)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关键。
问题探究一:中国为什么能成功地收回香港?
(3) 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奠定了群众基础
(4)中英、中葡《联合声明》提供了法律依据。
(5)中国政府“主权问题不容商量”的坚决态度
   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
澳门问题?
前提条件——国力强大
群众基础——渴望回归
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七子之歌·澳门》是闻一多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七子之歌》中的首篇。其余六部分别为《香港》、 《台湾》、《威海卫》、 《广州湾》、 《九龙》和《旅顺,大连》。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异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1.为了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提出的基本方针是 。
2.“一国两制”是指在 的前提下,我国的主体 部分坚持 ,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 制度。
3.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 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在解 决 、 、 问题上实行“一国两制”。
4.1984年12月, 在北京签署,中国政府成功解决了香港回归问题。1987年4月,中国和葡萄牙政府签署了关于 问题的联合声明。葡萄牙政府宣布将于1999年结束对 的统治管辖。
5.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 ”。中央人民政府主张在实现统一之前,双方按照 、 的原则,积极推动两岸 和各项交往,为国家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6.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 和 上的联系日益密切,这为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预习导航
邓小平
“一国两制”
社会主义
一个中国
资本主义
香港
中国特色
中英联合声明
澳门
台湾
澳门
澳门
互补互利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相互尊重
文化
经济合作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