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教养的途径》课件(21张PPT)—2020-2021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获得教养的途径》课件(21张PPT)—2020-2021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90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3 05:5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获得教养的途径
赫尔曼?黑塞
以下是部分国外景点专门为中国游客设的警示语,哪些触痛了你?
  在美国旧金山,公交车上明确用中文标出:法律规定,前面座位是老人与残疾人的。
  在德国,古城特里尔市马克思故居赫然用中文标注:禁止吸烟、禁止吃零食。
 
在法国卢浮宫外设有“禁止随意大小便”的中文标示。
  在法国巴黎圣母院有用中文写着“请保持安静”的告示。
一个号称“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在近代)却逐渐丧失文明优势,成为教养指数低下的负面样板。
问题的要害在于,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把粗鄙当豪情,把无知当朴素,把暴力当革命,把失礼当率真,把低俗当可爱,把仇恨当爱国,又把无耻当成了反叛?
——朱大可《教养指数和文明的疾病》
什么是教养呢?
礼仪又称教养,其本质不过是在交往中对于任何人不表示任何轻视或侮蔑而已,谁能理解并接受了这点,又能同意以上所谈的规则和准则并努力去实行它们,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有教养的绅士。
——洛克
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
——赫拉克利特
《现代汉语字典》:“1.教育培养;2.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教养的定义
对教养的追求
教养呈现的形式
教养的目的
获得教养的
途径
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
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它使我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永远都在半道上。
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研读世界文学。
深入研读世界文学对于我们有哪些作用?请在文中筛选信息,分条列出。
(1)感到满足和幸福──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2)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
(3)集中心智
(4)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
──这些都符合“教养”的内涵,说明深入研读世界文学确实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作者强调要从深入研读世界文学获得教养必须有什么样的前提?
个性和人格,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有爱和生命。
第三段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读书观?
不追求数量,而追求“爱的阅读”,追求心灵的获得。
知人论世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7.2-1962.8.9)德国作家。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等。
黑塞被雨果·巴尔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
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之所以提出“获得教养是有前提的”这一问题,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请于第4节中分条列举。
(1)对书籍轻视,不愿埋头读书,只图生活享受。
(2)只看报纸和流行文学,不读经典作品。
阅读第4节,思考在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我们到底要读什么样的书?
(1)作者建议读书应该从基础阅读开始,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
(2)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提高阅读的层次读“杰作”,因为读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
为什么我们要“认真对待”
杰作,“花力气”,“下功夫”读杰作?
因为杰作不像报纸和流行文学那么适口,也因为杰作有巨大的思想价值和人文价值,如果我们只是肤浅地阅读,是不可能理解其精髓的,也是无法从中获得教养的。
第5节作者总括了前三节的内容,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你如何理解?
自己的价值──有对自我修养的价值、对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有个性和人格、有爱的阅读、有敬重的知识、有心的教养、能认真对待杰作。
杰作的真正价值──杰作能帮助我们获得教养(详见“作用”)
第7小节论述了几类人的阅读情况:
(1)多数儿童、多数缺少天赋的人
(2)少数儿童、少数人、读书家、真正的阅读者、
两类人在阅读中获得的有什么不同
(1)自然而然的事、学会阅读技巧、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
(2)惊讶、痴迷、风魔、广大恢弘、气象万千、令人幸福神往、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自己、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
小结:通过对比的论证,论述了真正的阅读能让我们有丰富的获得,能让我们获得教养。
王冶秋读《阿Q正传》的例子:
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
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
第三遍,鄙视阿Q的为人;
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
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
第六遍,阿Q还是阿Q;
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
第八遍,合而为一;
第九遍,又化为你的亲戚故旧;
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
十一遍,扩大到全国;
十二遍,甚至到洋人的国土;
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个镜;
十四遍,也许是警报器。
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余秋雨:“有些青年人对名著有一种逆反心理,为了保持自由而故意避开,这是孩子气的举动。名著不管是不是够格,总是时间和空间节选的结果,我们可以不在乎名著,却不可以不在乎时间和空间。一部似乎并不怎么样的作品居然被时间和空间首肯,这本身就是一个极有文化深度的悬念,光凭着这个悬念也值得去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