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曾参加四年的卫国战争,期间遭受了家破人亡的悲剧,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
《静静的顿河》;其中《静静的顿河》获得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
;小品文《考验》、《钦差大臣》;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
《一个人的遭遇》发表于1956年,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1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空前的灾难。
苏德战场(苏联对德国及其仆从国)
欧洲战场(英美加法对德国)
北非和地中海战场(英对德意)
太平洋战场(美国对日本)
亚洲战场(中国对日本)
他有怎样的遭遇呢?
成功逃亡
激动极了
家破人亡
穿心的痛
找到儿子
喜气洋洋
领养孤儿
心轻松光明
儿子牺牲
心似断裂
撞车离开
悲痛的心
听闻妻女噩耗,“我”哭了吗?
战争毁灭家园
全家团聚的希望被破灭
陷入绝望
眼未流泪,心在流血。
听闻儿子噩耗,“我”为何不哭?
唯一的希望破灭
“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描绘的那种父亲的悲哀,是一种所有希望都彻底破灭后的真正哀伤。
收养凡尼尔,“我”为何会忍不住流泪?
凡尼尔被领养后的细节描写
天哪,这一说可说出什么事来啦!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叫得连车厢都震动天了:‘爸爸!我的亲爸爸!我知道的!我知道你会找到我的!一定会找到的!我等了那么久,等你来找我!’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孩子在听到“我是你的爸爸”后渴望亲情的狂喜,表现了战争给人造成的伤害,震撼人心。
“我”领养凡尼亚后的表现
18段: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努力不翻身,免得把他开醒,但还是忍不住,悄悄地坐起来,划亮一根火柴,瞧瞧他的模样儿……”
19段,“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
“我”领养凡尼亚后的表现
这里写了索科洛夫对小小凡尼亚进行了无微不至的慈母一般的照顾,曾经的打击使“我”心如坚石,再也没有眼泪,而这个小精灵终于又让那颗如死灰一般的心重新燃起了希望,“我的心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索科洛夫为什么又会流泪而且“忍不住”呢?
流泪和收养,恰是索科洛夫温情的显现。
重燃希望:
(1)他可以使孩子确实像一个孩子那样生活下去;
(2)这孩子也可以使他这个男人“刚强起来”——永远有信心,永远是一个男子汉。
一个遭受战争创伤的人,没有理由永久地为自己的痛楚而哭泣;
只要他还活着,他就应该不吝惜自己的爱.去温暖比他更弱小的生命。
为什么领养凡尼亚这一部分写得特别详细呢?
(1)凡尼亚是索科洛夫遭遇中的遭遇。
(2)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
(3)丰满了索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
收养凡尼亚之后,索科洛夫真的开心起来了吗?
战争给索科洛夫带来了不幸的遭遇,尽管白天他表现得很坚强,但战争给他造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心灵创伤,这一心灵创伤时时在隐隐作痛,也就难免“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背景链接】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空前灾难。战火蔓延到40个国家,有56个国家参战。在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中,双方动用军事力量9000万人,其中苏联2200万人,中国有4.5亿人卷入战争。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其中苏联伤亡约3000万人,中国伤亡约3500万人。死亡者达5500万人,是历次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苏联死亡2700万人,死亡者中有一半是无辜的平民。
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
孩子的天真反衬战争的罪恶和残酷。
不让孩子承受战争之苦,不让孩子知道战争真相。
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保住一些童心。
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
成人对孩子的责任与温情。
“战争归来抱孤儿
本文与一般描写战争的作品在写作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一般描写战争的作品以战争的残酷、血腥为主。
本文主要描写战争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创伤,写那种永远都不能弥补的心灵上的损失,用这种心灵创伤来谴责法西斯的罪恶,比单纯写战争暴行更有力。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有资格叫做一名男子汉?
和平的白鸽要穿越多少沧海桑田,才能从此安睡沙滩?
炮弹要横飞直落多少回,才能永远被禁止??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蓝天??
要有多少双耳朵才能听到黎民苍生的哭声?
要死多少人,才会感觉到死去的人已经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