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课件(23张PPT)—2020-2021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致橡树》课件(23张PPT)—2020-2021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3 06:0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致橡树
舒婷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击鼓》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
知人论世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代表作《双桅船》、《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一个长得并不美丽的诗人。
一个做过临时工的女人。
一个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
一个从油印刊物走向中国
诗坛的传奇人物。
一位中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一棵两次入选“全国十名最受
欢迎的青年诗人”的文坛常青树。
“朦胧诗”概念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致橡树》
思考:致是什么意思?谁致橡树?为什么要写给橡树?
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倾诉、表白之意
木棉给橡树的一首诗。/木棉想对橡树说的一些话。
以女性口吻借木棉对橡树的倾诉,探路自己对爱情的看法
自由诵读,思考诗歌应该分为几层?
找一找第一层中的意象:
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凌霄花
攀援藤本植物
只能靠攀援它物向上生长
凌霄花在橡树上攀援,依靠着橡树在枝头绽放,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
鸟儿本是自由自在的象征之物,属于天空。
但诗歌中的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泉源、春雨奉献自己的水露;
日光奉献着自己的光照;
险峰奉献着自己的高度。
凌霄花
依附着橡树
鸟儿
单恋橡树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不平等、不独立的形象
中国历史长河中,展现女性的大多都是悲剧。她们一部分意识到自己不公平的待遇,试图反抗,但往往失败。还有一些,没有意识到自我价值,只能成为男性附属品。诗人发出沉重叹息。
“英勇火炬”突出女性还需像男子汉一样英勇、顽强、热情,给人带来力量和温暖。
“诗人在最后写道:‘这才是伟大的爱情’,什么是‘伟大’的爱情?”
请对诗人的爱情观进行一个总结。
舒婷眼中的爱情不是依赖于男性的依附者,也不是默默无私奉献者,而应该是以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为基础,各自有着各自的追求、事业,但是又能够相互理解,同甘苦,共患难的,既能分担风雨,又能分享欢乐,这才是真正的、伟大的爱情。最后不仅还要爱对方的外在,还要更爱他的思想、灵魂。
写作背景
根据舒婷的讲述,1977年在鼓浪屿,诗人和好友谈及男女关系时,好友蔡其矫说道:“哎,天下美女多数头脑简单,而才女往往长得不尽如人意,纵然有那么既美丽又聪明的女性,必定是泼辣精明的女强人。”而舒婷则争辩说:“天下男人都要求女人外貌智慧和性格的完美。以为自己有取舍爱的权利,其实女人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更深切的期望。”
当晚,激情澎湃的诗人写下此诗。所以作者舒婷想从作品中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新型的、追求独立平等的爱情观以及对传统爱情观的批判。
【背景1】“自由恋爱”这四个词的可贵吗?
爱情,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在中国的十年浩劫中,文学中的爱情成了宣扬资产阶级情调,贩卖精神毒品而受到严厉甚至残酷的批判。
舒婷在文革刚结束的“解冻期”,在这样一个晦暗寒冷的政治氛围里,不满自己袖手旁观的生活,真诚地表示要回到人群中去,要自己的感情向高处跑去,用诗去抚慰困倦的灵魂。
【背景2】27年后舒婷却称:《致橡树》是一首与爱情没有关系的诗歌。我通过我自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利用我的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中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