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
三维P193
概 念
山水诗
多以自然风光为题材(山水诗主要描写自然界的山水景物)
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主要是描写农村生活、农夫和农耕。
田园诗
诗人代表
南朝谢灵运——山水诗的开山鼻祖
晋朝陶渊明——田园诗的开山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为“王孟诗派”。
背景
历史
魏晋南北朝
战争频发 政治黑暗 思想开放 人性觉醒 保全自身 匿于山林
咏怀 阮籍
膏火自煎熬, 多财为患害。
布衣可终身, 宠禄岂足赖。
背景
历史
唐代山水田园诗
社会风气:一是漫游之风,二是隐逸之风。
盛唐社会的繁荣为文人的漫游提供充分的物质与精神条件。
盛唐人隐逸往往是求仕的准备:唐统治者尊崇道家、道教,常常礼聘著名道士出山,这就为士大夫们提供了出仕的“终南捷径”,因此隐逸之风便盛极一时。
回顾
?相关意象
?景物形象
?情景关系
?景物描写的手法
常见情感
(一)热爱自然,钟情山水
诗人往往用饱蘸热情的笔表达对山水的热爱。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常见情感
(二)厌恶官场,向往隐逸
表达对官场名利的厌恶和不屑、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1.墟落:村庄。 2.穷巷:深巷。 3.野老:村野老人。4.倚杖:靠着拐杖。
5.荆扉:柴门。6.雉雊(gòu):野鸡鸣叫。 7.荷(hè):肩负
8.《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
归
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
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
(二)厌恶官场,向往隐逸
1.常出现的景物有:
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仙灵之鸟,超凡脱俗)、孤云(孤高傲世)、禅房、古寺、暮钟
2.常出现的人物有:
五柳、接舆、伯夷、叔齐、寺僧、道人、林叟、樵夫、幽人
3.这些景物和人物的共性特点:
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
这与官场的明争暗斗形成对比,为诗人营造出一片清幽静僻,远离尘俗的天地,与诗人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是和谐统一的。
常见情感
(三) 生活闲适,悠然自得
诗歌中作者常常营造清幽、静谧、闲适的环境,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三) 生活闲适,悠然自得
1.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的诗歌中常描绘的景物有:
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葵藿、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2.这类景物的共性特点及情与景的关系:
这些景物都与田园生活密切相关,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与诗人身处其中的悠闲自在和轻松愉悦的心情是和谐统一的。
常见情感
(四)人生哲理,寄托禅意
以山水田园作为载体,来表现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常见情感
(五)歌颂劳动生活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全篇语言朴实生动,风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常见情感
(一)热爱自然,钟情山水
(二)厌恶官场,向往隐逸
(三) 生活闲适,悠然自得
(四)人生哲理,寄托禅意
(五)歌颂劳动生活
常见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
(2)写景的表现手法:①白描与工笔
②空间角度(写景顺序):远近结合,俯仰结合
③感官角度:视听结合(声色结合),绘形绘声绘色
④虚实结合
⑤动静结合
⑥点面结合
(3)常用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写哀情(反衬)
常见手法
写景的表现手法:
②空间角度(写景顺序):远近结合,俯仰结合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
③感官角度:视听结合(声色结合),绘形绘声绘色
视觉:色彩 .
色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听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常见手法
听觉: 动静结合.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以动衬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鉴赏山水田园诗的角度
一 把握意象
二 体味意境
三 领会情感
四 分析手法
2015年四川卷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岑:山
2.狎:亲近
3.幽珮:用幽兰连缀而成的佩饰。语本《楚辞·离骚》:“扈江离与薜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4.暗金:夕阳
5.彻:响声明显
6.樊笼。牢笼,常用来指世俗、官场。《归园田居》: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7.松桂:青松傲雪,桂树芬芳,以喻清高之志。
(于)物外招寻(可)狎(之境)
2015年四川卷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诗的大意:
夕阳从层峦叠嶂之处落下,追寻超然物外的生活,去游玩,去找寻。
长满兰花的小路,处处飘香,香薰幽珮;长着槐树的小院洒满落日斑驳的疏影。
山谷幽静、空旷,犹觉得风声格外之响,月色分外之明。
全部送走官场束缚的劳累苦痛,只剩下向往大自然的高洁之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理解诗句的具体内容,结合诗句中运用的手法及其效果对诗句进行赏析
常见答题句式
这句诗运用( )的手法(注意从语言特点、表达技巧、结构特点等多角度赏析),写出了( )的景象(人物特点、物象特点等),表达(或“表现”)了作者( )的情感(或“情操”)。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1.“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谷静风声彻”,用山谷的幽静反衬风声格外之响,用山谷空旷正衬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以景衬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安详。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要点1:注意题目的提问要点“情感和志向”。
要点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态。
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
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
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安详;
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即事(景)抒怀
概 念
即事抒怀
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诗人看到眼前景,所以描绘当前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即景抒怀
所谓“即事””即景”类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景)抒怀诗”。
壹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年份
即事(景)抒怀
咏物言志
咏史怀古
羁旅思乡
边塞出征
爱情闺怨
送别故人
山水田园
2019
4
1
0
0
0
0
0
2
2018
4
1
0
0
1
0
3
1
2017
6
0
0
1
0
0
2
3
2016
4
0
2
1
0
0
1
2
注:数字指每一年每种题材出现的次数。
16-19年全国诗歌题材统计
壹
2013-2019 年浙江卷中诗歌题选文题材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年份
题目
作者
题材
思想情感
2019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王建
其他(人物描写)
/
2018
《送王昌龄》
李颀
送别故人
依依不舍 伤别之情
2017
《采地黄者》
白居易
即事抒怀
贫苦农耕 痛恨贫富差距
2016
《北来人二首》
刘克庄
即事抒怀
眷恋北宋 忧国忧民
批判朝廷
2015
《木兰花 赠弹琵琶者》
张伯淳
即事抒怀
背弃无靠的漂泊感
前朝情结
2014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三峡吟》
李端徐熙
山水田园
第二首也可为咏物言志
自身落寞、孤独思念/以理写愁,愁在人心
2013
《秦中吟 歌舞》
白居易
即事抒怀
忧国忧民揭露社会矛盾
复习提醒
1.诗歌鉴赏应着重注意即事抒怀类题材
即事感怀诗考查角度
2017浙江卷《采地黄者》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2)《采地黄者》这首诗的叙述手法与对比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2016浙江卷《北来人二首》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1)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沉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事件内容
艺术手法
手法+情感
叙事特色
复习提醒
1.诗歌鉴赏应着重注意即事抒怀类题材
2.侧重事件内容、艺术手法(叙事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考查。
即事感怀诗鉴赏方法
1、“事”:什么事触发了作者的思绪(事件内容)
2、“怀”:诗人因为所遇之事抒发了什么感怀(思想感情)
3.“法”:诗人是如何来抒怀的(艺术手法)
(2017·浙江卷)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
32
(2017·浙江卷)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1.地黄:药草名。 2.岁晏:一年将尽的时候 3.口食:口粮
4. 易:换取。糇(hóu):干粮。 5.荷:杠 6.插:通“锸”,铁锹。
7.不盈筐:采不满一筐。 8.朱门家:指富贵人家。
9.白面郎:指富贵人家养尊处优不懂事的子弟。
10.啖(dàn):给……吃。
33
(2017·浙江卷)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
34
采地黄
卖地黄
(2)这首诗的叙述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小说 12.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色。
《外国小说欣赏》叙述话题: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叙述腔调。
2019年浙江卷《呼兰河传》: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顺序、叙述语言、场景的细节描写(叙事与写景结合)
2014年全国卷1《古渡头》:叙述人称、叙述话题、叙事与写景结合
叙述视角
有限视角、全知视角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叙述顺序
顺叙、插叙、补叙、平叙
叙述腔调
叙述人流露出的感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特征。
复习书P87
即事抒怀诗
叙事
抒怀
即事抒怀诗
叙事
叙述视角
叙述人称
抒怀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
诗人本人
事件当事人
《石壕吏》《琵琶行》
《采地黄者》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叙述顺序
即事抒怀诗
叙事
抒情
叙述视角
叙述人称
借事说理
借事抒情
抒怀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
诗人本人
事件当事人
《石壕吏》《琵琶行》
《采地黄者》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说理
叙述顺序
(2017·浙江卷)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2)这首诗的叙述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
39
?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作业
1.结合PPT内容,整理笔记
2.完成下面两道诗歌题。(见下面)
2018年高考新课标II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D
15.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
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诗歌翻译】
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
2019年高考天津卷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1)B“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故选B。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