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质灾害 (课件22张+教案+说课)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地质灾害 (课件22张+教案+说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6-22 18:04:04

文档简介

说课稿
人教版·第一册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高中【新人教版·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中的《第二节
地质灾害》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不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自然灾害,因为主要的自然现象的成因和过程都安排在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模块当中,而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地图,指出常见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区
(2)运用实例或材料,说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理解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利用中国主要地震带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图了解我们国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分布,结合相关相关资料了解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危害。最后发挥空间分析能力将地震灾害多发区分析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这些突发性的灾害发生的地点都位于哪里,以便今后生活中做好预防,也了解我国灾害分布的基本国情。
确立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情况而确立。
3、教材的重点
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与危害。
确立依据:这几方面的内容是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地质灾害的关键,是后面一节防灾减灾内容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的热点内容,所以把这些内容作为教学重点。
4、教材难点: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的原因。
确立依据: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需要学生自己去运用图表等资料探究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读图表的能力。
二、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和依据
(1)直观演示法:
地质灾害的形成、分布、危害等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或资料图片进行演示,可以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我应用了较多的地质灾害多媒体课件及相关的资料图片进行演示,这一方法使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其获得的知识印象加深,同时,这种方法也有助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
(2)列表比较法:
比较法在地理学习中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地理课的特点所决定的。本节课有多个相关联的知识点,如地质灾害中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别与联系等,这些知识有很多方面的可比性,通过利用列表比较法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两者的异同,加深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帮助记忆。
(3)讨论教学法:
由老师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如地质灾害的分布这部分内容,我让学生根据教师上课提供的资料和学生自己搜集到的地质灾害的分布资料及课本知识进行小组讨论,这种教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探究意识。
以上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
的教学原则,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教学手段和依据
多媒体教学:
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奋点,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力度,提高课堂教育效果,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学法指导
1、学习时,要注意运用地壳物质循环的知识和板块构造的理论分析,归纳解释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现象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2、通过认识人类活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如(山区的工程建设易造成滑坡;降水丰富的山区,植被破坏易导致泥石流的发生),树立环保意识;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平时多收集一些有关地质灾害的资料,帮助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1~2分钟)
采用直接导入法,利用新闻——唐山大地震发生40多年后还发生了5级的余震,直接引入地质灾害的概念,直接进入主题。
(二)新课讲授(30分钟)
新课讲授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1、地质灾害的概念、分类;
2、主要地质灾害:
(2)地震:运用《地震构造图》、《世界地震分布图》、《地震废墟图》等说明地震的构造、分布和危害等知识;
(3)滑坡、泥石流:运用图片、模拟动画视频、列表等方式说明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分布、危害以及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并联系实际分析说明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的原因。
设计意图:在新课讲授的过程当中,我主要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设备的现状,运用多媒体播放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把抽象的概念理解、原因分析、分布情况等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至于面对枯燥的知识点而犯困走神。在探究“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这个问题上,采用了小组同学对所给的几个地图进行观察学习,归纳总结原因,这个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和对问题的归纳总结能力。
(三)巩固练习(5分钟)
设计意图:学习完知识点,安排巩固练习,可以检验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系统的运用,也可以给教师对后面的教学安排有一个参照。
(四)布置课后作业(1分钟)
设计意图:布置课后作业同样可以起到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拓展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2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能够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加深印象。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加清晰明了本节课的课堂脉络,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五、说教学效果预测
通过本节课,学生需要掌握地质灾害的概念和分类,系统认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这三类地质灾害的概念、成因、分布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危害)等。联系生活实际的示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一、教学目标
1.
利用地图,指出常见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区。
2.
运用实例或材料,说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理解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与危害。
难点: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2020年7月12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举行唐山古冶5.1级地震情况通报会确认,本次地震为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序列的一次5级余震起伏活动。唐山大地震发生40多年后为何还会出现5级余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总工程师蒋海昆研究员科普解释说,根据初步研究结果,余震活动持续时间实际上和地震构造加载速率相关,构造加载速率越快余震衰减越快,中国大陆东部和西部比起来,唐山地区地质构造加载速率非常慢,所以唐山大地震的余震持续时间也非常长,会持续上百年。
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材料中的唐山大地震是属于哪种类型的灾害吗?
答:地质灾害。
[新课教学]
教师:展示地质灾害的概念并进行简单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设问:那我们知道地质灾害有哪些类型吗?地质灾害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一起去学习吧。
教师:展示地质灾害的分类。
教师:展示本节课的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
教师:接下来学习第一个地质类型地震,我们主要从概念、成因、构造、危害和分布5个方面进行学习。首先是概念,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地震的概念并标注出来。
(教师板书)一、地震
学生:标注地震的相关概念。
教师:那我们从概念中可以知道地震是这样形成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践。用两张性质不同的薄板进行弯曲,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请两位同学上台展示,大家仔细观察。
学生甲展示:弯曲弹性薄板,薄板被弯曲。
学生乙展示:弯曲脆性薄板,薄板最终断裂。
学生丙:回答所看现象
教师总结:地应力

岩层倾斜或弯曲

地应力超限

岩层断裂或错位

能量急剧释放

地震波传播

地面震动
教师:我们了解了地震发生的原因之后,那同学们知道地震发生的时候有哪些要素吗?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地震的构造。
教师:展示地震构造图,解释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等震线、地震波等的含义。
教师设问:地震发生会释放大的能量,那么我们用什么去衡量地震的大小呢?
学生回答:衡量地震大小用震级表示。
教师补充:震级是用来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多。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差约30倍。
教师设为:地震时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用什么来表示?
学生回答:地震烈度。
教师补充:地震时某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教师设问: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线和地震烈度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讨论:教师分析讲解,正比关系。
教师补充:地震能量通过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地震波分类其对地面的影响地震波的传播形式有横波和纵波两种形式地震时从震源传出横波和纵波但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传播速度快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过渡)地震能量通过地震波的形式传播,会传到地面,对地面造成很大的影响。哪么地震发生到底会造成哪些危害呢?请同学阅读教材P107回答
教师:多媒体展示地震灾害破坏的图片。
师生共同总结:地震的危害总结为三点,(1)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设施等基础设施;(2)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教师介绍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3)还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次生灾害,加重灾情;(4)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过渡)地震造成的伤害如此之大,那么探寻地震发生的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教师设问:首先我们要了解地震的分布规律,那么地震有什么分布规律呢?
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板块构造示意图,然后归纳小结:
地震易发区: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
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过渡)中国也是一个深受地震灾害影响的国家,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教师设问:那么,中国的地震分布在哪里?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讲述:中国地震灾害的特点和分布。
我国的地震灾害:
特点:我国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
主要分布地区: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承转)同学们对地震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有关另外两种地质灾害滑坡和泥石流的相关知识。
(教师板书)二、滑坡和泥石流
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滑坡、泥石流的概念?
2.泥石流的发生需要哪些条件?
3.滑坡和泥石流有什么危害?
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滑坡模拟动画(点击滑坡图片超链接)。
教师讲述:
滑坡概念: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教师设问)那么滑坡灾害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教师小结:滑坡多发原因: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工程建设频繁的山地丘陵地区
(过渡)滑坡时岩体和土体往下滑动,必然对坡下的人类生产与生活造成影响,滑坡的危害极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
滑坡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可能造成重大人员双亡
(过渡)在了解了滑坡灾害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泥石流这种地质灾害。
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泥石流模拟视频(点击泥石流图片超链接)
教师设问:什么是泥石流呢?
教师讲述: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教师:讲述泥石流的多发地:泥石流多发于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区。
然后讲述泥石流发生的自然原因:
山区地形有利于水流汇聚,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
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容易被水流冲刷;
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流水。
(过渡)当大量泥沙、石块的夹带着水一起流过来会对其下游造成很大的影响,其危害性表现在:
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如2010年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造成1557人遇难)
(承转)滑坡和泥石流每年都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损失,那么在中国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哪里呢?
教师:多媒体展示中国的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图并讲解:中国的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教师:展示图片素材,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分析总结原因。
教师:分析讲解原因。
(过渡)本节课的内容基本已经学习完了,现在我们做一道练习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巩固练习]
台湾省是我国地震多发的省份。读台湾岛图,完成下列各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讲解分析。
[课后作业]
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教材,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学习,完成练习。
活动探究:P109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质灾害(共22张PPT)
第二节
地质灾害
【第六章】自然灾害
人教版
·
第一册
2020年7月12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举行唐山古冶5.1级地震情况通报会确认,本次地震为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序列的一次5级余震起伏活动。唐山大地震发生40多年后为何还会出现5级余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总工程师蒋海昆研究员科普解释说,根据初步研究结果,余震活动持续时间实际上和地震构造加载速率相关,构造加载速率越快余震衰减越快,中国大陆东部和西部比起来,唐山地区地质构造加载速率非常慢,所以唐山大地震的余震持续时间也非常长,会持续上百年。
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材料中的唐山大地震是属于哪种类型的灾害吗?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作用或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
地震
滑坡和泥石流
课程标准:
1.利用地图,指出常见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区;
2.运用实例或材料,说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理解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
学习目标: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的地质灾害的成因。
地震
01
概念
1.1
成因
1.2
构造
1.3
危害
1.4
分布
1.5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1.1
[小实践]
物质受到足够的应力或外力作用时,会以不同的方式变形或承压。
【弹性-恢复】
用手弄弯薄板
松手后恢复原状
【脆性-断裂】
使劲掰薄板
发生断裂


1.2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的。


1.3
地震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等有直接关系。
受到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的影响,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地震烈度有时相差很大。
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差约30倍。
地震时某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1.4
房屋倒塌
基础设施破坏
引发其他灾害
【地震的危害总结】
(1)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设施等基础设施;
(2)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还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次生灾害,加重灾情。
(4)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1.5
生长边界
(海岭、断层)
消亡边界
(海沟、造山带)
活火山
未定板块边界
大陆断裂地震带
大洋海岭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地震易发区:
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
我国的地震灾害:
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
主要发生在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世界两大地震带:
地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滑坡和泥石流
02


2.1
泥石流
2.2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2.3
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
滑坡、泥石流的概念?
2.
泥石流的发生需要哪些条件?
3.
滑坡和泥石流有什么危害?
2.1.1
滑坡的概念


2.1
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点击图片查看视频/


2.1
2.1.2
滑坡多发的原因
岩石比较破碎疏松
地势起伏较大
植被覆盖率较差
山地地区
丘陵地区
工程建设频繁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2.1
2.1.3
滑坡的危害
堵塞河道
人员伤亡
破坏道路和建筑
掩埋农田
堰塞湖



2.2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2.2.1
泥石流的概念



2.2
2.2.2
泥石流多发地
泥石流多发于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区。
泥石流的自然成因:
山区地形有利于水流汇聚,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
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容易被水流冲刷;
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流水。
泥石流的危害:
摧毁聚落
破坏森林,农田、道路
淤塞江河
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如2010年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造成1557人遇难)
滑坡、泥石流的分布
2.3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滑坡、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思考:
为什么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思考:
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降水量
(毫米)
1600
400
800
200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山体断裂发育,岩性疏松;
地处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复杂,地表不稳定;
季风气候,夏季降水丰富,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开发山区,如采矿、公路建设等大型工程活动,滥砍滥伐、过度开垦等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严重,岩体松动;
建筑物、人、财产等趋于密集;
建设着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
导致地质灾害严重。
阅读四幅地图,小组讨论并归纳原因。
比较:
滑坡和泥石流有什么异同点?
滑坡
泥石流
不同点
发生部位
山地斜坡上
山地沟谷中
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
较大
较小
是否必须有水的参与
可以没有水的参与
必须有水的参与
危害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相同点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突发性强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突发性强
巩固练习
台湾省是我国地震多发的省份。读台湾岛图,完成下列各题。
(2)①处发生地震时,比较②③两地的烈度差异,并说明成因。
(1)分析台湾多断层分布的原因。
(3)列举②处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剧烈,导致岩层受力断裂错位。
②地较大。原因是②地距震中较近,且地质构造不稳定。
滑坡、泥石流。
课堂小结
6.2
地质灾害
地震
滑坡和泥石流
概念
成因
构造
危害
分布
滑坡
泥石流
分布
课后任务
阅读P109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相互讨论,完成P109的灾害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