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1课
社戏
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
2、理解并学习文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品味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学法指导
1、默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感知平桥村的生活景象。
2、精读描写景物的句段,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品读关键语句,体会文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妙处。
3、感知江南水乡淳朴、和睦的民风,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题。
中考导航
1、“归省”“行辈”“怠慢”“家眷”等为中考易考词语。
2、梳理故事情节是本文的重点,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易考点。
3、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是中考常考的知识点,如2020重庆中考A卷《赔偿》要求分析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加横线的句子为景物描写句)。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了解家乡的民俗活动。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从春节开始舞龙,然后二月“龙抬头”、端午节时也舞龙。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民俗文化。
逛庙会,是中国特有的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庙会上祭拜祖宗和神灵,既有敬畏自然、敬畏祖宗、敬畏神灵的成分,更有感恩自然、感恩祖宗、感恩神灵的情感表达。
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汉族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
。它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三闲集》《且介亭杂文》《坟》,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代表小说有《阿Q正传》等。
写作背景
《社戏》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鲁迅生活在军阀混战、封建割据下的黑暗、落后、冷酷、污浊的社会里。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的道路而始终不渝地战斗着。因其外祖母家在农村,所以他从小就与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他们不幸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同情。他看到了农民身上的闪光点,受到启发和教育,并从中汲取力量,对农民进行热情的歌颂。
三、总体感知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写“我”随母归省后,在平桥村的生活。
第二部分(4-30):详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一层(4-9):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和转机。
第二层(10-13):写夏夜行船去看社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三层(14-21):写在赵庄看社戏的过程。
第四层(22-30):写了月夜归航途中的偷豆趣事。
第三部分(31-40):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导读理解
1、结合下文内容,简要说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的原因。
解析: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②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乡村生活;
④可以去赵庄看社戏。
2、赏析笫四段第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解析: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平桥村乐事—堀蚯蚓、钓虾、放牛;
引出下文到赵庄去看社戏的事。
3、阅读第五段,分析“我”看社戏前有哪些波折?
解析:①叫不到船,为下文写与少年们一起乘船去看社戏埋下伏笔。
②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怕外祖母要担心。
4、找出第10段中描写少年们开船动作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解析:“拔”“点”“磕”“架”等动词,表现了小伙仹们驾船动作明娴熟、利落,写出了他们的麻利能干,照应了上文的“弄潮的好手”。
5、赏析第11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连山”比作“兽脊”,从视觉角度写出了儿童眼里月色朦胧时连山的形态。“淡的”写出夜间山峦的颜色,与“铁”的颜色相似。“起伏”写出山连着山且高低不平的形态。“踊跃”在这里是跳跃的意思,化静为动,使得静态的山呈现出动态,写出了在行船上看山这一特定的情景。一个“跑”字,照应了第10段的“飞”字,从侧面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现出“我”盼望看社戏的迫切心情。
赏析句子答题模板:
本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或人物)……的感情。
6、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戏台的?把戏台比作“仙境”有什么表达放果?
解析: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戏台的。
把戏台比作“仙境”表现了朦胧月色下戏台的美妙和我”以情的愉悦,同时也可以看出“我们”离戏台之远,突出了看戏的人家的船之多。
7、文章题目是“社戏”,为何看社戏的过程没有详写?
解析:“社戏”只是一条线索,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本文的中心,因为“我”怀念的并不是社戏本身,而是看社戏的过程中,与农家小明友结下的深厚的友谊,以及农家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8、从第18-21段来看,“我”急切要看的社戏好看吗?
解析:不好看。如:等着看铁头老生翻筋叶,但那老生却没有翻;想看“蛇精”“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没有到出来;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写出了“我”的失望。
9、“偷”,一般是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伙伴们“偷”豆是好还是坏呢?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在课文中,“偷”反映了小伙伴们待客的诚恳热情,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细致周到、纯朴无私。文中的“偷”是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10、作者将看社戏的整个过程写得波澜曲折,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解析:一落:叫不到船,“我”一下陷入失望之中。
一起: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双喜提议小伙伴们自己夜间开船
二落:外祖母和母亲不同意,怕孩子们自己去不可靠。
二起:双喜写包票,小伙伴们集体争取,最终出发去看社戏。
三落:由于各种原因,大家对戏的内容不甚满意,只好败兴而归。
三起:返途中,大家“偷”罗汉豆煮了吃,尽兴而归。
好处:这样安排情节,使故事起伏跌宕,引人入胜。
11、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六一公公的形象特点。
解析:六一公公是纯朴乡民的典型代表。他对孩子们偷豆一事,只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这是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表现;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后来又亲自送豆给“我”和母亲吃,可见他的慷慨热情;听见“我”夸了他的豆,“竟非常感激起来”,表现了他的老实厚道。
自我检测
《社戏》的删节部分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地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
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地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注:即京剧名角谭志道)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醒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问题:《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课后阅读这些文字,体会一下,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答案以及解析
解析:《社戏》原文开头部分的内容要点:(1)“我”当时没有看戏的机会,对看戏也无兴趣;(2)第一次在北京看戏,因为人太多,声音嘈杂,且无合适座位,便“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3)第二次在北京因为募捐,看谭叫天的戏,可是到了很晚谭叫天还不出场,只好失望地离去;(4)反思中国的戏剧,“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不适合剧场观看,只适合在野外观看,远观反而有风致。
答案:在北京两次看戏的挫败经历,使“我”怀念小时候在外祖母家乡所看的“社戏”。虽然过去几十年,但是当时的难忘经历如在眼前。通过“我”在北京看戏和在农村看社戏两种情景、两种感受的对比,表达了“我”对家乡民风、民俗的向往,对乡民的赞美,以及对家乡和乡村文化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