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安塞腰鼓》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安塞腰鼓》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2 18:5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3课
安塞腰鼓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安塞腰鼓的特点,把握文章主题。
2、体会文章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多种表达方式的效果,品味长短句交错、充满激情的语言风格。
3、体会安塞腰鼓中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感悟文章所表达的热烈、豪
放的情感。
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体会陕北高原人民蓬勃的生命力。
2、圈画重点语句,描摩抒情散文的诗意,理解排比、反复、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3、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视频资料,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安塞腰鼓的阳刚之美。
中考导航
1、“羁绊”“冗杂”“叹为观止”等为中考易考词语。
2、赏析散文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是中考散文阅读的易考点。
3、体会散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也是中考散文阅读的考查重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通过观察陕北民居、特色景观以及陕北秧歌图片,感受陕北民俗。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是劲!”通过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人,当代诗人、散文家。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写过诗歌、歌词和剧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从事散文创作。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黄土情》《清晨之边》《羊想云彩》,歌词《崖畔上酸枣红艳艳》等。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写作背景
《安塞腰鼓》发表于1986年10月3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这是一篇贴合时代精神的雄奇美文。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中华民族改革开放“高歌猛进”和“阵痛”的关键时期,整个民族的情绪处于“沸腾”的状态。一个民族的希望,在于她的生机和活力,在于她的梦想和荣光,在于她的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在于她的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这些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真气、正气、浩气和骨气,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和气魄。贫血缺钙的民族何以立足于世界?“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正是中华民族艰难坎坷的历史进程的一种写照,也是作者美好的期待和祈愿。
三、总体感知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写打鼓前的寂静,为下文蓄势。
第二部分(5-27):从五个方面赞美安塞腰鼓的火烈、豪放的特点。
第三部分(28-30):写表演后安塞腰鼓戛然而止的寂静。
四、导读理解
1、第5、6两段,“但是”“看”单独成段,有什么表达放果?
解析:“但是”表示转折,单独成段可以引起读者的读兴趣,自然地完成了从静到动的转变过程;
“看”是一个动词,单独成段可以突出以下场景的震撼人心,表达了作者激动的心情。
2、从修辞角度赏析:第7段,“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的表达效果。
解析:这几个句子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把鼓点、腰鼓上的流苏、后生的脚步、后生的瞳仁和风姿分别比作骤雨、旋风、乱蛙、火花和斗虎,写出了安塞腰鼓骤响时声、形、光、力震撼人心,形象地展示了腰鼓表演的壮美场面,表现了后生们的力量美和豪放美,富有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表演的赞美之情。
3、阅读第18段,想想:相对而言,中国西北较为贫穷落后,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解析: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在20世纪80年代,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确实落伍了。但西北汉子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朴实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强力喷发,震惊世人。作者歌颂西北汉子,意在表明,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4、第19段,以第二人称“你”来写黄土高原,有何作用?
解析:①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产生一种与作者对话的感觉,亲切自然,便于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②便于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对黄土高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5、为什么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解析:人们看了震撼人心的腰鼓表演后,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从内心喷薄而出,因鼓声而产生的丰富想象力还处于最活跃的时候,久久不能平静,热血沸腾的内心与“寂静”的黄土高原产生极大的反差,因而感到“陌生”。
6、文章最后一句话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体会结尾的妙处。
解析:
①以动衬静,用“鸡啼”来反衬腰鼓表演后的寂静,突出了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②文章开篇渲染了一种“静”的氛围,主体部分一直写腰鼓激情喧响,最后鼓声“戛然而止”,这样由静到动,再由动到静,使文章起伏跌宕,结构回环完整。
自我检测
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1、“但是”“看”单独成段,有什么表达效果?
2、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比较下面两组句子,看每组中哪一句更好,并说说为什么。
①A.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
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②A.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
B.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了。
①中,_____句更好些,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中,_____句更好些,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写句子。
例句: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仿句:这微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1、“但是”表示转折关系,单独成段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地完成了从静到动的过渡;“看”是一个动词,单独成段可以突出以下场景的震撼人心,表达作者激动的心情。
2、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第一句,把后生们比喻成“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既写出了腰鼓表演的动态场景,又突出了现场震天动地的声响和气势。第二句,综合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于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舞蹈场面的壮美,突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3、①B;这样写,强调了鼓点像“骤雨一样”,更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鼓点急促的特点。
②A;“立即”强调了速度快,突出了腰鼓的热烈、奔放,展现了力量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4、使冰冷的心立即变得温暖了,使陌生的环境立即变得舒适了,使疲倦的身躯立即变得有活力了。
解析:1、独字或独词成段,主要起强调作用,更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展现主要事物。结合语段具体内容作答即可。
2、画线句使用了比喻、排比的手法。比喻的修辞手法能使描写的对象生动形象。排比则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气势,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根据句子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3、仔细品读,找出每组句子中两个句子在用词和语气上的差别,反复品味,即可得出答案。
4、题中已经将仿句的格式固定了,把“微笑”的作用用合适的语句写出来即可,注意语意要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