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第8课《 时间的脚印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第8课《 时间的脚印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2 18:4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8课
时间的脚印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明确说明对象,了解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学法指导
1、浏览全文,把握说明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品读生动形象的语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3、自主探究,查找相关资料,联系实际,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中考导航
1、“海枯石烂”“沟壑”“龟裂”等是中考常考词语。
2、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的特点等是中考说明文阅读中常考的知识点。
3、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考查得比较频繁。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搜索岩石、树木的年轮、三叶虫化石图片感受“时间的脚印”。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生于四川安岳。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
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既是一篇科普文章,也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
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变化和生成,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留下了时间的踪迹。
三、导读理解
1、分析文章标题“时间的脚印”的作用。
解析:本文标题用形象的说法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诗,有什么作用?
解析:
①引用诗句作题记,把时间拟人化,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下文,引出说明对象;
②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能够吸引读者。
3、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题?为什么?
解析:示例一;没有偏离。从写作思路看,由前面写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装置,之后再从比较的角度,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所以没有偏离主题。
示例二:偏离了主题。上文介绍人们已经想到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那么,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应该放在上文,不必插在“岩石能记录时间”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之间,删除这段内容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
4、分析文章第5段的作用。
解析:第5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概念,并引出下文岩石是如何记下时间的。用设问设疑,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
5、文章第12段“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解析:这一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之大。
6、阅读第7—14段,说说哪些因素造成了岩石的毁灭。
解析: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风、雨、空气和水中的酸类、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人为因素等。
7、分析文章第19段“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中的“大约”能否删去?
解析:“大约”一词不能删去,删去“大约”就表示确切的时间,与事实不符,“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8、赏析文章第19段“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解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岩石比作书页,并用“躺”来表现岩石的状态,准确形象地说明了岩石的形成过程。
9、分析文章第28段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解析:第28段中列举“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能“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10、赏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解析: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不光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增长知识,还在于帮助人们找寻地下的宝藏。
自我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时间的脚印(节选)
陶世龙
①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②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侯,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③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④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⑤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緊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⑥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⑦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⑧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1、请从选文中概括出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
2、指出第⑦段的主要说明方法和作用。
3、第④段中加粗词“很可能”可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1、岩石保存了地壳活动的情况,见证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2、举例子,具体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3、不能去掉。因为“很可能”表示一种推测的可能性,说明石头有光滑的擦痕,只是可能有冰河经过,并不是一定。若去掉,则变成了肯定,这样就与现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可以抓住选段文字中的几处概括性的语句,如第③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概括了岩石保存了地壳的活动,第⑥段“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概括了岩石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历史。简要分析,然后综合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从本段文字中“例如”“还有一些”很容易判断这段文字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结合上下文不难分析,这些具体的例子都在说明第⑥段的观点。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不能去掉;然后分析原因,结合语境分析加粗词在句中表示推测了一种可能性;接着分析去掉后的句子与原句意思的变化;最后说明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