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市两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考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饿了么”的全职骑手2017年月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能力出众的“单王”月收入甚至可达3万元,这已远超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者的月均薪资。据报道,2018年富士康工人月平均工资为6000元,更何况普通制造业工厂根本拿不出富士康这么高的工资。结果就是:人往高处走,制造业则招不起人。
外卖骑手平均年龄在26-30岁之间,35岁以下占近70%.富士康27万名员工中,30岁以下的员工占到59.65%,看上去还算和外卖行业旗鼓相当,但相比2012年,青年人的比例已经缩减了三分之一。不能吸引年轻人是对制造业的致命打击,一个失去年轻人的行业将会如同一潭死水。
不妨参考一下美国的情况。1970年后,美国传统制造业所在的“铁锈八州”人口增量严重放缓,反倒是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和佛罗里达三州人口激增。“加德佛”三州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此次人口大迁移,其实是就业人口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结果,被称为“服务业革命”。因此,外卖行业从制造业抢人,从本质上说,属于中国式服务业革命中的一个具体场景。
(摘编自吴晓波《为什么几百万中国年轻人愿意送外卖不想去工厂》)
材料二:
制造业工厂智能化、自动化设备的日益完善,从根本上削减了工厂对普通工人的用工需求。根据对国内2000家企业的调研,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普通劳动力岗位的替代率为19.6%.在技术迭代的形势下,外卖员成了国内制造业工人转行的主要选择之一,由工人转行的外卖员成了行业主流。
受疫情影响,今年劳动力市场需求下降明显,但高技能人才依然短缺,各技术等级或专业技术职称的空缺岗位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2.0.尽管如此,收入相对较高的技工,依旧很难成为年轻人的优先职业选项。从一个基层劳动者的角度看,在大致相当的薪资区间,相比能快速入行的快递外卖员,花费更高的培养成本、冒着更大风险去学习高级技工,则显得投入产出比太低。而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专业技能的快递外卖员们,也很难找到快递行业之外的工作。
从整体上看,中国制造业的年轻劳动力就业确实在萎缩,新经济下的新兴服务业更能吸引年轻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更重视工作性价比、岗位尊重、工作环境等因素,工厂要想留住年轻人,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提升。
(摘编自赵一苇《年轻人都去送外卖了,中国的制造业怎么办?》)
材料三:
最近,“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的话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有些媒体将某些工业生产厂家的用工荒与外卖送餐骑手数量迅速增长的事实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表面看似有理,实际上不合逻辑。
在相对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流向体现了市场的价值取向。外卖送餐骑手巨增和工业生产用工荒,是正常的市场现象,是劳动力市场流动和选择的结果。那些“宁愿。……也不……”式的思维,其实还是受另一个非市场的价值标准支配着,这种认为去工厂高于当骑手的价值取向是那么令人不安。
然而,市场的无形之手正是通过配置资源来不断提高市场效率的,配置资源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劳动力市场价值的过程。工业生产用工荒,实际上反映了工业生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价值倒挂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既不能在减少外卖骑手的数量和收入上打主意,也不能在其他行业制造挤出效应以迫使劳动力转向工业生产行业,而只能顺应劳动力市场的行情,要么给劳动力以应有的价值,要么转业。那种“给6500元月工资还招不来一个成衣厂普工”的说法就多少显得矫情。6500元还招不来工,说明一个普工的劳动力市场价值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当然,个中原因并非仅仅是用工者付酬问题,更多的是整个市场价格信号体系以及税收、劳工保护、社会管理等体制性问题,而这也正是中国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理由所在。跳出“宁愿……也不……”式思维,才能找到工业生产用工荒的症结。
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作为新业态的组成部分,外卖送餐行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前景看好,社会效益也同样很好。不能将这种市场现象与用工荒对立起来,进而做出损害外卖行业发展以补救工业生产用工荒的蠢事。
在经济发达国家,城市街道或高速公路上的车流中,快递车辆几乎抬眼可见。流通产生价值,流通实现价值。外卖送餐骑手是物流行业的劳动力,物流业是工业生产的延伸,是工业产品实现市场价值的必不可少的过程。外卖送餐行业发展迅速,说明其找准了市场需求,其结果是极大地扩容了餐饮市场空间,既提升了市场效率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关数据显示,仅美团外卖一家的日订单就达2400万,维系着360多万家商户和60万外卖骑手的生计,三成骑手月收入5000元以上,此外去年还有200多万兼职外卖骑手从平台获得了收入。这样的市场规模,吸引那么多“宁愿”的年轻人,奇怪么?
(摘编自光明网评论员《为什么有人惊诧于年轻人宁愿送外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当前,物流外卖等服务业吸纳了普通动力中绝大多数的年轻人,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已高于服务业。
B.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普通劳动力岗位的替代率不超过两成,其他的岗位必须使用人工,所以才出现用工荒。
C.技工的薪酬相对于普通劳动力岗位虽然高一些,但培训的成本也比较高,有一定的风险,因而难以吸引年轻人。
D.快递外卖等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前景良好,而传统制造业已是一潭死水,这都是市场作用下优胜劣汰的结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外卖行业从制造业“抢人”是必然的,不应人为阻挡。
B.发达国家服务业革命已先行一步,中国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要有所借鉴。
C.不能听任“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的现象危及中国制造业的壮大发展。
D.美团能吸纳数百方骑手的原因之一是外卖骑手的从业门槛低,不需要专业技能。
3.下列对未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判断,在文中无据可依的一项是(3分)B
A.现代服务业将会吸纳更多的普通劳动力。
B.服务业和制造业薪酬差距将进一步加大。
C.工厂通过自我提升能够重新吸引年轻人。
D.市场配置资源使制造业劳动力价值提升。
4.材料一和材料二话题相同,表达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4分)
材料一从年轻人职业选择的角度,分析了他们宁送外卖不去工厂主要原因是薪酬差距和服务业革命。材料二从制造业的角度,分析了技术迭代形势下工人转行外卖主要原因是教育程度偏低和缺乏专业技能。(共4分。每点2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6分)
①首先,指出把工业用工荒与外卖骑手数量迅速增长联系在一起不合逻辑;②然后,阐述劳动力流向体现市场价值取向的原理,分析制造业劳动力流失的原因;③最后,揭示物流业的价值和前景,申明年轻人选择做骑手不值得奇怪。(共6分。每点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七层宝塔
朱辉
鸡叫三遍,天还没亮。这是个阴天。唐老爹躺在床上愣了会儿神。古人闻鸡起舞,唐老爹是闻鸡起床,大半辈子都这么过来了。鸡是个好伙计,冬天日头短,夏天日头长,鸡按季节调整报晓,比闹钟体贴得多。去年搬家,进城上楼,好些旧家什只能扔掉,几只鸡他还是带来了。好在他是一楼,有个院子。院子虽小,但接地气,通四季。搬家的时候,老两口有几分不舍,也有几分欣喜。毕竟是新房子,毕竟进城了,还有个院子。
唐老爹以前,每天的事排得满满的。种菜、读读三国西游、写写字、接待乡邻,再出去转转拉呱拉呱,一天不闲着。现在客厅倒还是有一个的,进了防盗门就是,刚搬来时还有老邻居来串门,现在基本没有了。大概大家感觉差不多,那防盗门像个牢门,串门有点像探监。唐老爹有心去看看老乡亲,但从前村子的格局,路啊,桥啊,大槐树啊,都被抹掉了,房子被垒起来,六层,平的变竖的了,他爬不动。爬得动他也找不到,村子打乱了,乡亲们各奔东西,几十栋楼,长得都一样,他犯晕。
天阴着,一时半会儿不会下雨,也出不了太阳,不爽快!住老宅的时候他是黎明即起,酒扫庭除,现在这院子,稀稀拉拉的菜地,不说扫,看他都不愿意多看。可是鸡把他叫起来了。现在他人起来了,身子竖起来了,可是村子也竖起来了,他没个去处。老伴听他说要去买菜,喜出望外,一迭声说了几个好。
出门的时候,老伴正在院子里喂鸡。出了门洞,遇到了楼上的阿虎。阿虎正在捣鼓他那辆面包车,扯着透明胶带往车灯上贴。抬头看见唐老爹,他笑嘻嘻地喊一声“二爹”。按辈分他本该就这么喊,从前也一直这么喊,但今天唐老爹却被他喊得怔了怔。搬到这里不久,这“二爹”他就不出口了。他们楼上楼下住得别扭,彼此都不舒坦。唐老爹本以为是他看出阿虎的车原来是个破车,阿虎不好意思才礼下于人,但个把小时后他回来,就知道不是这个原因。他没想到,就这个把小时,家里就出了事。
出门时他当然不知道会有事。他也就是借机出来转转。出了小区,一抬头,远处的宝塔遥遥在望。不要动脑子,他的脚自然地就朝那边去了。这时他才清楚他在窗户前找的就是那座塔。看见宝塔,他才觉得安心。耳边传来了“叮叮当当”的声音,是宝塔顶层八个角上挂的铜铃在风中响,好听。宝塔叫“宝音塔”,西边一箭之地就是他的老宅。老宅已成瓦砾,现在连瓦砾都清掉了,只有宝塔还在。暮鼓晨钟消失了,宝塔还孤零零地立着。
土路、衰草、野风,唐老爹走得有点气喘。唐老爹在塔底稍一迟疑,爬上去了。风很大,满塔的风。片刻后,他站在了七层,最高处。
他朝老宅那个方位看看,又在塔顶转了一圈。全平了,地似乎矮了下去。光溜溜的大地,已经被大路小道画成了格子,河填的填,挖的挖,像是刀豁出来那么直。这是未来的开发区。朝北边眺望,黄墙红顶,一排排整齐的楼房,那是他现在的家。家具体在哪里,他找不到,也看不见。可以肯定的是,他将死在那个水泥盒子里。此刻他满耳的风,心里也空落着。
他不会晓得,此刻老伴正在那边又骂又叫。待她找到手机,她的声音才能传到唐老爹这边。唐老爹的步子有点急。他急的不是出的这件事,是老伴那急火攻心的声音让他不敢怠慢。这么个岁数了,火上了房似的,至于吗?不就是几只鸡吗?
鸡死了。一公两母都是腿笔直毛槽乱,死在院子里。老伴坐在院里的杌子上抹眼泪,嘴里乱骂,哪个天杀的药了她的鸡。唐老爹拍拍她肩膀,在院子里转了一圈,东看看,西瞅瞅,心里有数了。早晨出门时阿虎朝他笑眯眯地喊“二爹”,其实就不自然。他早就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了。阿虎对院子里的鸡很反感,主要是公鸡不好,早晨乱叫,让人没法睡。老伴很抵触,说鸡养在我院子里,关你什么事?唐老爹也抵触,其原因更是因为阿虎的态度。最后阿虎媳妇连狠话都飘出来了:“他不自己杀,有人帮他杀!”这过分了。但唐老爹不能服这个软。现在这个格局,楼上楼下的,几次上门来零碎说全了的,唐老爹总结一下,觉得也不无道理,其他邻居也有给阿虎帮腔的。唐老爹从善如流,折中一下,决定鸡自己处理,一只一只杀了吃。这可好,人家等不及了,还是一次性全药死了。
他心里憋气。于是写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这是颜真卿的诗。“桑榆郁相望,邑里多鸡鸣”“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这是唐诗,不记得谁写的,说的是村里有鸡,人各忙各的。现在这里虽然叫新村,但可真不是村了,容不下鸡了。
(有删节)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 从“早晨出门时阿虎朝他笑眯眯地喊‘二爹’”,以及阿虎媳妇说的那些狠话,唐老爹已经初步判断杀鸡之人是谁了。
B. 作者对唐老爹面对环境变迁的种种表现并没有加以嘲讽与批判,而是在客观冷静的描述中给以温情的观照。
C. “不要动脑子,他的脚自然地就朝那边去了”,说明唐老爹搬进城里之后还始终怀念着“让他心安”的乡村生活。
D. 家里的鸡被别人药死了,唐老爹心里明明憋着气,却只是抄写古人诗句,这表现出唐老爹性格的恋旧与软弱。
D.“这表现出唐老爹性格的恋旧与软弱”是错误的。这里是表现唐老爹对目前新生活的不满,以及对传统乡村生活的眷恋,没有体现“软弱”。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 “防盗门像个牢门”“串门有点像探监房子”,通过人的主观感受描绘出典型的城市环境,质朴而有表现力。
B.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颇具匠心,如“天阴着”“土路、衰草、野风”等恰到好处地暗示了人物郁结的心情。
C. 小说以典雅、自然的语言,塑造了“唐老爹”这样的典型人物,写出了人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各方面的的变化。
D. 本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浓厚的时代感,作者通过构建人与人、人与时代的微妙关系,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涵。
C.“小说以典雅、自然的语言”是错误的。本文语言质朴,具有世俗生活的烟火气,如文中的“拉呱拉呱”等词语。
8. 文章最后说“现在这里虽然叫新村,但可真不是村了”,为什么不是“村”了?(4分)
①生活环境:唐老爹居住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是从前的乡村格局了。
②生活方式:原来在村子中种菜、串门等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现在的生活已经没有村子的生活习俗了。
③人际关系:像唐老爹与阿虎原有的人际关系、邻里之间的情感已然发生了变化,不像以前那样单纯。 (答对两点即可)
解答此题,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再从上文找到唐老爹记忆中的“村”是什么样子,而现在的“新村”又是什么情况,从比照中就可以总结出原因。
根据“从前村子的格局,路啊,桥啊,大槐树啊,都被抹掉了,房子被垒起来,六层,平的变竖的了,他爬不动。爬得动他也找不到,村子打乱了,乡亲们各奔东西,几十栋楼,长得都一样”“现在这里虽然叫新村,但可真不是村了,容不下鸡了”可见,村子的格局变了,生活环境也变了。
根据“唐老爹以前,每天的事排得满满的……再出去转转拉呱拉呱,一天不闲着”“刚搬来时还有老邻居来串门,现在基本没有了”可推知生活方式的变化。
根据“按辈分他本该就这么喊……他们楼上楼下住得别扭,彼此都不舒坦”,阿虎甚至毒杀了他们家的鸡,可推知人际关系的原因。
9. 本文涉及“七层宝塔”笔墨相对较少,作者为何以此为标题?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①情节:文中唐老爹寻塔、登塔的情节是围绕“七层宝塔”展开的,和标题相照应;
②人物:围绕“七层宝塔”作者设置寻塔、登塔情节来表现人物心理。寻塔表现唐老爹对传统乡村文明的眷恋,登塔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唐老爹对新的生活的隔膜与迷惘;
③环境:“七层宝塔”在本文中与那些已经被夷为平地的村落融为一体的,它们共同构筑成大的乡村文明环境,与小说的整体风格相一致;
④主题:作者通过写唐老爹寻塔、登塔的情节,揭示了在时代变迁中,如唐老爹一样习惯于传统乡村生活的人们对新生活的隔膜与迷惘,由此引发人们对乡村城市化转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的思考(或对乡村文明命运的关注),深化文章主旨;
⑤对比:“七层宝塔”也是与城市中“黄墙红顶,一排排整齐的楼房”构成对比,写出“七层宝塔”对于唐老爹一样的人们来说,实际是一种精神的慰藉。
⑥象征意义:孤零零的宝塔是村落中的典型建筑,更象征了在城市化过程中乡村文明的没落与式微; (答对三点即可)
文中写到唐老爹在窗户前寻找塔,然后出了小区一抬头就看到远处的宝塔,于是就自然而然地向着宝塔走去,然后他登上了宝塔的最高处七层,所以从情节发展的角度来看,文章中唐老爹寻塔、登塔的情节是围绕“七层宝塔”展开的,和标题“七层宝塔”相照应;
唐老爹在窗前找塔,出了小区向着宝塔走去,最后登上宝塔的最高层看向一箭之地的老宅的方位,但是老宅已经全被平了,而朝北眺望看到的是现在他的家,但他找不到家的具体位置,此刻唐老爹心里空落落的,所以通过寻塔表现唐老爹对传统乡村文明的眷恋,登塔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唐老爹对新的生活的隔膜与迷惘,围绕着“七层宝塔”作者设置寻塔、登塔情节来表现人物心理。
文中写到“七层宝塔”西边一箭之地就是唐老爹的老宅,但是老宅已成瓦砾,现在连瓦砾都清掉了,将要建成开发区。暮鼓晨钟消失了,只有宝塔还孤零零地立着,所以“七层宝塔”与那些已经被夷为平地的村落融为一体的,它们共同构筑成大的乡村文明环境,与小说的整体风格相一致。
本文写到因为要把以前的村落建成开发区,村子里的村民集体搬到城里的楼房,但是像唐老爹这样习惯于每天种菜、出去转转拉呱拉呱的传统乡村生活的人们,对城里的生活并不习惯,所以唐老爹在窗户前寻找老宅旁的宝塔,并且登上塔的最高层眺望,通过对老宅和新村的对比,写出了唐老爹内心的失落,由此引发人们对乡村城市化转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的思考,深化文章主旨。
唐老爹在窗前寻塔,然后来到孤零零的塔前,当他登上塔的最高层眺望时,看到的是城市中“黄墙红顶,一排排整齐的楼房”,这时他的内心却空落落的。将城市中的新村和孤零零的宝塔进行对比,写出“七层宝塔”对于唐老爹一样的人们来说,实际是一种精神的慰藉。
宝塔西边一箭之地是唐老爹的老宅,可以说宝塔是村落中的典型建筑,而如今村落已经夷为一片平地,将要建成开发区,只剩下孤零零的宝塔,所以宝塔象征着在城市化过程中乡村文明的没落与式微,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昭公之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
鲁昭公卒,定公立。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想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已丑卒。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C.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D.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司空,古代官职名,西周时开始设置,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后也成为中国姓氏之一。
B.有司,古代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如诸葛亮《出师表》一文中“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C.唐虞,是古代唐尧与虞舜的并称。相传唐虞执政时天下太平,古人以为太平盛世,于是很多史籍常用唐虞代指太平盛世。
D.六艺,古代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又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书。文中指前者。
(文中指后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孔子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他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奔走游说,即使遭到打击、排斥,甚至受到围困,仍执着追求。
B.孔子有着很强的治国能力。鲁定公十四年,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国的职务,参与国政三个月,民风大变,社会清明,各地宾客有归家之感。
C.孔子知识渊博,勤奋刻苦。他整理和编纂了《诗》《礼》《乐》《春秋》等古代儒家文化典籍,对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D.孔子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编写《春秋》时,该写的内容一定要写上去,应当删去的内容一定要删掉,但子夏等人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
(语句理解错误,“不能赞一辞”意思是文章写的很好,不能增删一句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4分)
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认为他奇特。鲁国再次善待他,因此他返回鲁国。评分建议:“异”“由是”“反”,语句通顺,各1分;意思对即可。??????
(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4分)
14.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的三次回答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理念?(3分)
①志向远大,施政恰当;②遵循礼治,注重秩序;③节约开支,杜绝浪费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闻邻家理筝
徐安贞
北斗横天夜欲阑,愁人倚月思无端。
忽闻画阁秦筝逸,知是邻家赵女弹。
曲成虚忆青蛾敛,调急遥怜玉指寒。
银锁重关听未辟,不如眠去梦中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 )(3分)
A. 首联写夜深更阑,诗人对月无眠,看似与诗题中的闻筝无关,实则为写听筝蓄势。
B. 满怀愁绪之际听到闲适悠扬的筝声,诗人的眼前浮现出一位美丽女子理筝的画面。
C. “虚忆”“遥怜”表明诗人是根据筝声的曲调节奏在想象女子弹拨时的表情和动作。
D. “银锁重关”回扣颔联中“画阁”一词,形容诗人和理筝女子之间存在着种种阻隔。
“闲适悠扬”错误。结合“青蛾敛”“玉指寒”“调急”分析可知,此时的“筝声”哀怨愁苦。
16. 请简要分析诗中“不如眠去梦中看”的原因。(6分)
①筝声动人,想见其人;②现实阻隔,无法相见;③借助梦境,实现愿望。
分析诗中“不如眠去梦中看”的原因,即分析不如去睡觉到梦中去听看的原因。结合“忽闻画阁秦筝逸”,满怀愁绪之际听到哀怨的筝声,这样哀怨愁苦的筝声,打动了诗人的心,让诗人产生想见其人的想法。
“银锁重关听未辟”,“银锁重关”形容诗人和理筝女子之间存在着种种阻隔,诗人和理筝女子之间无法相见。
受其筝声的感染,但是因为现实的重重阻隔,无法见到理筝女子。要解决这个矛盾,只有借助梦境了,到梦境中以见到理筝女子,实现愿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侍坐》中,孔子引导曾暂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种的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描写宫殿、楼阁依地形而建,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 了。
①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 )②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前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 可爱了。
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在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埃,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的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 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销魂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大约也因那蒙蒙的雨,园里没了浓郁的香气。③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 。园外田亩和沼泽里,④又时时送过来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 神迷心醉 油腻 黯淡 气味
B. 神魂颠倒 油腻 暗淡 滋味
C. 神迷心醉 滑腻 黯淡 滋味
D. 神魂颠倒 滑腻 暗淡 气味
“神迷心醉”,指处于类似出神入迷的兴奋状态。“神魂颠倒”,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根据语段,强调“三曲清歌”让我出神入迷,故用“神迷心醉”更合适。
“油腻”,指油很多。“滑腻”,光滑细腻。根据文段该词用来强调“乳油”的光滑细腻,因此用“滑腻”更合适。
“黯淡”,阴沉,昏暗;“暗淡”,指昏暗,不光明。根据文段该词用来修饰“颜色”,因此用“黯淡”更合适。
“气味”,物体本身散发的味道;“滋味”,美味,味道,比喻某种感受。根据原文“饿了似的花香”“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因此这里需要用某种感受的词语,因此用“滋味”更合适。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B )
A.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
B. 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
C. 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
D. 又时时送过来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
A“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虽有比喻词“仿佛”,但没有本体和喻体,因此没有使用比喻修辞。
B“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本体是“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喻体是“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比喻词是“像”,将微风吹动我的衣袂的感觉比喻成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的感觉,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涓涓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饿”字写出了花香的清淡。
D“又时时送过来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送”字写出了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随着微风带给人的感受。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 霏霏的毛雨默然地洒在我脸上,润泽、轻松的感觉油然而生。
B. 润泽、轻松的感觉油然而生,是那默然地洒在我脸上的霏霏的毛雨。
C. 霏霏的毛雨默然地洒在我脸上,给人润泽、轻松的感觉。
D. 默然地洒在脸上的霏霏的毛雨,给人润泽、轻松的感觉。
根据句式一致原则,后句为“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因此该句的前半句应为“霏霏的毛雨默然地洒在我脸上”,排除B项和D项;
再根据补写句子应该主语一致原则,A项后半句主语为“润泽、轻松的感觉”,主语不一致,排除A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青少年的免疫系统比成人的要脆弱, ① 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害,从而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等问题,而频繁玩手机也会使他们视力下降。
中学生自制力比较弱,往往在上课、自习时也会发信息聊天,还有的同学晚上就寝时也在用手机与人长时间聊天、看电子小说、玩游戏等, ② ,而且会影响其他同学休息。
因为手机发信息简单、隐蔽,所以 ③ 。这样的行为不仅违反了考纪,败坏了考风,也损害了学校的形象。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①他们更容易受手机辐射影响;②这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学习;③有同学用手机来作弊
第①处,根据横线前的青少年和成人免疫系统的对比和横线后的手机辐射对青少年的影响可知,此处应填“他们更容易受手机辐射影响”之类的句子。
第②处,根据横线后的“而且会影响其他同学休息”可知,此处应填玩手机对自己的影响,且句式为“这不仅……”,再联系横线前玩手机的场景,可知此处应填“这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学习”之类的句子。
第③处,横线前的“所以”提示此处填的是结果,然后联系横线后的“违反了考纪,败坏了考风”,可知此处应填“有同学用手机来作弊”之类的句子。
22. 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每句不超过10个字。(6分)
不利于身体健康。不利于学习和休息。不利于严肃考风考纪。
应先分析每一段的段意,结合“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害”“使他们视力下降”等分析,第一段说的是手机辐射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影响。
结合“在上课、自习时也会发……时间聊天、看电子小说、玩游戏等”“而且会影响其他同学休息”分析,第二段说的是手机对学习与休息的影响。
结合“不仅违反了考纪,败坏了考风,也损害了学校的形象”分析,第三段说的是使用手机对考风考纪的破坏。然后按句式“否定句”和字数“不超过10个字”的要求进行表述即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工学博士黄国平的博士论文致谢内容在多个网络平台走红,作者将自己的家庭变故、坎坷求学等经历娓娓道来,平静的文字下,蕴藏着直抵人心的精神力量。
出生于小山坳,黄国平的物质生活是匮乏的。面对坎坷的命运,黄国平并未自怨自艾,而选择攥紧“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走出关山的渴望让他数度扛过现实重压,终于守得花开,梦想成真。
黄国平的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学习黄国平,做追光少年
4月18日,一则“博士生毕业论文致谢”的博文刷爆各大社交网络平台。这篇论文作者是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
一篇论文致谢,直指人心,看得许多同学热泪盈眶。黄国平博士用自己的努力和成功回击了“寒门难出贵子”和“读书无用”论调。是的,没有什么可以把人轻易打动,除了生活的真实与奋斗的力量。
互联网时代,信息海量。每天,网上都会产生无数的10万+文章,但打动人心的,屈指可数。黄国平论文致谢辞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它有一种穿越时空、震撼人心、让人泪流满面的力量。与其说这是经典的力量,不如说是真实与奋斗的力量,这是一个大山里的孩子,为了生活拼尽全身力气的奋斗故事。
寒门真的难出贵子吗?有网友评论,“黄国平的世界本无光,他把自己活成了光”。在致谢中,黄国平写道:“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虽然家徒四壁,但在黄国平看来,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博士毕业论文的背后,是黄国平紧咬牙关的灵魂。
黄国平论文致谢道出的道理,就是“寒门真的可以出贵子”“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没有什么比人内心的信念更加真切,没有什么比人内心的力量更加坚忍。我们能够从黄国平的故事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读书或许会很苦,但不读书的人却更苦,试想一下如果黄国平真的因为贫穷而选择了放弃,那么他的人生可能会重蹈他父亲的轨迹。
读书很苦,可苦的不过是这十几年;不读书很轻松,可轻松的却只有这几年。读书或许是我们唯一能跨越阶层的方法,只有同学们努力读书才能让自己上到一个更高的平台。
奋斗是青春的底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梦想能否抵达,奋斗是其路径。即使曾历经种种磨难,我们应该像黄国平那样,目光坚毅,脚步坚定,以梦为马,以汗为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事业中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华章。
最后,我想说,“寒门也可以出贵子”。同学们,加油,学习黄国平,做勇敢的追光少年!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分为两段,第一段内容讲述了黄国平在论文中致谢而走红的故事,材料开头引用了黄国平致谢中的话“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写出了自己在求学的路上走了很远,也吃了很多的苦,一路坎坷泥泞,经历了很多的不容易,终于拿到了博士学位;“作者将自己的家庭变故、坎河求学等经历娓娓道来,平静的文字下,蕴藏着直抵人心的精神力量”,写出了在求学路上所经历的“不容易”,关键句是“平静的文字底下,蕴藏着直抵人心的精神力量”,出题人在引导考生思考,黄国平的经历给了你哪些“精神力量”。在写作中要着重阐述从人物经历中所得到的精神动力。
第二段材料,“出生于小山坳,黄国平的物质生活是匮乏的。面对坎坷的命运,黄国平并未自怨自艾,而选择攥紧‘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走出关山的渴望让他数度扛过现实重压,终于守得花开、梦想成真”,指出了黄国平的经历中,物质是匮乏的,但是精神是丰富的;也指出了黄国平对待这种物质的匮乏所采取的态度,那就是“不自怨自艾”,坚定“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具有“走出关山的渴望”,让他终于成功。这就是第一段材料中所说的“精神力量”。
【立意】1.寒门学子,追光少年
2.寒门也能出贵子
3.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
4.逆风飞扬,无惧苦难。
5.战胜苦难,成就自我。
6.正视苦难,直面自我。
【素材】1. 战胜苦难是一种不甘命运、勇于向上的动力,是一面摆脱桎梏,勇于开创的旗帜,是一支催人奋进的进行曲。
面对苦难,让我们闭上眼睛,聆听一段清泉叮咚的乐曲,幽远清新的旋律会送给你一份“心静自然凉”的轻松。在泪水涌出眼眶之前,请抬起你的头,仰望头顶那方包容了亿万年风霜雨雪的天空,读懂那份旷达、那份宽容、那份蔑视一切的恢弘气势后,你怎能不顶礼膜拜、信心倍增。让我们勇敢地战胜苦难,不为别的,只因为我们是大写的人,只因为人的生命仅有一次。
2. 在人生的高光时刻,黄国平没有忘记,正因为一路上得到亲朋、师长、爱心人士的帮助,享受到减免学费等教育政策帮扶,自己最终才实现了走出大山的梦想。黄国平走出“寒门”不忘感恩的真挚感情,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
不过,黄国平的奋斗故事并非一种俗套的悲情叙事,恰恰相反,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成功回击了“寒门难出贵子”论调。可以说,通过求学走出大山、找到理想工作、拥抱美好未来的黄国平,正是“知识改变命运”的生动案例。当下,“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农村地区沉渣泛起,而黄国平的故事充满了催人奋进的能量。
3. “如果人生之路真的有捷径,读书可能是改变命运最好的路。”这几年,社会上时常出现对“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的讨论,黄国平正是一个寒门子弟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案例,这也是黄国平的致谢从豆瓣、知乎这样相对小众平台走入更广阔舆论场的重要原因。有人在一个黄国平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更多人在他身上寄托了对教育公平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