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认识整时、半时、大约几时 青岛版(五四学制)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认识整时、半时、大约几时 青岛版(五四学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6-23 07:5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整时、半时、大约几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四学制)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1,2——6页,认识整时、半时、大约几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半时”和“大约几时”,会辨认“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在借助学生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
3、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科学严谨;
4、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老师的关爱,感受到科学发展的不可思议,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整时” 和“半时”的认读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故事播放,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故事,内容梗概:放学时下雨了,老师给学生打电话关心孩子们几时到家的。
播放老师给学生打电话录音,出示问题: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呢?
【设计意图:课的伊始,以故事导入,故事中包含着浓浓的师爱,开篇即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打开学生的心门,为后续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故事又是一个问题情境,自然顺畅的过渡到新知的学习。】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交流操作,认识钟面
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请出钟面。(边说边出示钟面)仔细观察钟面,上面都有什么?
预设生交流内容:
生1:钟面上有两根针,长的针叫做分针,短的针叫做时针。
师分别指钟面长针与短针问是什么针,并追问:你知道钟面上分针和时针是怎样转动的吗?
生比划操作后师演示:钟面上的指针可不能乱走的,它们都是这样顺时针转动的。
生2:钟面上还有一根最长最细的针叫做秒针。
师:我们上三年级时再研究秒针,目前我们只研究分针和时针。(板书:分针、时针)
生3:钟面上还有12个数字。
生4:钟面上还有很多小竖线。
师小结:同学们对钟面的观察很仔细,很到位。现在拿起你面前的钟面模型,先找找12个数字,再找找分针和时针,把分针和时针指向12,这是起点位置。现在将分针沿12个数字顺时针转动一圈,再将时针顺时针转动一圈。(学生操作)
【设计意图:本环节紧扣儿童心理,充分让学生观察、操作钟面,表达自己的认知,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充足的知识准备,同时教师对于指针转动方向的指导,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科的科学严谨。】
2、认识整时,探寻规律
(1)认识5时
过渡:经过刚才的操作,相信你们对钟面的认识更深刻了。现在我们再来看小力说的话,长针改为分针,短针改为时针更科学。现在,你能在钟面模型上拨出这个时间吗?(生操作)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时间吗?
生:5点
师小结:生活中我们习惯把这个时间叫做5点。数学上,我们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5,叫做5时。
(2)认识整时
依次出示的2时、4时、7时三个钟面,学生口答出时间。
师追问判断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先看分针再看时针,并小结:像这样的时间都叫做整时。(板书:整时)
(3)探寻规律
师:仔细观察这几个整时的钟面,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这三个钟面上的分针都指着12,
生2:我发现分针指着12时,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师:多么有价值的发现啊,你给我们大家总结出了一个特别好用的规律。我们不妨来试一试,师拨11时,生答。
(4)发现6时、12时的指针位置特点
师:谁来拨6时?
学生操作拨6时,师指导拨的方法:顺时针转动分针和时针。
师:观察你的钟面,有什么发现?
生:处在一条线上。
师:观察的真仔细,6时分针和时针呈一条直线。再拨一个12时,拨一拨,看一看。有发现吗?
生发现时针和分针重叠了,追问: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12时分针和时针都指着12,所以分针和时针重叠了。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让学生动手拨5时的指针位置开始,巧借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明确整时概念,突破认读重点;进而通过众多整时例子,发现整时的指针位置规律;最后通过拨6时、12时,再度强化指针的转动方向,让学生感悟到时间过去就不会回来,更重要的是发现特殊时间指针位置的特点,与后续角度学习构建联系。整个环节操练结合,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思考中发现,在交流中收获。】
3、交流碰撞,探究大约几时
(1)情境设疑,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研究出了整时的指针位置规律,还发现了里面的一些小秘密呢。我们的故事继续,当王老师给小青和小林打电话的时候,两个孩子是这样说的:(播放录音)
师:两个孩子都说是5时到家的,这是他们家的钟面,是5时吗?
生:不是
师追问:为什么不是?不是5时,它们分别是什么时间呢?把你想的和同桌交流交流。
(2)交流碰撞,初步感知
生1:第一个钟面还不到5时,第二个钟面5时多点。
生2:第一个钟面快到5时了,第二个钟面刚过5时。
师小结:都很有道理。大家看,第一个钟面分针还需要继续转动才能指向12,也就是说分针不到12,此时时针指着5,我们把这个时间叫做快到5时;第二个钟面,分针刚转过12,时针指着5,我们就说刚过5时。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钟面,它们有相同之处吗?
生1:时针都指着5。
生2:分针都很接近12。
师小结:接近这个词用的棒,分针很接近12,时针指着5,说明这两个时间都非常接近5时,这两个时间都可以说是大约5时。
(3)总结规律,深度理解
①出示题目,体会指针位置:
师:大家看,小兔子和小乌龟钟面上的分针也怎么样?(接近12)确定分针的位置再看时针,兔子钟面的时针指着1,所以是?(大约1时)小乌龟钟面是大约几时?(大约2时)
②出示大约几时的钟面,总结规律:
师:这些时间我们都叫做大约几时。(板书:大约几时)你能像刚才学习整时那样,试着总结一下大约几时的分针和时针位置吗?
生:钟面上分针接近12,时针指着几就是大约几时。
师:你太厉害了,请你把这个规律大声的再说一遍!如果更准确地说,像这两个钟面,分针还不到12,那就是快到几时;而这两个钟面,分针刚转过12,那就是刚过几时。(板书:快到几时 刚过几时)
师:现在再看小兔子钟面,分针——不到12,所以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说成:快到1时。而小乌龟钟面的分针刚过12,所以是——刚过2时。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学生充分认识整时的基础上,以判断的形式出示5时刚过和快到5时的钟面,让学生辨一辨是不是5时,进而来认识是什么时间,通过这样的调整,学生的思维自然顺序下来,课堂显得紧凑、完整。对于大约几时的认识,重点让学生感悟分针的位置,“接近”12,也就是接近整时,进而区别接近的两种情况:快到12和刚过12,充分认识快到几时和刚过几时的不同之处,为学生后面理解时间的先后顺序做好铺垫。】
4、认识半时,突破难点
(1)认识半时
师:看来分针和时针的位置很重要。最后王老师给小云打了电话,小云:分针指着6,时针指在5和6的中间。这是什么时间呢?
生:5时半
生:6时半
师:我听到了两种答案,但是这两个答案都是几时半,为什么?
生:因为分针指着6
师:分针指在6上,说明什么?(课件演示)大家看,分针指着6说它从起点开始走了这一圈的一半了,所以我们就把分针指着6的时间叫做半时。(板书)
(2)突破难点
师:到底是几半呢?关键要看——时针,下面我们小组内讨论讨论。
全班交流。
生:5时半,因为时针刚转过5还没到6呢,所以是5时半。
师:让我们请出小尺子仔细看一下时针的位置,时针转过5,还不到6,所以是5时半你们同意吗?如果你在看不清楚的情况下,建议请小尺子帮忙!
(3)总结规律
出示一组半时钟面:
师:孩子们看,这几个钟面的分针都指着——6,说明它们都是——半时。到底是几时半呢?和同桌说一说。
生交流,师追问判断方法。
生:分针指着6,时针在两个数的中间,转过几就是几时半。
师:你太有智慧了,第一个钟面时针在1和2的中间,时针转过几?所以是1时半。第二个钟面时针转过几?所以是10时半。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分针指着6,时针在两个数的中间,转过几就是几时半。大声读一遍。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充分体会分针指着6之所以是半时的原因,之后重点研究时针的位置,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突破到底是几时半的学习难点,正确理解“半时”的认读方法,更深刻地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魅力!】
5、课中儿歌,熟记规律
小小钟面真神奇,
分针指12,时针指几是几时;
分针靠12,时针指几约几时;
分针指向6,时针两数间,时针过几几时半。
【设计意图:借助小儿歌,师生合作读,同桌合作读,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熟记规律,另一方面帮助一年级学生适当放松,缓解紧张的学习情绪,更好地投入下面的学习。】
6、知识小结,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让我们一起回头看,我们在完整认识钟面后,分别认识了整时、半时、快到几时、几时刚过,知道了快到几时和几时刚过又可以说是大约几时,并研究出了它们的指针位置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认识整时、半时、大约几时。(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认识理解整时、半时、大约几时的基础上,出示课题,此时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脉络更清晰,为接下来的练习做好铺垫。】
四、巩固练习,提升认知
第一关:比眼力,仔细观察指针位置,准确读出钟面所表示的时间。
要求学生说说判断方法。
第二关:动手拨一拨。在钟面上依次拨出:9时,9时半,快到10时,刚过10时
师指导:9时分针和时针的位置。9时半,指一生到黑板上拨,重点指导时针的位置。快到10时,追问时针、分针位置。师:分针的位置相同吗?让学生感知只要快到12就行,不规定具体位置。
第三关:动脑筋,排一排
师:刚才我们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别拨出了这四个时间。下面进入第三关,动脑筋,排一排。还记得这四个时间吗?你能判断出故事中的四个孩子到家的先后顺序吗?对照大屏幕同桌商量商量。
学生交流,师追问是怎么判断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练习题的设计从基本的认读时间,到动手拨时间,再到深入理解时间的先后顺序,难度逐渐增加。一方面凸显知识的难易程度,另一方面体现知识与技能操作的结合,对学生的考察注重全面性。】
五、资料展示,拓展视野
师:知道孩子们平安到家王老师终于放心了,王老师看到同学们今天表现的这么棒,决定让大家开开眼,看几样好东西,想不想看?
课件依次出示日晷、水运仪象台、大机械钟、机械挂钟、石英钟。
师:从庞然大物到越来越简单、越来越精巧,科技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议,大家努力学习,将来发明更神奇的东西,好不好?下课!
【设计意图:课的最后简单展示了计时工具的发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的力量不可思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