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7到8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经历不同的方法测量,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长度(整厘米数)的方法。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长度估测意识。
过程与方法:
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知1厘米的长度,并且在实际中应用整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长度1厘米的物体等。
一、 动手操作,引入新知
师:我们常说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其实在大家面前就有很多数学知识。请大家低头,观察你的课桌,像我们学习过的哪个知识点?
生:长方形。
师:它有几条边?
生:4条。
师:哪一边是最长的呢?
生:我们坐着的这一边和对面。
师:用你的手摸一摸离你最近的那条长边。
(ppt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师:请你想办法用你的一只手最舒服的方式来量一量,最长的一边大约有多长。
学生操作,并展示汇报交流。教师利用希沃授课助手拍摄给全班展示看。
生:我把手并起来,有我的3只手长。
生:我把手分开,这样来量,有4拃。
师:对比两个人的比量方法,你觉得哪个舒服?
多数会认为“拃”的舒服。
师:什么是1拃呢?我们一般规定为伸开大拇指和中指这一段为“1拃”。(ppt课件)师黑板前展示。
请你用你的拃再来测量一下,最长的一边有几拃。
生再次汇报。
生:我的3拃长。
生:我的4拃长。
师将学生所说板书。
师:想一想,同样长的盖子,为什么量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思考后一致认为):测量的人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师:有什么办法能统一这个边的长度吗?
生:我们可以用尺子来统一测量。
师:如果我们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说我们的桌子有多长,用拃来描述,每个人不一样,这样我们不便于交流,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有统一的工具和单位。我们日常所用的尺子就是我们专门来测量长度的工具。(板书:尺子)
【设计意图】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体验与操作。测量课桌长度的问题情境,就是引导学生在“体”中找到“面”,再“面”中再到“线”的过程,并能够利用自己手认识到“1拃” ,并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同样长的课桌,为什么大家量得的结果却不一样”,使学生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活动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认识直尺
师:其实一年级上册的时候,我们也对尺子有了解。在学习0的认识的时候,我们讲过尺子的一个知识点。
生: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
师:那尺子上还有哪些知识呢?请你自己观察直尺上都有什么?
师:再与你的同桌一起说一说你们各自的发现。
生 :直尺上有很多小竖线。
生 :直尺上有“cm”这两个字。
生 2:直尺上有数字 0、1、2、3……
师:大家一起来观察老师黑板上这把尺子,上面的数字和你们的一样吗?
生会发现有的同学的尺子能数到10,有的是15,有的是20。
师:尺子上有数字,我的这把尺子数字从0到12,仔细观察的同学会发现,你的尺子数字从0到15,老师的尺子却看起来比你们的大。这里我要跟大家讲,我是把一张图片给放大了。只是模样长的像,长度却不一样。师:总之都是存在数字,却有长短不同。
师:我们一起来看,老师电脑上的这把尺子。
师总结并板书:尺子上的字母“CM”是我们世界上统一的,表示厘米的意思。它是常用的一个长度单位,在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作单位。比如:1厘米、2厘米、3厘米…… 在有的数字对应着一条长长的竖线,这条竖线我们叫刻度线,对应着数字几,我们可以说是尺子上的刻度1、刻度2。
教师多指几个数字,让学生来说一说所指的数字是刻度几。
数字之间也有一些小的刻度线,这些刻度数字较小,是我们之后要学习到的。
板书:刻度线、数字、cm(厘米)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观察,让学生初步去感知刻度尺,能够形成学生对新知认识的表象。通过让学生多次说一说每个刻度线所对应的刻度数,为接下来认识1厘米作出区分。
师:这节课我们就是围绕“厘米”来学习的。
师:厘米是作为一个长度单位,我们可以在前面加一个数字,1厘米,2厘米,3厘米。
师:我们从最小的1厘米开始研究,1厘米有多长呢?(ppt课件)
师:你能运用你的尺子找到1厘米吗?
生自己找。
师:把你所找到的1厘米快速和你小组内同学说一说,并选出最会表达的一位同学来台前展示。
找小组代表台前投影展示:
生:从 0到1的一段。
生:指到刻度1。(可能有学生这样的认为,若学生没有这样说的,教师则指引学生,这是不是1厘米?)
师:我们刚刚讲过刻度线,对应的数字,指的这条线就是刻度1。而1厘米不是指一个刻度,而是指一段长度。比如:刻度0到刻度1这一段,我们说是1厘米。那么在尺子上还有1厘米的长度吗?
生:刻度1到刻度2之间的长度。
生:刻度2到刻度3之间的长度。
师板书0--1,1---2,3--4,
师:通过这些数字,你有什么发现?
生交流。
总结:尺子上两个数字之间或者1大格的长就是1厘米。
活动二: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小方块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把小方块放在两手之间,拿掉小方块,看看手指间有多大,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大约有多长。
生根据要求操作,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我们脱离小方块,找同学再来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生操作,能大约比划出1厘米。
师:生活中也有许多大约1厘米常的物体,你能想到哪些物品或者你现在身边的哪些物品?
生:我的橡皮的厚度差不多1厘米。
生:我的大拇指盖的宽度差不多1厘米。
【设计意图】从尺子中找到1厘米,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的物体等一系列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活动三:认识几厘米,学习度量物体的长度。
师指着课件: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刻度2到刻度3是1厘米。
师:不过,老师有一个疑问,直尺上为什么要画这么多的1厘米?画一个1厘米不就让我们认识了吗?(ppt课件)
生:不能,这样就没法测量了。就只能量1厘米的东西了。
生:不能,也能测量1厘米,但是有些麻烦。
师:能量,但是麻烦?小组内一起说一说,到底能量还是不能量,如果能量,怎么量?在你的桌子上有一根小棒,你们试着量一量。(ppt课件)
生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生:先用这把直尺量出小棒中的1厘米长,做上标记; 然后从标记往后再量1厘米,再做标记。这样一直量下去,量7次正好量完。所以,这根小棒的长度就是7厘米。
师:看来,直尺上有几个1厘米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要想办法知道这根小棒里究竟有几个这样的1厘米,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师:如果这根小棒再长一些,这种方法还能用吗?
生:能!只是测量的次数要更多一些,但是很麻烦。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你是更愿意用这样的直尺,还是用自己手中的直尺?
生:我更喜欢自己的直尺,因为这样很方便,不用一次一次地去量。
师:可以一次量出来吗?
生:我们只要一头对着0,另一头对着几,我们就能一眼看出它是几厘米。
师:为什么一头对着0,另一头对着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生:因为0是尺子的开始。刚才的小棒数过去到7正好7厘米。
师:想一想,当小棒的一头对着直尺的刻度0, 另一头对着刻度7,那么,这根小棒中包含了几个1 厘米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学生数完后,发现里面包含了7个1厘米。)如果另一头指着刻度8, 那么它的长度里包含几个1厘米?
生:它的长度里包含了8个1厘米。
师:一头指着刻度0,另一头对着刻度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师:下面的三把尺子上分别有一根小棒。(ppt课件)
第一 根小棒两端对着直尺的刻度0和刻度4,
第二根小 棒两端对着直尺的刻度0和刻度7,
第三根小棒两 端对着直尺的刻度2和刻度8,
你能一眼看出它们各是几厘米吗?
生:第一根小棒的长度是4厘米。
生:第二根小棒的长度是7厘米。
生: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是8厘米。
生:我觉得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是6厘米,因为它的前面没有指着0,而是指着2,2到8里面有6个1厘米。
师:对啊,我们说过要看里面有几个1厘米,才能说是几厘米的啊。这两种放位置不一样,看结果的方法也不一样,我们前两种因为在0那里,可以直接看末尾的数字了,而第二种没有放在0那里,我们就要数数几个1厘米,那你还有别的发现吗?
汇报总结:如果小棒的一头对着 0,我们就可以直接看后面的数字;如果小棒的一头没有对着0,我们就不能直接看后面的数字了,用末端的数字减去开始的数字就是最终的长度。
师:继续提高难度。如果我们把直尺上的数字全部擦除(ppt课件),你现在还能知道这根小棒长几厘米吗?
生:能!我们知道这一格是1厘米,所以我们只要数一数它里面有几个1厘米,就能知道它的长度是几厘米了。
生:我还有办法,我们只要把尺子上的这些刻度从0开始都标上去,就能看出小棒的长度了。
生:我还有更好的办法!我们给尺子标刻度时不要从最左边开始标0。而是看一看,小棒的一头在哪里,我们就从这里开始标0。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看出小棒的长度了。
跟踪练习:90页第4题。
【设计意图】“一端要和0刻度对齐,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是我们日常测量的常规操作。在学生的度量活动与学习进程中巧借特殊直尺,启发学生感悟“用厘米量” 的本质就是看“被度量的对象里包含了多少个 1cm”,在此基础上,借助特殊直尺与常规直尺的对比,顺势引导学生自然发现“一端要和0刻度对齐, 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背后的数学本质。
活动四:学习用厘米进行测量。
师:上课开始,我们用一拃测量了桌子的长度,那你的一拃大约有多长呢?我们用尺子量一量吧。
生利用直尺操作。
师:你怎么量的?
生能够发现从0刻度量最容易。
引导学生测量时从0刻度量起。
跟踪练习:89页第1题。课本89页的小电脑上呈现了三条线段。利用直尺测量一下吧。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测量自己的一拃的长度,在操作过程中能够学会测量的方法。
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用手比划出1厘米,再比划出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
生交流后,师:恭喜你,你的手上又多了一把活的直尺。
2、课本90页第6题。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以操作体验为主,把整个课堂活动内容进行了总结,也是为之后学习知识做好了铺垫,形成估测意识。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内容是?(师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生齐读。
2、厘米的认识中,我们都做过哪些活动?
测量桌子——测量要统一长度单位,利用直尺。
找1厘米——尺子上两个刻度数之间就是1厘米。
量自己的1拃——测量时我们要从0刻度量起,如果把1拃抽象出线段更容易。
师总结:同学们总结的真好,通过学习厘米的认识,我们还是深深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离不开数学!
【设计意图】循序渐进的问学生问题,也让学生更好的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