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1 沁园春·长沙 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分析课文,感受革命领袖的伟大革命抱负和豪放胸襟,理解文章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
2.学习从语言、意象、情感特点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
3.感受并领悟毛泽东其人其诗的领袖情怀和艺术魅力,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激发青春的热情,理解青春的价值,敞开心扉,追寻梦想,拥抱未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形成的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的体悟。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这一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农民运动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但随之而来的革命领导权又成了党内外斗争的焦点。国民党右派想篡夺领导权,排挤共产党。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者陈独秀、张国焘主张放弃革命领导权。解决革命领导权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这年秋天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怀着极大的革命热情写了这首沉郁豪迈的词。
(二)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反对党八股》等。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上片:描绘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是这首词的词眼;
下片:回忆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并在结尾三句,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四、学习课文
1.朗读上片,想想上片词义可分为几层?
明确:
三层:第一层——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第二层——展示湘江秋景图,
第三层——提出“谁主沉浮” 的问题。
2. 诗歌因为韵律的需要,语言有跳跃性,有时还有语序到装和成分省略现象,如上片的开头三句,就得用想象按现代语序重新加以整合。怎样整合?其中哪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明确:
深秋时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
“独立寒秋”一句写出了作者虽处险境却毫无畏惧,坦荡从容的精神风貌。
3. 第四句的“看”字,一直管到哪里?与《沁园春·雪》中哪个字作用相同?
明确:
“看”字控制了七句,一直到“万类霜天竟自由”。与《沁园春·雪》中的“望”字作用相同,都属领字。
4. 把这几句读两便,借助想象,把诗人看到的秋景画面展现出来,并研讨一下,能否将“染”、“击”、“翔”三个字分别换成“紫”、“飞”、“游”?为什么?这几句主要通过那些意象来表现诗人独特和深沉的思绪?
明确:
诗人看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千山万岭,尽披红妆,秋风送爽,满眼枫叶飘飘,像熊熊燃烧的火焰。滚滚北流的湘江水,乍看去,简直是一块狭长无际的碧玉;江面上白帆片片点点,各式各样的船只争相竟发;仰头上望,湛蓝的天宇像用清水洗过一样,几只雄鹰正在空中翱翔搏击;再低头俯视,清澈的江水里,游鱼在安详地徜徉,银色的鳞片清晰可辩,水中的沙石历历可数。
“染”、“击”、“翔”三字不能换。“紫”字只能表现出红色的浓烈,不如“染”字有动感,有力度,“染”能让人联想起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式正如烈火燎原。“击”字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英姿,显得强劲有力,用“飞”就显得太平淡。“翔”传达出了水清见底、水天相映、鱼在水中游如在天上飞的美妙情态和感受,这是“游”字望尘莫及的。
这几句通过寒秋、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关注国家命运,对当时革命形式的深切感受。
5. 上片结尾为什么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明确:
面对眼前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作者不禁联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主沉浮”在这里实指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这是上片写景的落脚点,也是全词的词眼。
6.默读下片,找出与上片“看”有同样作用的领字,并用一句话对所领内容加以概括。
明确:
下片的领字是“恰”,领起七句,即到“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七句形象地写出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7.怎样理解最后三句的意思?若把这三句改为“担大任,主宰沉浮,惟我战友!”效果会怎样?
明确:
最后三句以设问作结,含蓄而又形象地对“谁主沉浮”作出回答:主宰国家命运的应是象当年同学们那样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有志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这样改,意思随醒豁,但太直露,无丝毫诗味。诗歌靠形象说话,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正如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象散文那样直说。”
8.朗读下片,思考: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围绕“同学少年”,写他们“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现了作者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
自我检测
1.下列词语中对加粗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谁主沉浮(主宰) 漫江碧透(满)
B.峥嵘岁月稠(不平凡) 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
C.浪遏飞舟(阻止) 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D.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粪土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视……为粪土)
2.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老梁观世界》栏目对社会上一些假恶丑的现象进行评论、批判,使广大人民明辨是非,起到激浊扬清的效果。
②独立橘子洲头,眼前是广阔壮丽的沧海桑田,毛泽东不禁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忆起自己在这里战斗的峥嵘岁月。
③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④夕阳西下,动听的葫芦箫声又响起来了,不知有多少阿昌青年用这神奇的葫芦箫引来美丽的姑娘,结为秦晋之好。
⑤在一些城市,行人和非机动车扎堆闯红灯现象仍蔚然成风,但由于取证困难,交警部门的管理和处罚往往无从下手。
⑥近日,提高语文作为母语学科重要地位的有关高考改革的言论,在母语教学被忽视的当下,真可谓空谷足音。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①④⑥ D.①⑤⑥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组是( )
橘子洲是一幅展示风情的画。它以岳麓山为邻,与湘江水为伴,风光美不胜收,形成了“一面青山一面城”的独特景观。它西望层峦耸翠的岳麓山,与岳麓书院、爱晩亭相邻;东瞰湘江风光、尽览都市繁华。从西向东,山、水、洲、城融为一体,似流动的画,如放大的盆景。游客登洲,听渔舟唱晚,观岳麓红枫,看天心飞阁,赏满树橘红,吟先贤辞赋,其乐融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橘子洲是一座承接历史的桥
②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③饱经风霜的外国领事馆、高级别墅则见证着长沙开埠后的历史
④曾国藩操练水军的号声依稀回荡在橘子洲上空
⑤南宋朱熹、张栻在岳麓书院的讲学,诠释着八百年前湖湘子弟求学的盛况
⑥它浸染着湖湘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底蕴
A.①⑥⑤④③②
B.②①⑥⑤④③
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⑤③④②⑥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乐府,约开始于南朝,定型于晚唐,盛行于宋朝。
B. 按照词的风格,词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一派是以柳永、姜夔为代表的婉约派。
C. 《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为词牌,“长沙”为词题。
D. 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因此不再讲究格律,比较自由。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结合语境进行推断。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同时要考虑词类活用现象。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B项“怅”解释为“怅惘,失意的样子”有误,“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句子翻译为: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故选B。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对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这题要综合考虑分析成语的基本义、感彩,要联系句子语境思考辨析选用。常见的成语错误使用类型有望文生义,对象误用,断词取义,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色彩不明等。本题要求选出“加橫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①激浊扬清:本意为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符合语境。②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此句是说看着眼前面对奔腾不息的湘江,属于望文生义。③首当其冲:是指首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此句是说发展低碳经济首先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属于望文生义。④秦晋之好:泛指两姓联姻。使用正确。⑤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一般指好的风气。此句是用叙说行人和非机动车扎堆闯红灯现象,属于不好的现象,所以该成语用于本句属于褒贬不当。⑥空谷足音:在空旷的山里听到的脚步声。比喻极难得的音讯或言论。使用正确。故选C。
3.答案:A
解析:该语段有两层意思:橘子洲的风情与历史。据此,不难确定首句应为第①句。后面句子按时间先后排列即可。
4.答案:D
解析:D项“不再讲究格律”错,词讲究平仄,押韵,比诗要复杂得多,更加严整、细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