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课 屈原列传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相关知识,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2.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3.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鉴赏并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目标
实录精神第一人——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20岁时,从京师长安出发,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了解作者
本文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这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屈原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虽然事迹简略,但文笔沉郁顿挫,咏叹反复,夹叙夹议,是一篇有特色的评传式散文。
写作背景
传主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屈原出身于楚国的贵族,起初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后来,楚怀王疏远了他。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于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而死。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其中,《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通晓文体
列 传
列传是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列述将相和其他人物事迹的传记。
列传是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司马迁《史记》索隐⑤:“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张守节《史记》正义:“其人行迹可序列,故云列传。”一般用以记述帝皇以外的人物事迹(凡侯王而能世袭的,《史记》原列入“世家”,后代的纪传体史书则取消“世家”一类,统称为“列传”)。也有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前者如《明史》中的《四川土司列传》,后者如《明史》中的《外国·日本列传》。
资料链接
《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其既代表着中国史学的成就,又深远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进程。中国史学文化的一大显著特征,就是追求天人合一,强调鉴古知今,而事实上这也是《史记》入文的一大初衷。
楚 辞
在战国后期,中国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那就是以屈原的《离骚》等为代表的著名的诗歌篇章,这类诗歌被后人称为“楚辞”。“楚辞”的出现,标志着继《诗经》以后,中国古典诗歌又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的源头。
“楚辞”有三种含义:①指公元前四世纪,产生在我国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体,又称“骚体”。它的奠基者和代表作家是楚国诗人屈原,代表作是《离骚》。②指战国时期的楚人和汉代人模仿楚辞诗体创作的一批作品。③指书名。西汉的刘向把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一诗体创作的作品整理成的一部诗歌总集。
资料链接
渔父——古代文人的理想化身
渔即渔夫,泛指捕鱼的人,在文言文里还有一个专有词汇——渔父。“渔父”中的“父”同“甫”,是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渔父即渔翁,是捕鱼的老人。渔父这个称谓最早出自《庄子·杂篇·渔父》篇名,此渔父是位智者,他与孔子师徒在杏坛偶遇,对孔子讥讽了一番,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回归自然的主张。从此,渔父就有了几分高士色彩。
资料链接
史籍上至少有两位这样的渔父。第一位是在汨罗江畔跟屈原相遇的渔父,他与屈原有一番人生对话,他离去时还作歌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其高士风范端得很足。
第二位是在乌江边与项羽相逢的渔父,此渔父自报家门是乌江亭长,他力劝项羽渡江,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不料这番言辞竟然让项羽笑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接着项羽力战自刎。真怀疑这位渔父是刘邦派来的高士。
除了这两位渔父,史上还有两位真正的高士渔父:姜子牙渭水直钩垂钓、愿者上钩的故事广为流传,因此他被称为最牛渔父;东汉渔父严子陵则是另一种风范,他拒绝了同学兼皇帝刘秀的征召,隐居富春江,终老林泉。
资料链接
樵即樵夫,指以砍柴为生的人。中国古代的樵夫虽没有渔夫那么显赫,但也出过几位名人。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一曲《高山流水》奠定了两人的友谊,钟子期就是一位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是一位如假包换的正宗樵夫。晋时有一位名叫王质的樵夫到石室山砍柴,见二童子下围棋,便在一旁观看。一局未终,童子对他说,你的斧柄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已过了数十年。因此,后人便把石室山称为烂柯山,“烂柯”也成了围棋的别称。
资料链接
古时渔、樵并称,有隐居之意。古曲里有首《渔樵问答》。小说里也经常有渔樵出现,像《西游记》中孙悟空访菩提祖师碰到樵夫引路,长安街市上一对渔樵张稍、李定引出了唐僧;《封神演义》里的姜子牙是渔夫,其弟子武吉则是正牌樵夫;而《射雕英雄传》里南帝一灯的四大弟子分别是渔、樵、耕、读。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渔樵呢?这些渔樵多半出自文人的想象,譬如庄子设计渔父,是让他为自己代言;屈原、项羽自杀是很私密的事件,即使有渔父光顾也查无对证。渔樵这一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杨慎所作的《临江仙》(《三国演义》开篇词)便是继承了这种意象和理想。
资料链接
概览全文
1.诵读全文,解释文中加颜色词语的意思。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
),明( )于治乱,娴( )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 )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 )宾客,应对( )诸侯。王甚任之。
知识广博,
长于记忆
明晓
熟练,熟悉
应对的言辞
商量计议
接待
应酬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争宠而心害(
)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 )宪令( ),屈平属(
)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 )之,屈平不与(
)。因谗( )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 )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朝列,班列
患,这里是“嫉妒”
的意思
制定
国家法令
缀辑,撰
写
强取为己有
允许,同
意
作动词,谗毁
自夸,炫耀
概览全文
屈平疾( )王听( )之不聪( )也,谗谄(
)之蔽明( )也,邪曲( )之害公也,方正( )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 )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 )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 )则反( )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 )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
)直行(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 )之,可谓穷矣。信( )而见( )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
感到痛心
听觉
明察
说人坏话、奉承
献媚的小人
蒙蔽眼光
品行不正的小人
端方正直的人
沉思
遭遇忧患。离,遭受
困窘没有出路
同“返”
疾苦,伤痛
内心伤痛
道
德端正
品行正直
离间
诚实不欺
被
过度,无节制
概览全文
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 )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 )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 ),靡( )不毕( )见( )。其文约( ),其辞微( ),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
)小而其指( )极大,举类( )迩( )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 )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
)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 )世之滋( )垢,皭( )然泥而不滓( )者也。推( )此志也,虽( )与日月争光可也。
称述,称说
阐明
广大崇高
条理
无,没有
全部
同“现”
简约
含蓄隐晦
正直,方正
所称述的文字,所使
用的文字
同“旨”,意旨
事物
浅近
称述
污浊
泥水
辱、被辱
黑
洁白的样子
污染
推赞,推许
即使
概览全文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
)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 )去秦,厚币( )委( )质( )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 )能绝齐( ),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 )如( )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 )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同
“纵”,合纵,联合抗秦
同“佯”,假装
丰厚的礼物
呈献
同“贽”,见面礼
确实,果真
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
派使者
到
尽,全部
概览全文
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 )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
)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 )厚币用事( )者臣靳尚,而设诡辩( )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 ),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第二年
快意,心里舒服
相抵,
抵得上
趁机
当权
说假话
回来
概览全文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 )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 )?”怀王卒( )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小儿子
友好
终于,最终
听从,接受
同“纳”,接
纳
概览全文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 )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 )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 )怀王,不忘欲反,冀幸( )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 )君兴国而欲反覆( )之,一篇之中三致志( )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而圣君治国( )累世(
)而不见者,其( )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故内惑( )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 )地削 ( ),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责备
恨
挂心,挂念
希望
思念。一说,
保全
回归
表达意愿
没有才能
帮助自己
辅佐自己
接连出现
安定太平的国家
许多
代
副词,大概、或许
职分,资质
迷惑,蛊惑
军队被打败
土地被
分割
概览全文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 )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 )之。
屈原至于( )江滨,被( )发行吟泽畔,颜色(
)憔悴( ),形容( )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 )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 ( )其糟而啜( )其醨( )?何故怀瑾握瑜( ),
诋毁
放逐
到了
同“披”,披散
脸色,
面容
忧愁困顿的样子
外貌,模样
憔悴,消瘦
拘泥,执着
随世道变化而变化
推波助澜
吃
喝
薄酒
比喻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瑾、瑜,都是美玉
概览全文
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
)者乎?宁赴常流( )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之温蠖( )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 )者,皆好辞( )而以赋见称;然皆祖( )屈原之从容辞令( ),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弹去冠上的灰尘
洁净的样子
浑浊的
样子
即“长流”,指江水
比喻品德的高尚纯洁。皓皓,皎洁的样子
尘垢
这一类人
文辞,这里指文学
奉为祖,继承
文辞委婉得体
概览全文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 )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 ),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 )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 ),又爽然自失( )矣。”
到某地去
落泪,哭泣
凭吊
指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
茫然若有所失
概览全文
7.文言句式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___________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内惑于郑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天下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被发行吟泽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被动句,“见”“被”表被动
被动句,“于”表被动
被动句,“为”表被动
被动句,“见”表被动
定语后置句
省略句,省略“于”;状语后置句
知识梳理
8.文化常识
(1)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2)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3)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宰相。
(4)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一般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事迹,也有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
(5)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知识梳理
1.下面是这篇文章的结构思维导图,阅读课文后请将①②两处填写完整。
屈原列传
一、①________________
身份、才识——任
怀王疏平
写作《离骚》
——疏
二、见“绌”见“迁”
屈平被黜
怀王客死
顷襄即位
屈原被迁
——黜
由“任”而“疏”
——迁
三、②________
时代悲剧
高贵品质
楚辞后继有人
楚国灭亡
屈原一生与楚国命运相关
四、死后影响
自投汨罗
整体感知
2.主旨归纳
这篇课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之情。
整体感知
【屈原人物形象分析】1.课文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后,又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离骚》的?又是怎样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写的?
明确:作者从解题、成因、评价、内容、风格五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段话,是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的,说明屈原的秀美文辞与志行高洁相互辉映,浑然一体。
思维拓展
【屈原人物形象分析】2.第三段分为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明确:分三层。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了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第二层从“《国风》好色而不淫”至“可谓兼之矣”,以议论的方式对《离骚》做出忠恳高度的评价。第三层一、二两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思维拓展
【屈原人物形象分析】3.在课文中,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何深刻的内涵?
明确: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唯独屈原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清白”的品德节操,这种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他将自己以死保节的决心作了最终表白。屈原的死,是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
思维拓展
【赏析《屈原列传》的艺术特色】4.从公元前305年,到公元前278年,屈原两次被逐流放,期间做过什么,文中都未提及,既是历史素材的缺乏,又是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作者是如何将这20来年的时光沉重带过的?
明确:采用正侧结合的方法。屈平既黜,怀王统治期间,楚国两次兵败,军力、财力、人力大困,内政忧患,外交无援,国力大衰。屈原的价值正在此时凸显。屈原用,则国兴;屈原黜,则国衰。此部分内容在文章中,用了近500字的笔力,无屈原半字,却让人一腔怨愤充塞胸中。又让人在扼腕叹息之余,盛赞司马迁的高超的写史手法。仅仅几句“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就将这20来年的时光沉重带过了。
思维拓展
【赏析《屈原列传》的艺术特色】5.文章是如何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的?
明确:《屈原列传》“通篇多用虚笔”。其一,以上官衬其正。其二,以子兰衬其忠。其三,以怀王衬其明。其四,以楚史证其才。其五,以渔父衬其洁。其六,以宋玉衬其直。纵观全篇,看似写了许多与传主无关的闲人闲事,实则闲笔不闲,从不同的侧面衬托了屈原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华,是传记的有机组成部分。虚笔的运用使文章具有了虚实结合、变幻多姿的别致风格。
思维拓展
【赏析《屈原列传》的艺术特色】6.司马迁在写《屈原列传》时,是如何让自己走向了前台,尽情地赞扬与批判,发表着自己对历史的心声的?
明确:主要是采用叙评相映的方式。在这篇传中,司马迁插入了三篇文论,总共占去整个篇幅的一半。一评《离骚》,二评君王,三评屈原。
思维拓展
【品悟屈原的精神内核】7.司马迁在评价屈原及其作品时,有一段著名的话:“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这段话是对屈原崇高道德精神力量的确当表述。这里所赞颂的“志洁”“行廉”,分明是指屈原身上显示的道德精神力量。司马迁正是这样理解屈原在楚国的处境的:“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他以自己心中固有的道德准绳,把楚王周围的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他们之间展开着“方正”与“邪曲”的较量,因此,他从《离骚》中读出的,不仅有“治乱之条贯”(政治的),而且有“道德之广崇”。“广崇”二字,不就是对屈原崇高道德精神力量的确当表述吗?
思维拓展
【品悟屈原的精神内核】8. .“崇高不仅表现为道德之善,而且表现为悲剧之美。”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屈原的悲剧就在于其志洁行廉,却至死不容于世。屈原“自投汨罗以死”,在司马迁看来,屈原是以个体的自我毁灭,来换取人格的自我完善,从而显示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巍然存在。故在“死而不容”一句之后写下了“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段话,把自己对屈原人格的礼赞推向了极致,显示了屈原人格的崇高美。
思维拓展
【品悟屈原的精神内核】9 .屈原道德和人格的崇高,是不是与生俱来的呢?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明确:我们读到《屈原列传》的后半部分,发现司马迁几乎照录了《楚辞·渔父》篇全文。这是作者别有深意的安排。在这段与《渔父》相类的文字中,记载了渔父与屈原之间的对话,这段对话反映了屈原心理深层的激烈冲突,“渔父”代表着人的一种逃避本能,而“屈原”则代表着其积极人格,最终屈原在坚强意志的自制下,否定了逃避本能,其人格力量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艺术表现上来说,《屈原列传》记载渔父与屈原的对话,乃是采用“正反相形”、假托成文的手法,来展现屈原的精神活动。所以,屈原道德和人格的崇高,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思维拓展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屈原塔
苏 轼
自注:在忠州①,原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故为作之。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②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注】 ①忠州:古属楚地,但屈原并未去过那里,生平事迹也与忠州无关。②南宾:隶属于忠州。
拓展阅读
乙卯①重五诗
陆 游
重五②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③,艾束著危冠④。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 ①乙卯:指1195年,这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②重五: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③粽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④艾束著危冠: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拓展阅读
问题1:赏析《屈原塔》后八句。
明确 后八句是解释屈原就死的原因,那是由于屈原对楚国的忠诚。由建塔之事,苏轼想到了人生的价值。人固有一死,因此寿命之长短可以不必计较,但是死得要有价值。和富贵相比,名节更为重要,屈原不能改变他的气节,因而在楚国灭亡之际,毅然自沉汨罗江而死。屈原赴死,自然未能长寿,但是他却赢得人们千百年的纪念,这就在于他坚持了自己的名节,这里的名声不是名誉或名气,而是气节、名节,这是做人的准则。相比之下,富贵只是一时的、短暂的。屈原是知道这个道理的,所以他选择了为保持自己的名节而死。当然,在坚持名节的问题上,屈原也为人们树立了榜样,这也是人们追思屈原的原因。
拓展阅读
问题3:请结合《乙卯重五诗》全诗内容,概括诗人“笑”的原因。
明确 山村景色美好;节日气氛浓厚;较早做完一天的事情;能轻松享用晚餐。(意思对即可)
拓展阅读
问题4:学校修建“中华文化名人画廊”,请你从屈原、苏轼或者陆游中任选一人,拟写100字左右的介绍。有关这位文化名人的介绍要求涉及下列内容:①时代,②地位,③著名作品,④诗文名句,⑤对后世的影响。
明确 [提示]符合要求,表达准确,语言顺畅即可。
拓展阅读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