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
13个
苏联
东欧8国
亚洲4国
古巴(1959)
老挝(1975)
老挝
苏联方案
东欧方案
中国方案
提出时代之问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带头大哥”:苏联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
1917年
十月革命
1922年
沙俄
苏俄
苏联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1918
1921
1925
1953
1964
1985
1991年12月
《阿拉木图宣言》
独联体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
列宁
斯大林
1982
1991
赫
勃
戈
改革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发展(二战后-1953年)
(1)成就:
①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
②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1949、1953)
③提高了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
WHY???
斯大林模式
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
英国人: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士有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
法国人: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裸体散步。
苏联人:他们一定是苏联人,没有衣服穿,吃得很少,还以为自己生活在天堂。
这是笑话吗?
一则笑话——亚当与夏娃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1953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432公斤,低于沙皇时代1913年的540公斤。1950年一1953年,集体农庄义务交售60%的粮食,而收入不够用来支付运输农产品的运费。工业增长速度逐年下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苏联存在什么问题?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发展(二战后-1953年)
(1)成就:
(2)问题: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失调,
个人崇拜严重。
漫画:《片面的经济》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发展(二战后-1953年)
2.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年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年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年
【个人档案】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 ,原苏联领导人。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年--1964年);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1955年)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起震惊。1971年9月11日,曾经叱咤一时、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 。 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2.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①内容:
政治:
破除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经济:
①加大农业投入,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
②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1953-1964年执政
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加加林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
1953—1958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在1960年举行的联大会议上,赫鲁晓夫毫不掩饰地表达愤怒。
玉米运动
美国之行坚定大种玉米的信心……(但)苏联除乌克兰和欧洲南部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区域都处在严寒地带,日照时间短,气温低,根本无法满足玉米生长所需要的环境要求;
对玉米的播种面积、播种结构、单位面积产量及总产量等还是不顾实际地提出一系列的计划指标,仍然实行劳动日分配制集中劳动的“大锅饭”制度等;
赫鲁晓夫改革中凭个人直觉瞎指挥、一刀切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对玉米种植中的出现所有反对意见,不论正确与否,一律否决
——《苏联农业改革之玉米运动》
从玉米运动看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之因”:
③赫鲁晓夫主观专断、急躁冒进;
①玉米种植未能因地制宜;
②未从根本上触动和
打破传统模式;
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秘密报告
给社会主义阵营带来严重的混乱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2.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①内容:
②评价:
A.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严重失调
B.主观冒进,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缺乏科学精神
C.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引发严重的信仰危机。
1953-1964年执政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 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课堂讨论
提示: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铁轨到了尽头,火车无法前进……
——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继续开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秉性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按陈规办事,最怕重大的变革和转折。他在开会或讨论问题时,总是先听大家发表看法,然后尽量照顾各方面的立场和利益加以折中,采取中间路线。所以,有人称他为“妥协能手”。
1964-1982年执政
勃列日涅夫改革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2.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①内容:
A.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B. 把发展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使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
②评价:
材料:1961年到1980年苏联经济增长情况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社会总产值
7.4
6.3
4.2
国民收入
7.8
5.7
4.3
工业总产值
8.5
7.4
4.4
农业总产值
3.9
2.5
1.7
材料中你又可以得出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哪些信息?
后期改革趋于缓慢,农业发展始终较缓慢;
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
图表历史
196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2.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①内容:
②评价:
A.前期促进经济增长,稳定政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力提升;
B.后期经济缺乏活力增速减缓,矛盾丛生。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中,从未进行过裁减冗员、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像要求各级行政部门一样对社会下达各种指令和指标,为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规定行为的标准。
理论上的教条化和宣传上的形式化盛行起来。在意识形态宣传中,“改革”竟成了一个忌讳的词语。
70年代苏联基本上达到了与美国的军事平衡,甚至在诸如战略核武器等领域还超过了美国。但是,其代价也是巨大的,过高的军事投入必然影响其他领域的投资。
——《抑制创新——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体制的致命缺陷》
问题:你能从以上材料中找到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吗?
①勃列日涅夫后期保守专断,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僵化;
③军备竞赛加剧,制约发展
②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传统模式;
铁轨到了尽头,火车无法前进……
——把窗帘拉上,左右摇晃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
勃列日涅夫改革
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接任总书记,1984年2月逝世,享年70岁
契尔年科,1984年2月接任总书记,1985年3月逝世,享年74岁
老人政治
病夫治国
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当选总书记(54岁)。
年轻的改革家
能否力挽狂澜?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篇之“一根稻草”
莫斯科新老板——年轻、温和且令人敬畏
救命稻草
OR
压垮骆驼的最后
一根稻草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2.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①内容:
A.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B.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C.思想: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实行多元化
②评价:
经济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收效甚微;
政治改革否定党的领导,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搞没了
苏联解体——高涨的独立呼声把戈尔巴乔夫的帝国带向四分五裂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1991年一个没有国家的领袖
铁轨到了尽头,火车无法前进……
——没有路了,拆火车吧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的解体
(1)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原因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2)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比较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异
侧重点
结果
败因
同
农业
工业
前期经济领域
后期政治领域
取得一定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未改变原有体制,
对苏联模式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
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思考P122思考点。
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它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②要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③改革要遵守客观规律,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④要关注民生,改善人民生活,调动人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坚定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⑤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⑥ 国民经济比例必须协调发展;
⑦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⑩要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苏联方案失败了,
东欧方案如何?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
1.成就:
政治: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国家
经济:经济恢复,生活与教育水平提高
2.存在问题:
多采用苏联模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3.改革:
(1)南斯拉夫:最早改革
(2)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的改革
4.结果:
(1)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经济陷入困局
(2)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政局动荡
(3)东欧剧变:1989—1992年
(3)东欧剧变:1989—1992年
①实质:
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由社会主义制度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②原因:
③方式:
政变( ),冲突( ),
统一( ),分裂( ),解体( )
A.根本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B.直接原因:东欧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C.外部原因:“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东欧剧变示意图
我们的中国方案!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科技等方面取得伟大成就
2.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体实现小康目标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迈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GDP总量
基础设施建设
高铁
超高压输电
天眼
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工程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
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
5G技术
航母、5代战机
超级计算机… …
历史呼唤伟大时代
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精神
苏联方案
东欧方案
中国方案
提出时代之问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作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
经典中或许有答案
中国共产党的回答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
2.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判断改革开放姓“社”姓“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5.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诚心诚意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紧密依靠人民群众,作为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7.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式;
历史不曾远去
唯有以史为鉴
方能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