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测试卷(Word版,共5页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测试卷(Word版,共5页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3 08:1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检测题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时间:90分钟 满分:110分
积累与运用。(29分)
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及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鲦鱼(tiáo) 兑命(yuè) 骈死(pián) 挂罥(juàn)
B.老妪(yù) 逾墙(yú) 槽枥(lì) 布衾(xīn)
C.修睦(mù) 食马者(sì) 怒号(háo) 塘坳(ào)
D.濠梁(háo) 南冥(mínɡ) 邺城(yè) 三重茅(chóng)
2.下列句中画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请循其本(追溯)
B.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
C.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D.怒而飞(愤怒)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学学半
C.俄顷风定云墨色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系向牛头充炭直
4.下列句中画横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讲信修睦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
C.货恶其弃于地也 尝射于家圃
D.其名为鹏 其真无马邪
5.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下列句中画横线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3分)
A.不独子其子
C.食之不能尽其材
B.使老有所终
D.盗窃乱贼而不作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我们在本单元中学习了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平定以后。
C.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
D.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它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后被列入“十三经”。
8.古诗文默写。(8分)
(1) ,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存者且偷生, !室中更无人, 。(杜甫《石壕吏》)
(3)万籁此都寂,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晓》)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诗人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句子是: , 。
(5)《卜算子·咏梅》中,词人借写梅花凋落来表现自己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品格的句子是:
, 。
文言文阅读。(21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9-12题。(10 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寨、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9.解释下列画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不知其旨也
(2)学学半
(3)不独子其子
(4)盗窃乱贼而不作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是对“教”与“学”关系的深刻体察和认识,n 乙文则是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二者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B.甲、乙两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C.甲、乙两文均是文末归纳出结论。不同的是,甲文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学学半”作为道理论据进一步佐证自己的观点;乙文则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后得出结论。
D.甲文的观点“教学相长”讲的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乙文描述的“大同”社会,对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12.试结合现实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给我们的启示。(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5题。(11 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 "仁杰曰:“未审①陛下欲何所用之? "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缰藉,则苏味道、李侨圆其选矣。必欲取卓荦②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束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等数十人,率④因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审:明白,清楚。②卓荦:卓越,突出。③擢:提拔、提升。④率:皆、都
13.下列各组句子中,画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C.策之不以其道 虽有至道
D.执策而临之 忘路之远近
14.把语段甲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5.说说语段甲中“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代指什么。(3分)

16.结合甲、乙两个语段,分析造成“千里马”不同境遇的原因。(2分)

三、古诗词阅读,完成17-22题。(12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7-18题。(4 分)
石壕吏
杜甫?(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7.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B.“夜捉人”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关 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 明差役冷酷无情,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突然袭击。
C.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差役也一直在那里洗耳恭听。
D.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诗人的感受。
18.请赏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0题。(4 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9.群童“抱茅”单是“欺我老无力”吗?这一情节对后文有何作用? (2分)


20.结尾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21-22题。(4 分)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自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救,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绩,系向牛头充炭直。
21.诗歌讲述了卖炭翁 的悲惨故事。(2分)
22.请分析“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在诗中的作用。(2分)


四、作文(50分)
请从下面给出的词语中选取三个,编写一则故事,揭示出一个道理。
小草 沙粒 水珠 大象 阳光 森林 月亮 小溪
要求:(1)故事完整,想象合理,形象突出。
(2)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
一、
1-5.BDCCA
6-7.DB
8.(1)自经丧乱少睡眠
(2)死者长已矣 惟有乳下孙
(3)但余钟磬音
(4)安得广厦干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颤
(5)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二、
(一)9. (1)味美 (2)同“教”,教导(3)以……为子 (4)兴起
10. (1)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2)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11.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乙文先对“大同”社会作了纲领性的说明;然后分别从“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对“大同”社会作总结。全文并没有运用比喻说理,B项说法有误。
12.[示例]只有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也有困惑的地方,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
13.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辨析能力。A.同“饲”,喂。吃。B.怎么,怎能。怎么,怎能。C.正确方法。/道理。D.代指千里马。/的。
14. (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15. “千里马”代指人才,“伯乐”代指能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代指埋没人才且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16.语段甲中千里马不遇伯乐,所以才有悲惨遭遇语段乙中狄仁杰独具慧眼,是“伯乐”,他为太后举荐了张柬之、姚元崇等人,使“千里马”得以施展才能。
【课外文言文译文】
【乙】武则天曾经问狄仁杰:“朕希望能找到一位杰出的人才委以重任,谁合适呢? "狄仁杰说:“不清楚陛下想让他担任什么职务呢?”武则天说:"(我)想让他担任将相。”狄仁杰回答道:“(如果您所要的是)文采风流的人才,那么苏味道、李娇本来就是合适的人选。(如果您)1 一定要找卓越的奇才,那就只有荆州长史张来之了。他的年纪虽然大了一些,却是宰相之才。”(于是)武则天提拔张束之做了洛州司马。过了几天,武则天又要求狄仁杰举荐人才,狄仁杰回答说:“我前几天推荐的张束之,您还没有任用呢。”武则天说:“(我)已经给他升了官了。”狄仁杰回答说:“我所推荐的张束之是可以做宰相的人才,不是用来做司马的。”(武则天)于是任命张束之为秋官侍郎;过了很长时间,终于任命他为宰相。狄仁杰还先后向武则天推荐了夏官侍郎姚元崇等数十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治理天下的贤能之人,都出自您门下。”狄仁杰回答说:“举荐贤才是为国家着想,并不是为我个人打算。”
三、(一)
C
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的诉说y 渲染出悲愤的气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i 诗歌的赏析能力。“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意思是“差役大声呼喝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多么悲苦"。这两句中的一“呼”一"啼”关 一“怒”、一“苦”属于对比的写法,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深刻矛盾。“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两个修饰词“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突出差役的气势,并为下文“老妇”的“致词”内容酝酿气氛。
(二)
19.群童“抱茅”不单是“欺我老无力”,更是为了突出诗人与群童生活的穷困。作用:为结尾诗人发出的感慨埋下伏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情节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群e下 童之所以来抢“我”的茅草,是因为知道“我”年老无力,阻止不了他们,也因为他们生活穷困,想3 抢回去修整住处;而“我”为了区区几根茅草被抢、无法追回而悲愤不已,不仅是因为年迈无力,也是因为生活过于穷困。这一情节的设置为结尾处诗人推己及人、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颤”的感慨埋下伏笔。
20.表达了诗人推已及人、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和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献身精神。
(三)
21.以烧炭卖炭为生却横遭掠夺
22.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宫使的仗势欺人、粗暴蛮横。②间接地表现了卖炭翁在强权面前的无奈、无助。③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控诉(或: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