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 第4讲 立足命题热点全解形象类题 教案——【备考2022】高考语文一轮 新高考模式下的文学性阅读 备考方略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 第4讲 立足命题热点全解形象类题 教案——【备考2022】高考语文一轮 新高考模式下的文学性阅读 备考方略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3 10:0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讲 立足命题热点全解形象类题教案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因此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就成为小说阅读的命题点。本考点常见的有三种题型:人物形象概括题、人物形象(物象)作用题、塑造人物形象手法题。
一、人物形象概括题
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是小说阅读中的必考题,这部分常常有两种命题形式:①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②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在具体命题时,有些考题是只概括,不分析;有些考题是概括之后再分析。
?掌握核心知识
(一)人物形象特点专业术语
1.性格类
善解人意、心细如发、体贴、富有爱心、温柔沉静、心灵手巧、富有情趣、通情达理、纯真质朴、聪明伶俐、天真可爱、顽皮淘气、富有活力、朝气蓬勃、懂事能干、有主见、有骨气、人穷志不短、自尊自爱、倔强、沉稳果断、开朗自信、真诚善良、友好谦恭、宽容忍让、勤劳朴实、节俭、慈爱宽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彬彬有礼、不拘小节、睿智大气、聪慧通达、幽默风趣、善于变通、隐忍内敛、个性张扬、心直口快、耿直、严厉、严慈相济、向往自由、追求平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珍爱自己、乐于挑战、永不服输、富有智慧、精明强干、大智若愚、足智多谋、沉着冷静、从容镇定、勇敢、目光敏锐、特立独行。(反面:胆小怯懦、逆来顺受、横行霸道、目中无人等)
2.拼搏类
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知难而进、积极乐观、身残志坚、自食其力、自立自强、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矢志不渝、勤勉刻苦、不畏艰辛、吃苦耐劳。(反面:贪图享乐、自暴自弃、拈轻怕重等)
3.奉献类
无私奉献、自我牺牲、任劳任怨、默默无闻、不事张扬、默默奉献、毫无所求、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废寝忘食、爱子情深、舐犊情深。(反面:斤斤计较、自私自利等)
4.职责类
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爱岗敬业、治学严谨、教学有方、诲人不倦、以校为家、爱厂如家、关心下属、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敢于创新、技术精湛、才华横溢、博学善谈、以身殉职、奉公守法、铁面无私、赏罚分明、妙手回春、文武双全、智勇双全、博古通今、见多识广、明察秋毫、严以律己、临危不惧。(反面: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畏首畏尾、墨守成规、贪生怕死等)
5.品质类
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仁义守信、乐善好施、虚怀若谷、 胸有大志、志存高远、心胸宽广、宽宏大量、豁达大度、坦荡无私、 德艺双馨、诚实守信、有责任心、孝顺、清正廉洁、知恩图报、宠辱不惊、有修养、礼贤下士、言而有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德才兼备、不耻下问、与世无争、不慕权贵、知错就改。(反面:爱慕虚荣、追名逐利、鼠肚鸡肠、投机取巧等)
6.大爱类
热爱集体、爱国、没有民族偏见、居安思危、忍辱负重、关注民生、忧国忧民、精忠报国、壮志凌云、有民族气节、舍生取义、浩然正气、 无私无畏、勇于担当、深明大义、识见高远、顾大体识大局、有领导组织才干、尊重弱者、关爱他人、乐于助人、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大义灭亲、疾恶如仇、扶危济困、刚正不阿、远见卓识。(反面:狭隘的爱国主义、有民族偏见等)
(二)分析命题角度
类型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指定 语段
概括
与分
析型 (1)(2020·全国卷Ⅰ)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越野滑雪》)
(2)(2020·全国卷Ⅱ)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书匠(节选)》] 在具体指定的语句或语段中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动词和“形象特点”“心理”“性格”“心情”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整体 概括
与分
析型 (1)(2020·全国卷Ⅱ)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书匠(节选)》]
(2)(2020·江苏卷)请简要分析姐姐这一人物形象。(《少男》)
(3)(2020·浙江卷)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雪》)
(4)(2019·浙江卷)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呼兰河传(节选)》] 从全文中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动词和“特点”“性格”“品质”“形象”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落实关键能力
准确概括形象特点“2步5入手”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1] (2020·全国卷Ⅱ)阅读《书匠(节选)》(阅读文本见本专题[读文示范]),完成后面的题目。
1.(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题)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尝试解答]                                     
                                
[解题思维]
第一步: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 第二步:分清描写,抓关键词
①前文说老董带“我”来到橡树林,画线处有“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说明橡树林是老董职业的起点,面对这个职业起点,老董心里充满了对旧时光的感慨之情。②老董指给“我”爷爷作画的地方,并且他还清晰记得爷爷当时说的话语,这些都表明老董对前辈的深切怀念。 画线处写老董由“静静”到“肃穆”,再用“喃喃”一词,文中还说“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表明老董内心有一种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组织答案]                                     
                                
[答案] 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②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③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2.(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题)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尝试解答]                                     
                                
[解题思维]
明角度 找对应
从叙述角度 小说开头通过“小龙”的叙述,交代了老董在研讨会上公开叫板请来的专家,并立下军令状,可概括出他“坚持行业规矩”的匠人精神。
从描写角度 小说中描写了父亲与老董就修书是否值得的对话,从老董坚定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恪守职业操守”的匠人精神。
从情节角度 小说后半部分写老董反复试验,从不气馁,终于染出蓝绢,完成了修复任务的情节,体现出老董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组织答案]                                     
                                
[答案] ①坚持行业规矩。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②恪守职业操守。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了一本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也认为“值得”。③修书精益求精。为染蓝绢不断试验,最终完成修复任务。
【温馨提示】 解答这类题,常因以下问题而失分:①形象(或性格)特点概括不全。不能从“情节”“描写”“叙述”“评论”“背景”五个角度全面检索相关信息,遗漏一些典型信息,出现要点概括不全的失误。②概括加工能力不强,答案要点重复或混乱。检索信息后,只作分条罗列,要点过多,并造成角度重复;或者同类合并不当,出现要点混乱。
二、人物形象(物象)作用题
小说的人物可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高考中还经常考查物象,高考在形象作用方面的设题常涉及这三方面。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掌握核心知识
(一)小说人物角色作用
小说阅读“人物角色作用”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问的是人物角色的作用,作答时却需要由此向小说其他要素扩展,要将人物和“情节安排”“结构设计”“主旨表达”“人物关系”等方面相勾连。因为小说是一个整体,“人物”“情节”“环境”“结构”“主旨”等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角 度 小说人物角色 角色解读
人物主次 主要人物。 故事情节的中心。
次要人物。 与主角发生同一或相对立的关联。
情节事件(矛盾冲突)设置 故事讲述者、观察者。 第一人称叙述者。
事件旁观者。 当时在场,不影响故事走向。
冲突参与者。 冲突双方,有阶级冲突、性格冲突。
情节推动者。 推动下文情节发展。
结构 线索级人物。 贯穿全篇,事件处处为他所知。
人物关系 主要人物的陪衬者。 与主人公有相同或不同之处,可正衬可反衬。
对众多人物穿针引线的联系者。 联系人物,使各方因他而“相遇”。
情感(主题) 情感抒发者、觉悟者。 表现主旨。
(二)分析命题角度
类型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考查主要 人物在小
说中的作
用   (1)(2015·浙江卷)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捡烂纸的老头》)
(2)(2014·浙江卷)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走眼》)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简析”等作答动词和“人物形象”“主要人物”“作用”“用意”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考查次要 人物在小
说中的作
用   (1)(2016·全国卷Ⅲ)“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玻璃》)
(2)(2013·湖南卷)“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未婚妻》)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简析”等作答动词和“次要人物”“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考查物象 在小说中
的作用  (1)(2017·江苏卷)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2)(2014·全国卷Ⅱ)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鞋》)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简析”等作答动词和“××物象”“作用”“好处”“意图”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落实关键能力
(一)主要人物作用
准答主要人物作用题“3关注”
(二)次要人物作用
巧解次要人物作用题“5思考”
【温馨提示】 小说中的“我”
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一定是作者自己。因为“我”是第一人称,也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真实性的作用。
图示:
次要人物“我”―→←―
(三)物象作用
完胜物象作用题“4角度”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踏莎行
寇俊杰
春风萧瑟,乍暖还寒,阴雨蒙蒙,芳草萋萋。开封通往陕州的官道更加泥泞,两辆驴车在湿滑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突然,前面的驴车陷进泥坑,车夫挥鞭抽打毛驴,可任凭怎样使劲儿,木轮车像是被泥水吸住一样,就是出不来。寇准挑起轿帘说,寇安,别打了,还是我下来推吧!寇安没法,只好也下来和寇准及两个随从一起推车。无奈车重人少,力量不够。寇准说,不行就先把车上的书卸下。寇安说,大人,那是你的心头肉啊!怎么舍得弄脏?大家正一筹莫展,路过的几个村民走过来,有人施礼问,是宰相寇准寇大人吗?正是,但我现在已不是宰相了。我们听说大人没有因为澶渊之盟受到封赏,反而被贬陕州,故有此一问。他对其他村民说,我们帮帮寇大人吧!大家一起用力,终于把寇准的驴车推出了泥坑。寇准再三相谢。村民说,寇大人澶渊之功,让中原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我们老百姓还不知怎样感谢寇大人呢。
寇准重新上车,已是满身泥水。车内的宋夫人用毛巾给寇准擦着脸上的汗水和雨水,心疼地说,原来在京师哪有这样的路?看你现在头发都开始白了,还要出来受这样的罪,你要是能把自己的性子收敛一些,何来被贬呢?
寇准说,社稷为重,君为轻。只要对得起天下百姓就行了。
宋夫人说,可你分不清君子和小人,把小人得罪了,他们就会为私怨而报复。我听女婿王曙说,这次就是王钦若在皇上面前说你是拿皇上的性命做赌注,澶渊一仗胜是侥幸,如若败了,他的命就没了,皇上这才把你贬出京师的。
寇准微微一笑说,王曙是怎么知道的?
他和皇上的内侍周怀政关系很好,是周怀政亲耳听到王钦若对皇上说的,还说你居功自傲,到处宣扬说没有你寇准,就没有大宋的江山——他这是诬告啊!
再泥泞的路,太阳一出来就晒干了,寇准说,你看刚才村民为我推车,多好啊!若是奸臣,他们会这样做吗?不过你也别锋芒太露,出头的椽子先烂,想当年,你和太宗意见不合,太宗说不过你,生气地要拂袖而去,你竟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拽住他的衣服不让走,直到把他说服才罢休!俗话说,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你这是往死路上走哇!得亏太宗英明,不但没杀你,还把你比作魏征!
寇准只是得意地嘿嘿笑着,并不说话。
宋夫人又说,不过,终归是伴君如伴虎。你这是第三次被贬了吧?皇上是个好皇帝,就怨你太耿直,连皇上的面子也不给。特别是上次被贬,有人揭发你酒后说了太宗的坏话,太宗不信,找你问一下。按说太宗也没当真,你随便找个理由太宗就能原谅。可你就是不辩解,不知道趁坡下驴,太宗给你梯子你也不要。人家是皇帝,你“将”人家的军,结果被贬到了邓州。你这不是自己找麻烦吗?
寇准说,我酒后可能真说了太宗的坏话,但那是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大丈夫做事要敢作敢当!我不后悔!
唉!宋夫人叹了一口气,今上能当皇帝,还有澶渊之盟,你都是立了大功的,可皇上就怕你功高震主,你本该急流勇退,但你非但没有,还不知收敛锋芒,皇上这才免了你的宰相,把你贬往陕州。不过这样也好,朝中是非太多,你当个地方官,陕州离我们老家又近,我们还能过个安心日子呢。再不必像以前一样——我们赶紧往前走啊!
踏莎行。寇准的脑海里忽然闪出这样一个词牌名。他叫寇安停车,从箱子里拿出笔墨纸砚,然后铺纸磨墨。他略一沉思,笔走龙蛇,写下一首《踏莎行》:“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暗淡连芳草。”
宋夫人本想寇准写的是反思过去,从此要淡出朝廷视野,远离政治旋涡,没想到写的却是难离难别、情深意切的“情诗”。她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知道,想让寇准抛弃自己的信念真是太难了。如果皇帝用他,再危险他还是要回去的,可他又不会曲意逢迎,个性又那么张扬,虽然皇帝信任,但他由着自己性子来的做法,就是有一副好牌,也会叫他打得稀里哗啦甚至是性命不保!
宋夫人含着泪看着寇准,寇准拉住夫人的手,坚定地点了点头。夫人知道,今后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条更加艰险的道路!
【注】 《踏莎行(春色将阑)》实际写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当时寇准被太宗贬为青州知府,赴职之际,写下了这首词。
1.(主要人物作用题)小说中着意刻画寇准这一形象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尝试解答]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问“刻画”“这一形象有什么用意”,由“刻画”“用意”可知,考查的是“形象的作用”,并且是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对主题的作用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遭受小人诬陷,不被国君所容,被贬往陕州的寇准,身陷困境,但他仍忠君爱国,心系朝廷社稷,时刻以国家安危为念。小说对寇准这一形象的刻画,对于表达主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社会的作用 作者借助对寇准形象的塑造,意欲创设一个君臣合力、上下同心的理想时代,这样的时代,国君善于纳谏,从谏如流,臣子忠君爱国,敢于直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泰民安的社会理想。
[组织答案]                                     
                                
[答案] ①小说通过写寇准被贬途中的经历、对话等,表现寇准在被猜疑、被诬陷、被贬的困境中,依然坚守正道、忠君爱国,使人心生敬意,对现代人具有启迪意义。②作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呼唤清明的时代,期盼国君能够善于纳谏,关注民生,使国家兴旺发达。
【温馨提示】 解答这类题,常因以下问题而失分:①与次要人物的作用混淆。如本题,有些考生答出“寇准”对其他人物的衬托作用,就是把“寇准”这一主要人物混为次要人物了。②思考角度不全、不准。如本题,答出主要人物对主题的作用较容易,但很容易遗漏主要人物对社会的作用。
2.(次要人物作用题)“宋夫人”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尝试解答]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寇准,而宋夫人是次要人物,本题即考查次要人物的作用。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情节角度 小说中的宋夫人是寇准被贬过程(以死直谏太宗、酒后说太宗坏话、拿皇上性命做赌注订立澶渊之盟)的叙述者,使得故事情节缓缓展开,揭开被贬陕州的主要原因。
人物角度 宋夫人说“你竟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拽住他的衣服不让走”“可你就是不辩解,不知道趁坡下驴”,从这些话可以看出寇准耿直、忠诚和在困境中坚守正道的精神。
主题角度 对比宋夫人“可你分不清君子和小人”“你也别锋芒太露”“你这是往死路上走哇”的责备和抱怨,寇准或“得意地嘿嘿笑着,并不说话”,或表示“不后悔”,这一形象突出了寇准的人格操守。
[组织答案]                                     
                                
[答案] ①从情节发展来看,借宋夫人的话,使故事情节得以展开,使读者了解了寇准被贬陕州的前因后果。②从人物塑造来看,侧面表现寇准忠诚、耿直、豁达、坚定的性格特点。③从主题表现来看,宋夫人对丈夫的责备、抱怨,对比突出了寇准的人格操守。
【温馨提示】 考生解答人物形象作用题,很容易出现模式化答题的情况,只知道答题的角度,不能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比如明白这个人物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但是具体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不能结合文本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说分析。
三、塑造人物形象手法题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多方位的,它凭借各种艺术手段既对人物形象进行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又对其进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如环境烘托等。
?掌握核心知识
(一)塑造人物形象常见手法
【温馨提示】 无论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注重对细节的描写。
一般来说,细节描写有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环境细节描写等。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有:①刻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二)分析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2019·全国卷Ⅰ)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理水(节选)》] (2)(2019·全国卷Ⅱ)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小步舞》)
(3)(2017·山东卷)本文第?~?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七岔犄角的公鹿》) 考查正面描写人物的手法,题干中往往有“形象”“手法”“技巧”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考查侧面描写人物的手法,题干中往往有“间接”“侧面”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落实关键能力
人物形象塑造手法题答题“3步骤”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3] (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步舞
[法]莫泊桑
大灾大难不会让我悲伤。我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跟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它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打开顶针般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只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带微笑。他手里总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地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在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先生,我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得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有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儿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老木偶,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坏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了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张英伦译,有删改)
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分)
[尝试解答]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
“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明确了分析的对象及角度;“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可联系正面描写(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及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环境烘托和他人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等]。
第二步:找对应,细分析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细节描写 文章第五、六段对老舞蹈师穿戴的描写(“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第六段对其手杖的细节描写(“他手里总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及后文对手杖来历的介绍等,都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
语言描写 小说对“我”与老舞蹈师之间对话的描写,透露出他不属于这个陌生的时代,表明了老舞蹈师对过去生活的怀想以及现在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环境描写 通过对“似乎被人遗忘”的卢森堡公园的苗圃的描写,烘托出老舞蹈师内心的失落,从侧面衬托了老舞蹈师的心理状态。
第三步:析效果,组答案
根据第二步的分析,概括出表达效果,然后分条组织答案。
[组织答案]                                     
                                
[答案] 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衬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温馨提示】 解答这类题,常因以下问题而失分:①手法找不全或找不准。对典型的描写文字检索不全,或对检索到的文字加工提炼不准确,就会出现手法找不全或找不准的失误。如本题,容易遗漏“典型化的场景”的手法。②只答手法,缺少分析,或分析啰唆。如本题,分析时,很可能出现简单罗列原文描写文字的情况,不是自己的加工成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医 者
周国华
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痛得满床打滚。我背着她到赤脚医生那里。医生为她打了针止痛剂,手一摊:“怕是大病,赶紧送县医院。”
我借了辆三轮车,把我妈拉到县医院。医生诊断后,把我叫到一边:“你妈得的是癌症,晚期了,花再多钱也没用,你自己决定吧。”
癌症?我眼前一阵发黑。我爸走得早,这些年来,我妈就靠种那点承包田供我上学,如今……
不能这么放弃!我刚想办住院手续,我妈含笑进来说:“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
拗了半天,我还是按我妈的意思做了。我知道,我妈一旦决定了的事,没人能改过来。回家的路上,我拼命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兜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全家仅剩的那么一点点。
或许天不绝人,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无意中听到有人说,邻乡有个老中医挺神的,治好过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我立马找了过去。
老中医家里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声音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单地问上几句,就摇头晃脑开起了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最后一个轮到我,老中医瞅了我一眼:“病人呢?”
我拿出医院的诊断书,讲了我妈的病情和家里的情况。我说来得急,我妈也下不了地,先来问问。说到最后,我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老中医瞪了我一眼:“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走,带我去看看。”
老中医给我妈搭完脉,捋着花白的山羊胡子在屋里踱来踱去。我垂手,惶惑地盯着他。老中医让我把三轮车上那个蛇皮袋子拿进来。一打开,里面全是草药。老中医告诉我把这几把药分均匀,半年服完,应该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再去找他。
我连连点头,掏出三百块钱:“只有这些了,别嫌少。”
老中医没接钱,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地点头:“不用了,你留着做学费吧,这个东西卖给我吧。”
我妈连忙摇手:“不,这是我的嫁妆,几块钱买来的,乡下人没闲心插花,我常说,还不如碗勺来得实用呢。”
老中医晃头捻须,说:“实用不实用我不管,家里有一个,正好配个对。”
送走老中医,我和我妈还真不敢相信天下竟有这种好事,诊费、药费没付不说,还白白拿了一千块钱!
半年后,我陪着我妈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我欣喜若狂,我妈竟痊愈了!
我拿着锦旗去谢老中医,老中医一笑:“有钱了,就把瓶子赎回去,价钱嘛,翻倍。”我点头。
我如愿考上了医学院。用那些钱,我撑过了第一个学期。之后,我勤工俭学,再没用过家里一分钱。毕业后,我凭着优异的成绩,被省城一家大医院聘用。我接我妈进城,贷款买房,娶妻生子,进修深造……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观看《鉴宝》节目,里面一个青花瓷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瓶子,看上去跟我家的一模一样。专家几百万的估价让我又吃惊又愤怒,原来老中医早就知道瓶子的价值。我想起了老中医眯着眼的神情,哼,狡诈,虚伪!
我憋着满肚子怨气去找老中医。老中医已去世,他儿子接过我的字条,一笑:“家父说你会成为医生,果然没错。”
我突然想起,那天我对老中医说,我想放弃学业,赚钱养活我妈。我有点发蒙,是不是自己太小人了?
里屋的橱柜上,摆放着两个青花瓷瓶,花纹一样,成色迥异。老中医的儿子取过那个釉色发暗的瓶子:“民国的,不过也值几千块钱。”
我脸红了。瓶子的内壁上,依稀还能看到我儿时调皮的涂鸦,是我家的那个!我疑惑地望着另一个青翠欲滴的花瓶。
“这个是我祖上为一官宦人家诊病时,那家主人给的。”
我掏出一万块钱,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家父嘱咐,不敢有违。”
对着老中医的遗像,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温馨,深邃。
一块匾额悬在墙上,上面的两个字熠熠生辉——“医者”。
1.(形象概括题)老中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 ①医术高明。治愈了县医院医生都不敢收治的“我”妈的病,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医者。②为人善良。以收购花瓶的方式,既给“我”妈治了病,又给“我”留钱做学费,是一位具有扶危济困心肠的医者。③医德高尚。上门问诊、不计得失,嘱咐儿子不多收“我”的钱,是一位具有高尚精神品格的医者。
2.(形象作用题)小说中的“我”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我”是叙述者,小说以“我”的亲身经历为主线,突出了老中医扶危济困、医德高尚的形象。②“我”是参与者,是事件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使老中医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③ “我”是感受者,“我”的心理变化,强化了老中医精神品格对“我”的感染与影响,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3.(形象手法题)老中医医术高超,文章是怎样写出老中医的高超医术的?
                                
                                
[答案] ①正面描写。老中医从容自信地交代,将那些药半年服完,应该就可以了,不行再去找他,而母亲真的痊愈了。②侧面描写。文中写“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听到有人说老中医挺神,治好了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老中医家里坐着许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从容诊断,毫不忙乱。③对比手法。将“我”妈“痛得满床打滚”与老中医轻松将病治好进行对比;将赤脚医生、县医院治不好“我”妈的病与老中医药到病除进行对比,都突出了老中医医术之高。
_21?????????è?????(www.21cnjy.com)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