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 (五线谱) 一年级下册音乐 3 《鸭子拌嘴》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 (五线谱) 一年级下册音乐 3 《鸭子拌嘴》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6-23 11:5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鸭子拌嘴》教学设计
课型:欣赏课
教学对象:一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欣赏民间打击乐曲《鸭子拌嘴》
一、教材分析:
《鸭子拌嘴》是一年级下册音乐书第三单元“好朋友”主题的第二课时,是以欣赏民间打击乐器演奏为主要内容的一节欣赏课。作品采用模拟手法,运用小镲、大镲、大锣、云锣、木鱼等打击乐器,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鸭群漫游水中,相互追逐嬉戏的情境。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6-7岁的一年级学生,这个年龄的学生好动、好玩、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针对学生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共有两大需要突破的难点。一是民间打击乐曲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现在的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多接触的是流行音乐,触摸的多是西方乐器,对民间打击乐器比较陌生,较难让他们直接走进民乐。学生年龄较小,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音乐,容易产生欣赏疲劳。俗话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学生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所以,激发兴趣是我突破这一困难的首要关键。
第二点则是来自于学生年龄带来的思维局限。低龄段学生的欣赏课不好教学。因为音乐这种表述方式更抽象,不如图像或语言具体好理解,而低学段的学生正好是抽象思维较差,所以想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必须将抽象的音乐具体化。
综上所述,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和小伙伴合作,能用响板随《鸭子拌嘴》的音乐模仿小鸭子拌嘴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赏析音乐、模仿演奏音乐动机,和表演音乐场景的方式,深入领会民间打击乐的魅力,培养欣赏民间打击乐曲的兴趣。
情感与价值观:学生通过赏析乐曲《鸭子拌嘴》,培养团结有爱的同学之情。
教学重点:赏析“拌嘴”部分,并随音乐表演“拌嘴”场景。
教学难点:学生配乐表演《鸭子拌嘴》的故事场景。
四、设计意图:
作曲家安志顺先生在西安鼓乐《鸭子拌嘴》中,通过充分运用音色、音量、力度和配器等方面的对比变化,生动地描绘了鸭子嬉戏、拌嘴的情景。
本节课抓住作品的这个特点,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决定采用绘本故事的方式,运用互动参与教学法,在课堂中加入游戏和小组表演。本课是按照“271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备课的,共有四个授课环节,即导入—授新—小组活动—课堂小结。在时间比例的分配上,学生动手参与的活动环节占比约70%的课堂时间,旨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在游戏中欣赏音乐、学习知识。
五、教学过程:
⒈组织教学:⑴ 演唱《数鸭子》;
⑵ 音乐游戏“调皮的铃鼓”
⑶ 师生问好。
⒉.创设情境,导入乐曲:
⑴ 复习学过的乐器:“音乐树”;
师:同学们,这里有一棵音乐树,它失忆了,不记得自己身上这些乐器都叫什么名字了,需要你们来帮帮它。请你听辨声音,告诉它,这些都是什么乐器?
(设计意图:我在导入环节设计了“音乐树失忆”的情境,依次播放学生学习过的和本节课涉及到的打击乐器演奏音频,让学生听辨其音色,并回答乐器名称。这样,学生既认识了本节课的器乐,又为后面的打击乐器听赏做了铺垫。)
⑵听辨音乐片段,并与动作连线。
师:哇,你们太棒了,音乐树想起来了,你们治好了他的病,给自己喝彩。
师:音乐树最喜欢小鸭子,它想要考考你们,请你猜一猜音乐树演奏的是小鸭子的什么动作?是鸣叫?还是走路?
师:哇!你们又听出来了,你们真棒。那你能猜猜鸭子妈妈的叫声和小鸭子有什么不同吗?你听,鸭子妈妈来了。
师:哇!鸭子妈妈的声音要比小鸭子更低沉一些。
师:请你随音乐表演小鸭子的动作。
(设计意图:本首乐曲有两个基本的音乐动机——走路和鸣叫,直接听赏的话怕会引起不同学生理解的偏差。所以,在授课的一开始,我就把这两个动机拿出来对比听赏,并画出声音变化的图谱帮助学生理解动机,引导学生赏析:音乐用轮换演奏高低音来表现小鸭子“走路”的摇摆模样;用闷击镲来表现鸭子“鸣叫”的声音。听赏之后,我还拿出小镲为学生表演了“鸣叫”的演奏方式,让学生动手跟我学习小镲的另一种演奏方式——“闷击”。)
⑶ 引入乐曲。
师:音乐树说它有话想说:“你们真聪明!我太喜欢你们了。我要用我身上的乐器为你们讲一个故事,它的名字叫《鸭子拌嘴》”(出示课题)
⒊ 新课教授(分段聆听):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法进行教学。我根据音乐动机的变化,将音乐一共分成6个主题进行赏析。采用先讲故事,再引导学生边观看背景图边欣赏音乐的方式进行听赏。学生边欣赏音乐,边跟着我表演各个乐段中鸭子的律动,使学生处于一种舒适又有乐趣的情境之中。)
⑴ 在农场里,小鸭子一家刚吃完饭,正在晒太阳。这时,有一只叫“淘淘”的小鸭子不想待在家,他偷偷的跑了出来。鸭妈妈急忙叫住淘淘,并追出来拦住了淘淘,说:你不能自己跑出来,要和大家待在一起。我们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去池塘玩水,好不好?
⑵ 淘淘和哥哥姐姐们一起,跟在妈妈后面,浩浩荡荡地向池塘走去,一个接一个地跳进水中。
⑶ 小鸭子们在水里玩的特别开心。淘淘边游水,边扑扇翅膀溅起水花。哥哥姐姐们看到,觉得很好玩,也纷纷挥动翅膀,看谁溅起的水花最高。
⑷ 淘淘越玩越开心,它溅起的水花打湿了鸭姐姐漂亮的头花。
鸭姐姐最喜欢这个头花了,它生气的说:“你怎么弄湿了我的花!”淘淘不仅没有道歉,还不屑地说:“谁让你游泳还带花!”他们两个越吵越激烈。鸭妈妈看到后,赶紧过来劝解他们说:“你们要团结有爱,互帮互助!”
⑸ 鸭姐姐和淘淘吵架的声音各不相同。虽然他们的声音都是从快到慢,但力度上却不一样。
鸭姐姐的声音是从强到弱,淘淘的声音则是从弱到强。你能听出哪个是鸭姐姐的声音吗?(听辨)
⑹ 教师用小镲演奏,学生用手模仿小镲进行演奏。
师:请你跟我模仿鸭姐姐的说话声音。
师:再来模仿淘淘说话的声音。
(设计意图:“拌嘴”部分是这首乐曲的赏析重点。乐曲运用大镲和小镲,通过不同的音乐力度变化展现出了鸭子吵架的可爱画面。在听赏这个乐段时,我在ppt中展示出了这个乐段中两种乐器的速度和力度变化方式,让学生跟我一起听赏和学习演奏这两个音乐动机,并用身体辅助表现音乐的强弱变化,以此方式深度感受音乐。)
⑺ 姐弟两个在鸭妈妈的调解下终于和好了。眼看太阳要落山了,小鸭子们也玩累了。于是,鸭妈妈带着大家一摇一摆地走回家。
⒋ 活动一:我是小演员
⑴ 出示“出发”“嬉戏”“拌嘴”“回家”四个乐段的图片。
师:你还记得这几个片段的故事吗?你能为这几个故事命名吗?
师:你能随着音乐用身体表演出故事场景吗?
(设计意图:根据音乐情景,我将乐曲分为“出发”“嬉戏”“拌嘴”“回家”四个乐段。在播放每段音乐的同时请学生模仿我做符合音乐律动的场景表演,并请学生为音乐场景命名。这样既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培养了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⑵ 教师随音乐示范表演。
a. 分段示范 b. 完整示范
⑶ 学生和老师一起表演。
⑷ 老师出示小组分工,开始小组组内表演练习。
⑸ 小组上台表演,教师从故事的完整性、表演和音乐的配合方面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根据音乐情景发展,选取了“出发”“嬉戏”“拌嘴”“回家”四个音乐主题;根据故事,创设了5个鸭子角色,由学生在小组内自行分配角色并进行表演练习。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对音乐的掌握程度,考察学生能否在不同音乐主题出现时表演相应的音乐场景)
⒌ 活动二:鸭鸭小剧场
⑴ 出示拌嘴对话。
师:鸭子吵架这段是这首乐曲最重要的部分。老师为他们编了一段对话,请你来读一读,并模仿我的动作。
a.用“走”“跑”读出对话节奏;
b. 带入文字,按节奏读对话(教师边领读边用响板打恒拍)
(设计意图: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拌嘴”,也为了丰富表演,我为“拌嘴”场景设计了一段淘淘、鸭姐姐和鸭妈妈的对话。教材要求学生在欣赏乐曲《鸭子拌嘴》的同时,能够用响板模仿鸭子拌嘴的场景。因此,我设计让学生在表演本对话时,需要用响板演奏恒拍,同时按节奏说出对话。)
⑵ 请两位优秀同学上台,和教室一起做表演示范。
⑶ 进行男女生对话练习。
⑶将对话带入整个故事进行表演。
师:现在我们将对话带入整个表演。用双响筒演奏小鸭子走路的声音,用串铃演奏鸭子玩水的声音。
a. 教师做表演示范
b. 出示小组角色分工:
2/3/4号同学表演鸭姐姐、淘淘、和鸭妈妈,并用响板表演拌嘴场景;
1号用双响筒演奏鸭子的脚步声;
5号用串铃为演奏水声。
c. 小组组内表演练习
d. 小组上台表演,教师从声音与动作的配合方面,拌嘴部分的节奏是否准确,“小鸭子”的表演是否生动方面评价表演。
(设计意图:本活动是在“我是小演员”活动后对本节课音乐知识更进一步地深度探索,是本节课的难点部分。学生在上一活动已经对音乐表现的场景有了清晰的记忆,于是本活动要求学生根据音乐故事发展,用乐器自行配乐表演。它的难点在于:1. 演奏乐器的学生和表演的学生需要默契配合,2.表演小鸭子的演员需要节奏准确的表演“拌嘴”对话。)
⒍ 介绍乐曲背景:
师:本节课,我们欣赏了一首充满趣味的打击乐曲《鸭子拌嘴》,它是由我们西安的打击乐作曲家、_?????????_安志顺老先生创作的。这首作品取材于西安鼓乐的开场锣鼓和民间流行的《鸭子拌嘴》,曾经获得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优秀音乐作品称号,并荣获1984年全国民族器乐作品创作比赛二等奖。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⒎ 小结:
师:乐曲中的鸭姐姐和淘淘为了头花吵的不可开交。如果你是鸭姐姐,淘淘弄湿了你的头花,你会跟他吵架吗?
师:我们要记住鸭妈妈的教导,同学之间要“团结有爱,互帮互助!”,做团结有爱的优秀班级。下课!同学们再见。
六、总结: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将动机走向、音乐场景等抽象内容通过课件直观地表现了出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大大优化提高了教学效果。这不仅调动了孩子们的全身感官,让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而且使原本抽象的音乐变得具体、形象,给音乐教学增添了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