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统编(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统编(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3 16:0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教学目标:通过运用现实遗址探寻辛亥踪迹,了解辛亥革命的历程中的基本史实,尤其是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地位,能够运用地图从空间和时间上把握辛亥革命的历程,认识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种种努力;通过为辛亥革命历程进行分类,主动思考自主建构,并且通过进行问题探究,提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以年鉴学派的三段论为切入认知辛亥革命在短时段的必然性,在中时段中通过比较得出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在长时段中认识到辛亥革命对帝制的终结、民国建立的促进作用。辛亥革命给近代中国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此外更为后人改造国家提供借鉴。
教学重点:能够探究辛亥革命不同时段的意义,正确看待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难点:理解辛亥革命民主探索的艰难。
教材分析:辛亥革命一课是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第1课,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上承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中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维新运动,下启本单元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由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的拯救国家、改造旧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本课的内容编排上来讲,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部分构成,三者内容上联系紧密,时序性较强。本课内容时间跨度较大,上溯清末甲午时期下启民国。主要讲述了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机而做的艰辛努力,发动了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的历程,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来看,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最终失败了。但它却对整个近代中国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给后人提供了经验教训。
学情分析:初中学习过辛亥革命的认知停留在基础知识层面,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过程疑惑,比较熟悉武昌起义,但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认识不足,未能对辛亥革命形成客观的合理的历史解释。所以,在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时,首先应该重点关注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性问题。
教学方法:新课程下的讲授法
教学用具: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环节: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珀金斯主张“在教育中关注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历史教学只有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联系,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学价值。因此,明确要解决的问题还应将一节课的认识性重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起联系。
新课讲授环节:
一、寻觅辛亥革命的踪迹
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包含“建构历史事实”和“建构历史解释”两部分,“建构历史事实”部分是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在寻觅辛亥革命的踪迹环节的教学中,通过设计今天的历史遗迹和史料再现辛亥革命历程,此环节突出现实空间和历史空间的转化,建立现实的“小情境”将辛亥革命放置于具体空间之下,借用历史文物、文字等相关史料共同印证探秘辛亥革命,加强对辛亥革命历程的认识。
问题设置:1.美国檀香山——放眼环球,在美国檀香山的文化广场上立有纪念孙中山的铜像。为什么会在此地纪念孙中山呢?
思路引领:孙中山与20多个主张的进步华侨创建兴中会,提出了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这正是孙中山革命的开始。
问题设置:2.日本东京——伫立着同盟会发源地纪念碑,原因何在?
思路引领:1905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资产阶级吸纳合并了众多的革命组织,建立起统一的全国性政党,确立纲领指导革命。
文字材料:民族革命,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对外之行动: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届继续有效。民权主义,政治革命的根本……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讲到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民生主义,是用增地价的法子……现在之地价,仍归原主……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逐步实现土地国有,以实现平均地权。(《孙中山选集》)
思路引领:概括三民主义内涵,即民族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民权主义建立民国,人民享有国家主权;民生主义提倡核定土地,土地国有,解决土地问题。
提升认识:概述三民主义进步性与局限性,三民主义比较全面分析了时局,制定资产阶级的具体任务,采用革命的方式实现诉求,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革命纲领。民生主义与民权主义反映了中国民众的民族复兴大业要求;但是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纲领,民生主义缺乏明确纲领。
问题设置:3.广东省广州——黄花岗纪念公园,它在纪念着着什么呢?
思路引领:黄花岗起义在这里我们可以追溯革命发展的历程,至此革命党人已进行了一系列的起义,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通过武装斗争的方式宣传了革命思想,壮大了革命的声势。
问题设置:4.湖北省武汉——鄂军都督府,我们能够追寻到革命党人的什么事件呢?
思路引领:在鄂军都督府中我们可以找到了两样史料,即当时起义军所使用的枪支,起义军所发布的《安民布告》。通过两则材料体现了将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转变为现实的历程。
问题设置:5.江苏省南京——总统府中的天王府,此地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何在?
思路引领: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制定五色旗,于1912年3月11日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得出特点:主权在民的特点;权力运行方式体现了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问题设置:6.北京——故宫和清外务部公署,这其中牵连是什么呢?
思路引领: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清政府岌岌可危,在帝国主义斡旋下最终达成协议。1912年2月13日溥仪宣布了清帝退位诏书, 1912年3月10袁世凯就任大总统。
理解历史即建构历史,而非再现历史。历史本身是一个时间的序列,一切历史实物都是在时间长河里产生、发展、灭亡的,时间从纵向反映出历史实物的前后顺序及其演变交替的因果关系,是构成历史的要素,时序是唯一能够将一切历史事物贯穿起来的线索。此环节将空间中的辛亥革命的历程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呈现,建立多个历史事实,帮助学生整体认知辛亥革命,通过交往与合作,学生和教师将建构起更完整的辛亥革命历程。本环节的设计将教材内容适当整合,以学生认知历史的逻辑,通过小情境设置,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建构历史认识的逻辑。
二、建构辛亥革命的历程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人在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意义建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
“建构历史解释”是引导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叶小兵教授认为“学生能够建构自己对于历史的解释和认识,而不是仅仅记住教科书上的解释和老师的解释,这是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最为重要的表现”。本课学生获得历史理解的途径主要是前一个环节教师的历史叙述,应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探究,以史实为依据建构自己对历史的解释和认识。而“建构历史事实”部分,考虑到学生学识、教学时间等因素,应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师利用材料讲述历史的发展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建构基本的史实,本环节将在辛亥革命历程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建构。为以学生为主体“建构历史解释”奠定基础。
问题设置:1.请为辛亥革命进行分段,并说明依据(寻找资料展示分段)
2.概括辛亥革命历程的特点:暴力革命 政党引领 为辛亥革命失败埋下隐患
革命精神(人民民主精神 舍身取义的救国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
3.在学习此环节的过程中,你认为辛亥革命值得研究的问题有哪些?
通过此环节,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即历史史料的方法以及分析和综合、比较、归纳和演绎等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此环节关注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正确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所提出问题进行分类,可以发现关于辛亥革命研究的具体问题,主要属于史实的细化问题,可以选择在专业的网站和书籍上以及专业的教师指导之下进行查阅。另一种是解释类问题,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我们要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之上利用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认知。建构辛亥革命的历程环节中,学生能够把握辛亥革命的历程料进行分析,通过确定的依据来为辛亥革命历程进行分段,建立历史事件的之间的联系,从而创设新的历史理解。
三、认识辛亥革命的价值
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布罗代尔所提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理论,即在不同的时空中去认识历史事件,时段理论是一种方法论,它主要想解决如何认识历史发展的逻辑和规律。又有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唐木顺三指出,“历史文学受历史认识的方法之制约,可大别为如下几种”,一是“将过去作为过去来把握”,二是“在与现在的关系中把握过去”,三是“在与未来的关系中把握过去”。受“时段理论”和不同时段看待历史的理论影响,教师将辛亥革命基于历史长河中,建立不同时段之下的联系。于友西、赵亚夫先生在论及“探究法”的环节时指出“所要探究的问题应具有典型性,并且基本上应来自于历史教学的重点或难点的内容”。本课将认识性重点逐层展开,不断帮助学生提升历史视野,认知辛亥革命的历史底蕴。
1、短时段(1894-1912)视角下的辛亥革命
问题设置:1894到191年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是中国社会沉沦时期中国社会主要力量的道路选择是什么?
思路引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积极投身武装抗争;清政府于1901年开展清末新政,新政涉及面广,在一定程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新政中的重头戏1905年进行预备立宪,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月宣布皇族内阁的构成,最终新政失败;以民族资产阶级立宪派,先后发动立宪请愿活动,最终对清政府立宪绝望,转向了资产阶级革命派。
得出结论:辛亥革命的武装革命成为了历史的选择。
2、中时段(1840-1912)视角下的辛亥革命
问题设置:比较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历史事件,得出认识。
思路引领:以上运动都是近代探索救亡图存和近代化的民主革命,革命不断完善发展,同盟会1905年资产阶级组织上出现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革命。提出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革命结果: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到辛亥革命时期。
得出结论:在革命的结果中可见比较之前的民主抗争,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的民族民主革命。
3、长时段视角下的辛亥革命
(1)公元前221到1912年历程
思路引领:将辛亥革命放到长时段的政治文明进程中看,从秦朝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一直到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
得出结论:从文明进程上看,结束了帝制,顺应了此时世界潮流,推动了政治文明。
(2)1912-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
问题设置:出示民主共和斗争的事件时间轴,展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表格,以及社会生活着装领域变化图片
文字材料:(南京市民)谈到孙文博士是新皇帝,他们不了解总统这个专门名词,认为它不过是更高头衔的几个委婉说法。(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择》);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吴玉章《辛亥革命》)
思路引领: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依然再继续,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袁世凯复辟被推翻,但是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历史任务,未改变社会性质。
得出结论:民主共和成为了历史潮流;但是民主政治并未彻底改变人们的思想,随后的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思想领域的延续。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社会新变化;传播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3)从1912年-1949年历程
思路引领:从1912年-1949年,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一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中看待辛亥革命。
得出结论: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继承辛亥革命遗志建立共和国。
(4)1912-至今阶段看待
思路引领:通过认识辛亥革命的价值这一环节的设置,帮助学生树立对辛亥革命进行理性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首先,用历史地观点看问题,得出辛亥革命武装斗争的方式是历史选择,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确立民主共和是历史的发展潮流,综合比较得出辛亥革命是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中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其次,用发展地观点看待辛亥革命,它使得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新变化,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继承辛亥遗志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流芳后世的辛亥精神;再者,用辩证地观点看问题,理性看待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局限性。
得出结论:辛亥革命的精神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它延续进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时期,更好的促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将辛亥革命放到1901—1912年的中国社会环境中考查,联系《辛丑条约》、清末新政、立宪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901—1905年)等史实,运用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得出辛亥革命是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结果的认识;将辛亥革命放到1840—1912年的中国社会环境中考察,通过比较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异同,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翻地反封建斗争的继续,它“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将辛亥革命放到公元前221年—1912年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中考察,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将辛亥革命放到1912—1919年的中国社会考察,联系“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及社会生活领域变化等史实,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分析,得出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的认识;联系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割据及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等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的局限性。学生最后将以上探究结果进行综合,形成对辛亥革命历史作用的总体认识。
小结:
教师出示导入时的两张图片,引导学生再认识。将当今的中国与辛亥革命时期的国情进行比较,认识到当今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民都肩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价值,中国人民仍需继承和弘扬辛亥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总之,本课是在分析“认识辛亥革命的现实价值”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其分解为“概括辛亥精神”“探讨今天应如何继承和弘扬辛亥精神”两个小问题。在进行分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从整体的视角进行规划,形成了解决“烈士纪念日为什么要纪念辛亥革命”这一问题的思路:第一步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第二步依据历程总结辛亥革命的成果、概括辛亥精神,第三步将辛亥革命的成果与社会背景相结合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第四步将辛亥精神与今天中国的现实相结合探讨辛亥精神的现实意义,第五步总体阐释“烈士纪念日为什么要纪念辛亥革命”这一问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