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从单元逻辑来看:
从单元之间联系来看,本单元既是第五单元晚清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延续,同时孕育的新希望和新曙光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是中国新的历史的重要起点。为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本课内容来看:
《辛亥革命》是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第一课。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大板块,三大板块之间因果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主要以时间为线索,核心问题突出,分别为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意义。
从上下册教材来看:
在《中外历史纲要》(下)中,也涉及到了《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两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造成亚洲民族危机加深,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促使亚洲民族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中国辛亥革命也是亚洲民族觉醒的典型代表,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本课在初中课程中涉及孙中山早期经历、兴中会、广州起义、同盟会、 三民主义、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3个知识点。人物为主要线索,基本史实齐全。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掌握较好,为高中阶段通过相关史实进行深入探讨,进而形成新的历史认识和历史理解做了较好铺垫。
2.学科素养:经过初中课程学习后,学生的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均有发展,初步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兴趣:涉及辛亥革命的相关影视作品、纪念活动、博物馆较为常见,方便学生在史料研究基础上展开深入学习。
三、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长时段、中时段,中国、世界等多条时间轴再现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处境,试从多种渠道获取史料,并结合相关史料,论证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2.能够指出关于辛亥革命结果多种观点的异同点,理解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理解历史解释的多样性、差异性,并说明差异性产生的原因,进而验证以往的说法和提出新的解释。
3.以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为依据,分析三民主义内容,探究辛亥革命性质。
4.感受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志士的奋斗历程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感受、继承、发扬伟大的辛亥精神,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
在研读《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本课的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的政治妥协智慧,认识辛亥革命的性质、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
五、设计思路
本课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为中心,分辛亥记忆、追思辛亥、辛亥圆梦三个环节,其中以深入追思辛亥革命为主要教学线索,通过“偶然与必然”、“低烈度、大业绩”、“民主革命到民族民主革命”、“成功与失败”等四个追思问题,通过情景再现、问题设计等多种方式,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意义与局限等知识贯穿起来,突出重难点和历史核心素养水平的层次性。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问题设置:
结合时间轴和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分析这种趋势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国又是如何应对的?
学生活动:
提取时间轴的相关信息,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世界的主要趋势,深刻感悟这种趋势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打消陌生,拉近距离,同时营造历史课堂的时空感。教师通过时间轴展示,引导学生将辛亥革命定位在特定的世界大背景下,从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谈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体会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必然性。
2、过渡:
辛亥革命其实对于我们并不陌生,一方面它是我们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重点,而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经常可以从影视剧,亦或是国家各种大型的庆典中,看到、听到它的名字。
问题设置:
关于辛亥革命的记忆,说说辛亥革命中的主要史实。
学生活动:
根据已有的历史知识进行线索性梳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回顾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
本课的相关史实在初中教材中已有涉及,在此做一个简单回顾,通过时间、事件、地点的描述,了解学情,形成关于辛亥革命整体认知,为接下来深入探讨辛亥革命做铺垫。
1——2环节主要落实的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通过数轴、地图和相关问题的引导,落实水平1——3的相关要求。
3、新课教授:
作为高中历史学习,我们应该对辛亥革命进行一个更为深入的探究,从而对辛亥革命的一些新观点进行论证或者提出新的历史解释。
问题设置:
如果想要更深入的研究辛亥革命的相关历史从而形成新的历史解释,我们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取?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的共同梳理,获取了解辛亥革命历史的主要史料。通过分析,培养学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并在学生解释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史料的能力。
追思问题一: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还是“必然”
投影材料:历史文献中的辛亥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金冲及(2009)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2016)
革命不会无缘无故地的发生。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多年郁积的愤怒的大爆发。那时候,两个冷酷的事实沉重地压在无数中国人的心头。一个是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使人们痛感国家要灭亡了。另一个事实是:当时统治中国的清朝政府已是个一味媚外和野蛮专制的政府,人们对这个政府已丧失掉最后一点希望。
1911年9月24日,决定中秋节起义(10月6日)。不料,南湖炮队事件突发而至,当局加强了军队管制和人员防范,不得不向后推延起义日期。
10月9日,革命党人在汉口俄国租界配置炸弹。不慎起火,起义秘密暴露。清政府按照发现革命党名册,全城搜捕。
10月10日,工程营排长陶启胜查房时,恶声责问士兵金兆龙晚上为何擦枪,是否想造反?战士程正瀛举枪便射。瞬时武昌城内外枪炮齐鸣,起义不经意间突然变成了现实。
问题设置:
阅读材料,概括材料中的主要观点。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证。
学生活动:
通过阅读,对材料中的两个观点进行概括,并根据已有知识对观点进行初步判断。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史料,学生可以发现关于同一历史问题历史解释的异同,并运用所学,对材料中的结论加以分析。在论证分析的过程中,选择、组织、运用相关材料,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进行梳理和回顾,教师再进一步对教材中新补充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对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的社会状况、各阶级的发展态势有全面的了解,逐渐厘清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爆发的因果联系,进而对辛亥革命的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理解辛亥革命的爆发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
本环节主要落实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主要落实的是水平1和2的相关要求。
追思问题二:辛亥革命的“低烈度”如何引发“大业绩”?
问题设置:
结合第一个环节的学习,思考辛亥革命为何是“低烈度”但取得“大业绩”。
新政府的构成又会给中华民国的发展带来怎样的问题。
如何理解材料中的矛盾。
根据内容,绘制国家权力组织架构图。并分析特点。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上述材料,了解参与辛亥革命的主要阶级、分析这样的构成会带来怎样的问题,分析矛盾出现的根本原因。学生动笔绘制权力组织架构图,在此基础上,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设计意图:
在该教学环节中,一方面通过对革命过程、结果的分析,了解辛亥革命的特点。通过展示革命后的矛盾冲突,了解革命的主要问题和孙中山的个人努力,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影响。另一方面,还能初步感知辛亥革命的局限,为对辛亥革命形成全面的历史解释做铺垫。
本环节主要落实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涉及的相关水平是水平2。
追思问题三:辛亥革命是“民主革命”还是“民族民主革命”?
投影材料:教材中的辛亥
问题设置:
教材中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有何变化。
结合所学,用史实解释说明变化的合理性。
结合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相关内容,论证教材修改的合理性。
民族主义中是否有反帝主张?为什么不明确提出?有什么消极影响?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运用已有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在解释的过程中提出新的历史解释。
设计意图:
分析教材修改的原因,学生可以在已有的历史史料的基础上,对修改原因进行论证,从而对辛亥革命的性质准确把握。通过问题的层层推进,学生一方面了解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理解理论指导实践。另一方面明白一个时期的思想主张是一个时期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同时也受一个时代的局限,理解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和局限。
本环节主要落实的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涉及历史解释的水平2的相关要求。
追思辛亥:百年以来的历史叙述
展示材料:
中国革命为四亿落后的亚洲人争得了自由,唤醒他们参加政治生活。革命后的中国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的发展。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它给亚洲带来了解放。
——【苏】列宁(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19世纪10年代末)
辛亥革命以孙中山先生的解职和袁世凯的登台而结束,实际上是失败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吴玉章回忆录(辛亥革命的参与者、无产阶级革命家)(19世纪70年代)
辛亥革命胜利了,它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埋葬了腐朽没落的专制皇权,建立了模式一新的中华民国,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在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谱写了辉煌业绩,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和思考启迪。
——两岸学者(2016年)
问题设置:
1.三则材料关于这一史事的历史解释有何差异?
2.说明这些解释差异产生的原因?
3.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样的观点?
学生活动:
通过材料阅读,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与以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能够对材料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并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说法或提出自己的新的历史解释。
设计意图:
该环节是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三个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突出素养各水平层要求,并根据课堂表现,对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水平等级形成初步评价。
本环节主要落实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三个问题的设置对应是历史解释水平1、3和4的要求。
4、总结过度:
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革命任务,但它是近代以来救亡运动的高峰和总结,也是以后民主革命的起点和阶梯。辛亥革命是一个民主梦,更是一个强国梦,复兴梦。为了这个梦想的实现,无数英雄志士奉献自己的青春、贡献自己的生命。比如我们教材中所提到的林觉民,一个20多岁的革命小伙,为了国家独立,贡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一封与妻书,书写百年国家情。
那么大家思考下,信中的辛亥梦实现了么?是如何实现的?没错,是靠着一代有一代英雄志士的努力与奋斗实现的。2019年9月,国家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为国家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颁发了共和国勋章。让我们铭记英雄,因为他们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让我们铭记英雄,弘扬他们的英雄品格,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攒力量。
设计意图:
展示教材中林觉民《与妻书》的相关内容,学生从中感悟革命志士的奋斗历程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同时通过展示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和相关事迹,学生感受、继承、发扬伟大的辛亥精神,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5.结课:
下一个辛亥年,是2031年,同时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你们将是那个时代主角,期待你们的表现,感谢各位的配合!
-10160384175七、教学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