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
六下P40-41例1例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比例》
比列是西师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第一课时“,在新课标里面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板块。比例这部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除法与分数关系的基础上教学的,属于概念教学,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对应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例的形成过程,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列的基本性质。
2.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写两种形式的比例,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 教学难点:比例意义的抽象概括。
四.教法、学法??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散发出光彩,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充当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爱国情操。2、多媒体直观教学,形象生动,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3、实践操作,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计算,发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人合作探究能力。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比,什么叫比值?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16:20?? 33.2:0.8?????? 2:0.5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回顾比的基本知识,提高孩子们在后面计算的速度。
(二)探究体验
1.多媒体出示画面,学生观察,激发爱国情操。 校园升旗仪式?? 教室场景? 签约仪式
师:三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2.多媒体出示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师: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呢??? 它们的长和宽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3.生探索,发现问题。
师: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4.引出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媒体出示操场上的国旗和教室里国旗长和宽。学生计算出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
并板书:2.4∶1.6 =3/2?? ???60∶40=3/2
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像这样的式子叫比例。
并板书课题(比例):2.4∶1.6 =60∶40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以国旗为教学素材,把教材中的“竿高、影长”作为自学内容,就是为了降低理解的难度,在贴近学生生活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
5.归纳总结什么叫比例。
(1)学生照样子利用主题图仿写一个比例,(可以用长比长、宽比宽、宽比长)并说出自己是怎样写出来的。
(2)学生尝试说说什么叫比例。师生小结: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6、(1)试一试,5:8?? 1:5 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你能想出一个办法给5:8找个朋友组成比例吗? 向大家介绍你用了什么方法找到的。
??? ②想一想,能与5:8组成比例的朋友能找几个?你认为这无数个朋友有什么共同特点?(比值相等,强调:一定要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的尝试练习,及时巩固比列的意义,强调:一定要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7、教学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自学课本第40页的一段话,初步认识比例各项的名称。教学比例的另一种写法,学生尝试将自己写的比例换一种写法。
8、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计算比例两外项的积与两内项的积,你有什么发现?是不是所有比例都具有这个规律呢?通过前面自己试一试所写的比例验证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尝试练习,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9、阅读教材第40页全部内容思考: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生讨论汇报。
这一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计算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验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以及概括归纳能力。
(三)实践应用 ??1.填一填。2.判断下列几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3.假如只告诉你比值,你能写出比例吗?比如比值是5,比值是1/3,请分别写出一个比例。?
?练习设计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由浅到深,层层深入,着重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课堂小结???通过反思,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回顾与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2、你还想说点什么????????? ????????????????????????
五、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
这一环节的设计与课的开始互相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区,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