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分类讨论思想
【专题精讲】
在数学中,我们常常需要根据研究对象性质的差异,分各种不同情况予以考查.这种分类思考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解题策略.
分类是按照数学对象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将数学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想方法,掌握分类的方法,领会其实质,对于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正确的分类必须是周全的,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1、分类的原则:
(1)分类中的每一部分是相互独立的;
(2)一次分类按一个标准;
(3)分类讨论应逐级进行.
2、常见的题型:
①等腰三角形中边角问题,以及取点构成等腰三角形问题
②分段函数
③动点问题
【典例精析】
例1、①等腰三角形的两边为7、6,则三角形的周长为 ;
②三角形有一个角是80°,而且有两个角相等,则另外两个角是 。
【巩固演练】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6,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
A.16 B.16或 17 C.17 D.17或 18
2、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将它的周长分为9和12两部分,则腰长为,底边长为_______.
3、已知两圆的半径分别是5㎝和6㎝,且两圆相切,则圆心距是 。
4、公民的月收入超过1000元时,超过部分须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当超过部分在500元以内(含500元)时税率为5%,那么公民每月所纳税款y(元)与月收入x(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自变量取值范围是 .某人月收人为1360元,则该人每月应纳税 元.
5、若不等式组无解,则m的取值范围是 。
6、如图1,抛物线y=-x 2+x+3与x轴交于A、C两点(A点在C点的左边),与y轴交于B点,与直线y=kx+b交于A、D两点.
(1)直接写出A、C两点坐标和直线AD的解析式;
(2)如图2,质地均匀的正四面体骰子的各个面上依次标有数字-1、1、3、4.随机抛掷这枚骰子两次,把第一次着地一面的数字m记做P点的横坐标,第二次着地一面的数字n记做P点的纵坐标.则点P(m,n)落在图1中抛物线与直线围成区域内(图中阴影部分,含边界)的概率是多少?
7、如图①,在6×12的方格纸MNEF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Rt△ABC的顶点C与N重合,两直角边AC、BC分别在MN、NE上,且AC=3,BC=2.现Rt△ABC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右平移,当点B移动至点E时,Rt△ABC停止移动.
(1)请你在答题卡所附的6×12的方格纸①中,画出Rt△ABC向右平移4秒时所在的图形;
(2)如图②,在Rt△ABC向右平移的过程中,△ABF能否成为直角三角形?如果能,请求出相应的时间t;如果不能,请简要说明理由;
(3)如图②,在Rt△ABC向右平移的过程中(不包括平移的开始与结束时刻),某外接圆与直线AF、直线BF分别有哪几种位置关系?请直接写出这几种位置关系及所对应的时间t的范围(不必说理).
8、已知:把Rt△ABC和Rt△DEF按如图(1)摆放(点C与点E重合),点B、C(E)、F在同一条直线上.∠ACB=∠EDF=90°,∠DEF=45°,AC=8cm,BC=6cm,EF=9cm.
如图(2),△DEF从图(1)的位置出发,以1 cm/s的速度沿CB向△ABC匀速移动,在△DEF移动的同时,点P从△ABC的顶点B出发,以2 cm/s的速度沿BA向点A匀速移动.当△DEF的顶点D移动到AC边上时,△DEF停止移动,点P也随之停止移动.DE与AC相交于点Q,连接PQ,设移动时间为t(s)(0<t<4.5).解答下列问题:
(1)当t为何值时,点A在线段PQ的垂直平分线上?
(2)连接PE,设四边形APEC的面积为y(cm2),求y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面积y最小?若存在,求出y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P、Q、F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若存在,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图(3)供做题时使用)
9、如图所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ax 2+bx+c经过A(0,4)、B(-2,0),C(6,0)三点,过点A作AD∥x轴交抛物线于点D,过点D作DE⊥x轴,垂足为点E,点M是四边形OADE的对角线的交点,点F在y轴负半轴上,且F(0,-2).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并直接写出四边形OADE的形状;
(2)动点P、Q从C、F两点同时出发,均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分别沿CB、FA方向运动,点P运动到O时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在运动过程中,以P、Q、O、M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3)设经过点F的直线y=mx+n与抛物线交于G、H两点,若∠GAH为锐角,求m的取值范围;
(4)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N,使得以B、C、F、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梯形?若存在,直接写出点N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10、如图,直角梯形ABCD中,AB∥DC,,,.动点M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从点A沿线段AB向点B运动;同时点P以相同的速度,从点C沿折线C-D-A向点A运动.当点M到达点B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过点M作直线l∥AD,与线段CD的交点为E,与折线A-C-B的交点为Q.点M运动的时间为t(秒).
(1)当时,求线段的长;
(2)当0<t<2时,如果以C、P、Q为顶点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求t的值;
(3)当t>2时,连接PQ交线段AC于点R.请探究是否为定值,若是,试求这个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11、如图1,在中,,,,另有一等腰梯形()的底边与重合,两腰分别落在AB、AC上,且G、F分别是AB、AC的中点.
(1)直接写出△AGF与△ABC的面积的比值;
(2)操作:固定,将等腰梯形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方向向右运动,直到点与点重合时停止.设运动时间为秒,运动后的等腰梯形为(如图2).
①探究1:在运动过程中,四边形能否是菱形?若能,请求出此时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②探究2:设在运动过程中与等腰梯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为,求与的函数关系式.
谈中考数学复习(一)
识天时———了解中考目标(二)
2.“怎样考”
(1)基础题(近100分),题型包括选择(共10题)填空(共8题)简答题(共8题左右)
加强客观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的强化训练,中考采取了客观题起点低,减少运算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解答题,充分发挥选拔功能的作用,这就需要在速度、准确率上下功夫,定时定量强化训练。
(2)中等难度题(近30分)有些试题的解答结构基本稳定,具有一类试题解答结构的代表性,如果掌握了这些试题的解答要点,加强训练,形成基本稳定的模式,再来解答此类试题就轻车熟路,迅速准确,简明扼要。突出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训练。当试题的叙述较长时,不少学生往往摸不着头脑,抓不住关键,从而束手无策,究其原因就是阅读分析能力低。解决的途径是: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作图、识图、强化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解题中的指导性,强化变式,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阅读材料,利用所给信息解题等。在当今信息时代,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每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中考命题的热点。
(3)压轴题(近20分)压轴题的鲜明特点是代数与几何的联系,也是能力的体现,复习中代数、几何“各自为战”的现象必须转变。要加强代数与几何的有机联系。
知识的积累,不应是一种“死积累”,这种积累多了,常常是为积累所累,让人感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知识的积累,应当是“活”的,融汇贯通、活学活用。这本身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对号入座就能解决的问题,善悟之人,就是善于把知识用“活”的人。
警惕呀,“高分低能”的悲剧千万不要在自己的身上上演!
-1
图2
图1
O
A
B
x
y
C
D(5,-2)
A
B
(C)
图①
E
F
M
N
A
B
图②
E
F
M
N
C
图(1)
C
B
A
D
F
(E)
图(2)
C
B
A
D
F
P
Q
E
图(3)
C
B
A
y
x
D
B
A
O
C
E
F
M
y
x
D
B
A
O
C
E
F
M
备用图
A
B
C
D
(备用图1)
A
B
C
D
(备用图2)
Q
A
B
C
D
l
M
P
(第24题)
E
A
F
G
(D)B
C(E)
图1
F
G
A
B
D
C
E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