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课件-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1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课件-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6-23 10:1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4
说教材
1
2
3
5
说学情
说目标
说教法学法
6
说设计
说模式
7
说板书
一、说教材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认清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的现状,帮助学生形成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本册讲授的是中国地理,而且接下来的两节分别为我国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是在为后面两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内容从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分类及特点、我国的自然资源概况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2.课程标准的要求:
3、重点和难点
难点
认识我国自然资源的国情特点,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如何节约、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树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
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知道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确立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以往考点。
教学难点确立的依据是地理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了地球与地图和世界地理以及中国的疆域、人口 、民族和中国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
八年级的学生,从思维发展特点来看,已具备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另一方面,读图、析图、总结概括能力较弱,同时存在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等问题。
所以教学中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演示引发学生兴趣,另外,创设条件、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二、说学情
三、说目标
● 知道什么是自然资源,并根据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 知道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 联系生活实际、对比分析了解自然资源的相关知识,能够经过讨论后制定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具体措施。
● 通过本课学习,树立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理念,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节约资源 。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讲授法
演示法
谈话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对教材中的重点,用讲读法,引导学生朗读。
用讲解法向学生讲解地理概念。
用讲评法进行评价、归纳和总结。
用问答式谈话法吸引注意力和激发兴趣。用启发式谈话法引导提升学生能力。
说学法
观察
聆听
思考
探索
讨论
交流
表达
展示




五、说模式
“讲解—接受”地理教学模式
检查反馈
巩固练习
讲授新课
导入
新课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5分钟)
导入新课(2分钟)

知识点二(10分钟)
六、说设计
知识点三(13分钟)
拓展延伸(2分钟)
课堂总结
(2分钟)
课堂练习
(5分钟)
环节一:导入新课 (2分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
太阳能属于自然资源吗?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
提问
朗读
欣赏
展示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说出自然资源的概念
总结自然资源的两个属性
练题巩固
环节二:知识点一———什么是自然资源(5分钟)
设计意图:讲练结合,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环节三:知识点二————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10分钟)
充分利用地理教材,发挥学生主动性完成课程标准要求,
设计意图:结合实例理解,而非停留在概念层面。让学生真正掌握重点。。
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注意力存在选择性和有限性,为吸引和维持注意力而设计。
第三步
第二步
第一步
完成例题,
巩固知识
问题探究
能力提升
阅读教材
完成表格
环节四:知识点三——总量丰富,人均不足(13分钟)
设计意图: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提取信息能力。
学生活动
探究“人均不足”的人为因素
提出问题
同桌讨论
共同探究
提升能力
4
3
2
1
播放动画视频
设计意图: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观看视频攻破教学难点。
环节五:拓展延伸(2分钟)
设计意图:进一步攻破教学难点,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形成正确的资源观,树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锻炼锻炼学生的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作品展示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
环节六:课堂小结(2分钟)
设计意图:理清知识结构,内容总结,强化认识。
环节七:课堂练习(5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师上课的成果。学以致用,及时纠正错误。
七、说板书
他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