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4
说教材
1
2
3
5
说学情
说目标
说教法学法
6
说设计
说模式
7
说板书
一、说教材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认清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的现状,帮助学生形成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本册讲授的是中国地理,而且接下来的两节分别为我国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是在为后面两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内容从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分类及特点、我国的自然资源概况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2.课程标准的要求:
3、重点和难点
难点
认识我国自然资源的国情特点,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如何节约、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树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
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知道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确立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以往考点。
教学难点确立的依据是地理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了地球与地图和世界地理以及中国的疆域、人口 、民族和中国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
八年级的学生,从思维发展特点来看,已具备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另一方面,读图、析图、总结概括能力较弱,同时存在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等问题。
所以教学中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演示引发学生兴趣,另外,创设条件、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二、说学情
三、说目标
● 知道什么是自然资源,并根据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 知道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 联系生活实际、对比分析了解自然资源的相关知识,能够经过讨论后制定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具体措施。
● 通过本课学习,树立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理念,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节约资源 。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讲授法
演示法
谈话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对教材中的重点,用讲读法,引导学生朗读。
用讲解法向学生讲解地理概念。
用讲评法进行评价、归纳和总结。
用问答式谈话法吸引注意力和激发兴趣。用启发式谈话法引导提升学生能力。
说学法
观察
聆听
思考
探索
讨论
交流
表达
展示
展
议
思
观
五、说模式
“讲解—接受”地理教学模式
检查反馈
巩固练习
讲授新课
导入
新课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5分钟)
导入新课(2分钟)
知识点二(10分钟)
六、说设计
知识点三(13分钟)
拓展延伸(2分钟)
课堂总结
(2分钟)
课堂练习
(5分钟)
环节一:导入新课 (2分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
太阳能属于自然资源吗?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
提问
朗读
欣赏
展示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说出自然资源的概念
总结自然资源的两个属性
练题巩固
环节二:知识点一———什么是自然资源(5分钟)
设计意图:讲练结合,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环节三:知识点二————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10分钟)
充分利用地理教材,发挥学生主动性完成课程标准要求,
设计意图:结合实例理解,而非停留在概念层面。让学生真正掌握重点。。
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注意力存在选择性和有限性,为吸引和维持注意力而设计。
第三步
第二步
第一步
完成例题,
巩固知识
问题探究
能力提升
阅读教材
完成表格
环节四:知识点三——总量丰富,人均不足(13分钟)
设计意图: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提取信息能力。
学生活动
探究“人均不足”的人为因素
提出问题
同桌讨论
共同探究
提升能力
4
3
2
1
播放动画视频
设计意图: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观看视频攻破教学难点。
环节五:拓展延伸(2分钟)
设计意图:进一步攻破教学难点,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形成正确的资源观,树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锻炼锻炼学生的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作品展示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
环节六:课堂小结(2分钟)
设计意图:理清知识结构,内容总结,强化认识。
环节七:课堂练习(5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师上课的成果。学以致用,及时纠正错误。
七、说板书
他谢谢大家